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分析:惠普会步IBM后尘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4:53 IT时代周刊

  文/王涛 杨青峰

  在2005年初的时候,惠普的IPG与PSG两大集团在卡莉的主导下合并。合并事件过后不到一个月,在中国的大年初一,卡莉黯然离开惠普。到6月14日,一向保持缄默的惠普新掌门马克·赫德终于烧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把火,开始对惠普动“手术”。赫德的新决定是,“惠普的打印成像及消费市场集团(IPG)和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PSG)将通过拆分恢复原状。”这意味着原来卡莉的新政被否决了。但问题是:惠普下一步会做什么呢?是否意味着部门重组以后将不再被考虑?前不久IBM PC业务的出售又给惠普什么样的启示呢?

  2004年12月,IBM苦苦寻觅买家,最终将不挣钱的PC业务卖给了联想。这个事件的背景是:现在个人电脑已经成为办公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普通商品,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此外,研究发现,IBM放弃了以往把收入作为衡量公司强弱的标准,出售个人电脑业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迈出的一步。PC业务在IBM 2003年收入920亿美元中大约占12%。在出售PC部门多年前,IBM就受到分析师们放弃PC业务的呼声,因为PC业务虽然能获得收入,但利润很少,有时甚至亏本。

  那么惠普年初的IPG、PSG部门合并,源出何处呢?笔者认为,惠普的PSG与IPG两大集团的合并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并购康柏之后,惠普过去2年一直受到华尔街的压力。华尔街曾经质疑,如果卖掉PC业务,惠普整体的价值会有更大成长。另外则是IT市场产业链细分的必然。卡莉一贯坚持提供一站式终端解决方案策略,此桩合并是卡莉与华尔街对决的胜利。从历史来看,IPG、PSG的产品8年前就是规划在一起的。把PSG、IPG合在一起,规划出3个业务集团,分别是企业级销售、高端技术与IT服务和数字消费产品,战略布局更为清晰。而在6月14日,IPSG重新分家,又回到4大集团架构,分别是:CSG(企业客户及公共事业集团)、TSG(产品技术及专业服务集团)、PSG(个人信息产品集团)、IPG(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其中CSG主要负责企业客户的销售,TSG主要是企业级技术以及IT服务。

  IPG与PSG重新独立一方面体现了马克·赫德稳健的风格,另一方面如果继续执行卡莉的合并路线,将会增加业绩、市场、管理、股市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目前惠普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外有如IBM、戴尔这样的竞争对手。作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戴尔将争夺惠普的打印机市场作为公司策略的重中之重,即使赔钱也在所不惜。而IBM和惠普争夺的是企业应用市场。很明显,与戴尔和IBM竞争需要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而从惠普目前的表现来看,似乎取胜两类竞争对手的脉络都没有把准。从惠普内部看,自身潜伏着许多问题,比如成本控制、销售团队、渠道管理等,直接拖累着惠普业绩的成长。

  惠普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巨人,面临内外交困的处境。而核心业务又过于依赖于打印部门这一个业务,缺乏具体而清晰的远景战略规划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自身的改革来解决。

  PC业务之于惠普和之于IBM相比,情况不同。惠普的PC业务与其他业务关联更加紧密,而且截至4月30日的2005年第2季财报来看,PC业务所在的个人系统集团运营利润为1.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有显著上升,说明近期PC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加强。因此,易观国际认为,惠普有问题,但近期不宜下猛药,如果重组的话,至少也会发生在18~24个月后。那么18~24个月之后,惠普又会怎样呢?

  现在看来,惠普PC业务的未来只能有以下3种可能:1、采取与IBM类似的策略分离PC业务,但寻找到合适的买家并不容易;2、不完全分离,但相对于现状将处于更加独立的位置;3、继续维持现状。从目前的各种形势判断,全球PC产业很难取得较大的业绩突破,全球PC厂商纷纷寻求突围,现在突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移业务重点,集中精力在利润率较高的领域,如IBM,二是通过全球化扩张,实现PC生产环节向低成本区域转移,同时扩大全球市场、渠道和规模,如联想。

  很显然,作为一个老牌的全球IT厂商,惠普很难做到如联想一样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因此对惠普而言,IBM的方式是不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呢?

  当然我们也看到,惠普新上任的全球CEO 马克·赫德 6月20日参加中国惠普20周年庆典时表示,他将“不会分拆惠普PC业务或其他部门”。然而,如前所述,从产业趋势和惠普面临的进退维谷来看,这样的坚持又能维持多久呢?

  (作者系易观国际咨询师)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