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AMD在美起诉英特尔垄断专题 > 正文

芯片双雄恩仇难断 AMD讨说法恐要旷日持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7:43 IT经理世界

  李亮/文

  2005年6月27日,AMD在美国向英特尔正式提起反垄断诉讼。外界对诉讼一事本身似乎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英特尔在全球市场垄断封杀AMD由来已久。作为直接影响终端消费者的“Intel Inside”的战略,已被业界认为是建立垄断地位最经典的市场营销策略之一;而英特尔软硬兼施,利用各种手段,与计算机制造厂商签订“排它性协议”,这在业界也已是公开
的秘密。

  外界好奇的只是AMD为何在这个时机向英特尔发难,打这场官司的胜算有几何?

  抗争的基础

  在AMD公司长达48页的诉讼书中,详细列举和解释了英特尔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逼迫客户不与AMD交易,以维持其在x86微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地位的情况。报告中还涉及惠普、IBM、戴尔、宏基、索尼、东芝等38家全球知名公司。

  紧接着,AMD致函相关PC厂商和零售商请求保存并提供相关证据,以支持此次诉讼。甚至声称对于拒不合作的厂商,保留通过传票要求相关厂商提供证据的权利。一切都在表明,AMD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要将反抗进行到底。

  一直以来,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上,AMD都只是以英特尔“存在竞争者”的证据而存在,并没有真正成为英特尔的竞争对手。但这种局面在鲁尔兹担任AMD首席执行官之后发生了变化。

  2002年4月,AMD董事会任命鲁尔兹为公司CEO。加盟AMD之前,鲁尔兹曾担任摩托罗拉半导体产品部总裁。与前任CEO试图复制英特尔的成功不同,鲁尔兹要AMD按照自己的脉搏“跳动”。

  2003年4月,AMD抢先一步推出Opteron微处理器,这是把x86计算从32位推进到64位的第一个微处理器。鲁尔兹认为,Opteron微处理器的推出,标志着英特尔在技术领域输给了AMD。

  在技术领域的长足进步,让AMD在2004年风头尽显。2004年8月,AMD再次向业界展示全球首款x86双内核处理器,在技术上继续挑战英特尔的霸主地位;同时,在中国市场上,把英特尔的市场垄断大网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2004年8月,为了打赢与戴尔的“本土保卫战”,联想顶住来自英特尔的巨大压力,向AMD采购芯片量达到100万片,向中国4-6级城市推出“乡镇电脑”普及计划。

  但让鲁尔兹恼怒的是,AMD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客户的认可并不能转化成市场份额。事实上,在推出opteron和Athlon两款优势产品之后,AMD的市场份额不涨反跌。

  统计数字耐人寻味。2001年全球x86 CPU市场上,AMD的份额达到20.2%;但到2004年,在技术领先于英特尔的情况下,AMD的份额却下降至15.8%;在2004年的第四季度,英特尔还是成功地将AMD在全球服务器市场上的份额控制在5%以内,这比AMD推出Opteron微处理器之前高不了多少。

  虽然在中国市场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但在英特尔的紧急市场封杀之下,与联想结盟的连锁效应并没有出现。事实上,AMD的产品虽然已经进入绝大部分计算机制造厂商的测试基地,但这仅仅成为这些厂商与英特尔讨价还价的砝码。

  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为AMD带来市场销售的回报,英特尔制胜的关键在于其构筑了一条由上至下涉及产业各个环节的庞大生态链。AMD很快就明白,仅靠技术来动摇英特尔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AMD必须突破英特尔苦心营造的市场封锁线。

  但产品技术发展速度瞬息万变,AMD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英特尔雄厚的研发力量让业界相信,AMD技术上的赶超可能只是暂时的,如果在这一轮产品竞争中不能取得优势,AMD翻身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多年来积聚的对英特尔的不满,终于在日本找到突破口。2005年3月8日,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认定,英特尔公司曾向5家日本PC厂商提供巨额资金要求他们拒绝购买AMD处理器,这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

  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裁定让AMD欢欣鼓舞。事实上,英特尔在全球市场上都采取其在日本的这种做法,而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调查的内容,与AMD自己掌控的情况相比甚至只是“冰山一角”。

  在此情况下,6月27日,AMD总部精心部署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区法院指控英特尔垄断及不正当竞争,此前该院曾判定一起排他性定价诉讼案件。三天后,AMD日本公司向日本法院提起诉讼。

  背叛的代价

  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要到2006年底才能开庭审理,而此案的最终判决甚至可能要5年之后才能做出。而这种跨国公司之间的反垄断诉讼,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金钱,最终往往是以庭外合解而告终。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长达数年的对微软的反垄断指控,其结局就是庭外合解。虽然附加了许多对微软市场垄断行为的限制,但事实上根本无法改变微软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AMD打这场官司很可能原本奢望就不高,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就是让英特尔在市场上有所收敛,让AMD及其它PC厂商能够得到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因为AMD在技术取得突破之后,英特尔对AMD的全球扼杀已经让鲁尔兹难以忍受。

  2003年9月,AMD推出Athlon 64时,宏基曾答应支持AMD的新产品,并将两款计算机的推出安排与AMD的推广计划同步进行。活动之前数日,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到台湾表达了英特尔的“担忧”,并表示宏基公开支持AMD的推介活动“后果会很严重”,与此同时,英特尔拖延支付宏基高达1500-2000万美元的市场开发资金。最终结果是宏基退出了AMD的产品推广活动。

  在AMD的起诉书中,列举了大量类似案例。由于英特尔与AMD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而包括联想、方正在内的国内PC制造厂商都是在“Intel Inside”战略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试图打破这一平衡的举措无疑都会被英特尔视作不可容忍的“背叛”。

  2004年8月,联想与AMD正式结盟推出低价电脑。对于联想的“背叛”,英特尔一开始怒不可遏,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甚至与同方电脑总经理李健航一起抨击联想的低价策略,但很快就受到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的回击,并引起业界的不满。

  英特尔很快就冷静下来,不再正面回应此事,但“惩戒行动”悄然开始了。

  在发布迅驰二代——Dothan产品时,英特尔选择了此前从未涉足笔记本业务的海尔来做新品发布。接着,宣布与方正、清华同方、七喜等PC厂商结成更紧密的战略联盟,承诺更多优惠支持。

  联想与AMD的密切合作,已经加深了与英特尔的隔阂。为了更好的控制局面,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打造“Intel Inside”的生态环境。英特尔除了加大对方正、同方等联想主要的竞争对手的扶持力度外,还对在市场上竞争能力非常薄弱的中小PC品牌大施援手。黑龙江的黑大高科、湖北的蓝星电脑、山西的亚日电脑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得到英特尔的支持,这就是英特尔今年4月开始推出的“地方政府电脑普及计划”。

  这些得到地方政府以及英特尔大力支持的中小品牌,即使没法成为全国性品牌,但至少可以成为阻击联想等一线品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生态环境对英特尔来说显然更容易控制。相反则让AMD备感艰难。

  对于AMD来说,如果诉讼要求得到支持,PC厂商或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使用AMD的微处理器,而不用担心英特尔的打压。这样,可能就会有更多PC厂商敢于加入AMD的联盟。

  而最有可能的庭外和解的结果是:AMD得到英特尔赔付或者英特尔行为受到限制;而即使法院没有支持AMD的诉讼,诉讼过程中的英特尔也会因备受业界关注,不得不对自己的商业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法院判决如何,AMD都是赢家。

  复制垄断

  AMD的诉讼正好发生在英特尔换帅之机,显然并不是什么巧合。习惯了英特尔霸气十足的人,一定会对欧德宁感到有点不适应。这位5月18日走马上任的英特尔第五任CEO,温和、谨慎,那双略带疲倦的眼睛,似乎极力不要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与格鲁夫、贝瑞特不同,欧德宁是英特尔历史上唯一一位不是“科学家”出身的CEO。

  但欧德宁的上任丝毫没有让AMD感到轻松,这位貌似谦和的CEO,骨子里还是渗透着英特尔霸气十足的DNA。

  正是欧德宁成功说服工程师按照他的要求创造出英特尔的无线品牌——迅驰,作为一个计算机芯片与Wi-Fi通信产品的组合,迅驰在短短几个月内便成为畅销产品和笔记本电脑的市场标准。将英特尔的市场垄断模式从PC领域推广到移动办公领域。

  欧德宁担任CEO,更多人认为,英特尔的未来可能不再是技术导向,而转由市场营销导向。而让AMD执政者担忧的是,从最前端消费者到最基本技术标准,从计算机制造商到产品经销商、渠道商,附加软硬兼施的各种市场手段,英特尔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AMD在这个生态环境之外),这个生态环境就如同各种力量交织而成的一张市场垄断大网。在欧德宁这个营销高手的主导之下,这个大网很可能将更加坚不可摧。

  不但如此,欧德宁的任务还要将这张网扩张到新的领域。现在,传统IT正在与家电、通信等领域进行全面融合,技术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欧德宁要在这些新的领域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链,在新的领域实现垄断市场的目的。

  在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升级来临之前,诉讼只是AMD的无奈之举,英特尔建立的市场霸主地位将难以动摇,而技术创新带来市场巨大变化之后,英特尔还想在这些新兴市场继续维持其垄断地位也并不容易。

  因此,几年之后,当AMD的诉讼有了判决时,随着革命性创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或许那个诉讼的结果已经并不重要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AMD新闻 全部英特尔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