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中国数字电视2005分水岭专题 > 正文

业内人士称广电总局可能调整数字电视时间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1:48 中国经营报

  文/文照谋

  数字电视推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因此面临多种可能。

  一家有线网络运营商最近向记者透露说,鉴于目前态势,国家广电总局将要调整数字电视的过渡时间表,相应时间点往后延迟;并表示,消息是从广电总局相关人士处获得的。

  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还未能从广电总局得到确证,也未能获悉时间表调整的具体方
案。

  时间表如何调整固然重要,但这则消息透露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经过两三年的试点和推广之后,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对数字电视进行反思和再探索。

  三步并一步,步履蹒跚

  早在2003年5月,广电总局就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简要概括为:2005年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2010全国实现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的转换,2015年停止播放模拟电视。

  到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将2005年的目标由3000万用户缩减到1000万户。

  但即使这样,今年的目标预计还是很难达到。咨询企业易观国际最近对国内20多个省、市进行调查之后指出,到今年年底数字电视用户估计只能达到535万户。这是根据这些地方目前的用户数和今年设定的目标计算出来的。

  既然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那么,当初制定数字电视过渡时间表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有业内专家表示,欧洲、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预计在2010年前后关闭模拟电视,中国可能是参考了它们的时间表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这个时间表的愿望非常好,比如可以和国际接轨,可以很好地支持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等。但是,有很多问题当初可能想得并不是很周到。

  根据国外的经验,有线数字电视推广一般要走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完成有线网络改造;第二步是机顶盒到位;第三步是内容到位。而要走过这三步需要首先解决好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提高用户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其次,相关标准要先行确定。而从现在来看,这些先决条件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个步骤也因此走得步履蹒跚。

  易观国际分析师李美虹向记者表示,这两个先决条件也正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机卡分离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无论如何也应该在今年年底出台了。其次,在发展思路上,应尽快提高用户的认知度、接受度;同时,各方应尽快达成共识,对目前态势有一个良好的、准确的把握,并整合各方资源来共同推进,如广电与电信的合作。

  另外,通过制定一些办法来使得地方政府加大对数字电视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只是具体的钱、物”,地方政府可以给运营商更好的政策,进行更好的引导和规划,在其支持下进行的宣传推广、获得市民认同等方面也会更有成效。

  易观国际分析师表示,2005年底,如果广电总局能够确定机卡分离方案,将对2006年的数字电视产业的大幅增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在此前提下2004年~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复合增长率将达164.6%,到2008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有望超过5000万户。但与此同时,应该冷静看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标准问题没有解决和盈利模式不够清晰的情况下,敦促数字电视过快发展只能带来表面繁荣、实质落后的局面。

  模式之切,模式之困

  何时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模式,已经变得迫在眉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户数量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找准了模式,整体转换的进度就会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

  毫无疑问,广电总局等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数字电视。青岛、杭州、佛山、深圳等地也进展得比较顺利,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完成整个城市的整体平移。

  正是这些“先行者”向人们证明着数字电视推广的可行性,广电总局也希望其他地方能以它们为样本,尤其是力推青岛模式。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青岛、杭州、佛山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去?

  就目前来看,这种移植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首先,青岛、杭州、佛山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数字电视,甚至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来指导和部署,而其他城市的政府能达到这种支持力度的其实还不多。比如在青岛,因为前期对数字电视的部署和宣传比较到位,市民认知度比较高,有市民在期待中“感到很兴奋”。而另外一家地方运营商的一位经理则向记者表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单单由我们来推是很难的。”

  其次,这些成功模式也深深烙上了当地特殊的“地方印记”,这些“地方印记”和相应的条件在其他城市并不一定具备。青岛强制整体转换模式、佛山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及杭州特殊的广电和网通联合运作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很难完全照搬。杭州数字电视公司一位经理向记者坦诚说,其他地方学习杭州模式并不易,“不过我们可以搞品牌输出等方式。”

  因此,就目前来说,国内数字电视还没有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推广和运营模式。全国各地也因此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模式之争”。“模式之争”短期看是不具备可复制性,很难大力推广。长期看,又将在未来的数字网络上形成更加割据的诸侯之争。

  相关报道:数字电视拟零成本破局 制造商称我们拖不起

       数字电视推广跨越分水岭 转换大幕7月份拉开

       中国数字电视正在形成新体系 破解牛车困局

       首批免费发放机顶盒试点出台 天津7月出细则

       广电总局加快数字电视转换 用户冲击3000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广电总局新闻 全部数字电视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