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海尔竞购韩国三宝电脑专题 > 正文

国际化诱惑家电企业并购 专家称海尔差得还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17:30 ChinaByte

  天极网6月24日特稿(记者 于艺婉) 2004年8月,TTE正式在深圳挂牌;2004年10月,T&A宣布正式营业,TCL在一年内完成了与法国汤姆逊和法国阿尔卡特两家跨国公司的合资。就在人们还在体味TCL能否“消化”这两个庞然大物时,中国的PC老大联想又做出被称为蛇吞象的惊人举动,今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以17.5亿美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先不要把嘴闭上,因为让你惊讶的事情还没有停止,来自国外媒体的消息称,国内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家电企业青岛海尔在近日联合Bain Capital和Blackstone集团向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公司提交了收购请求,12.8亿美元的出价,承担9.7美元的债务,海尔要付出22.5亿美元才有机会将美泰克收于麾下。

  是什么促使国内龙头企业频频亮相于国际资本市场,又为什么相对集中于这段时间,对中国家电业历史的回顾一定更有助于理清事态发展的脉络。

  第一次――国内并购

  “改革开放的春风“似乎是70年代出生的人在写作文时经常提高的词组,不过,就是这阵“春风”才使得中国得以在家电、

能源、房产等各个领域里遍地开花。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彩电产业开辟了中国家电发展史的先河。

  彩电、冰箱、洗衣机,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每个中国家庭都在追求的三大件。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空间,给了当时的国内家电企业无限遐熙。拿彩电行业为例,几百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内家电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技术以及市场推广经验,20年以后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被冠以“世界工厂”的头衔。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家电业的发展尤为如此。从最初的供不应求到十几年后的供过于求,家电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产业格局在竞争中重新划定。90年代后期彩电业的洗牌就是很好的例证。

  1992年,深圳康佳开拓东北市场,在黑龙江与牡丹江电视机厂合资建立牡康;1995年8月,康佳出资1800万元,与陕西咸阳如意电视机厂合资成立陕西康佳公司。四川长虹也是一家老牌彩电企业,1996年12月,长虹兼并长春无线电一厂,成立长虹持股55%的吉林长虹公司;1997年11月,长虹兼并南通三元电子有限公司,成立长虹持股60.5%的江苏长虹公司。同时,彩电行业中的后起之秀TCL也开始了它在国内的并购之路,1997年6月,TCL与河南美乐成立合资公司;1999年9月,内蒙古TCL王牌电器公司成立。

  “起初,TCL、康佳、长虹等彩电企业只有一个生产基地,但是,通过上述国内并购,这些企业在国内基本上都形成了南、北、中的地理位置布局,以便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迅速做出反应,而且,新的战略布局也有助于他们实现规模经济。”国内知名家电调研公司中怡康董事长李基祥如是说。

  除了同业并购外,国内家电企业之间的异业并购也早已出现。1995年7月4日,以冰箱起家的青岛海尔并购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在全自动波轮洗衣机和双缸洗衣机上的优势使得海尔洗衣机一下子后来居上。“后来,海尔也进行了彩电和空调的并购,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并购才有了海尔今天的成功。”李基祥说。

  “改革开发的春风”不仅繁荣了国内家电企业,也吹来了国际资本的不断注入,当索尼、东芝、飞利浦等跨国公司越来越将中国作为必争之地时,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再度升级。逐渐强大起来的国内家电企业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同时,也要不断将战场向外延伸,惟有立足全球,才是今后的生存之道。

  国际化诱因

  不可否认的是,在并购美泰克的路上,海尔并非一路坦途,美国纽约的一家著名投资机构Ripplewood控股公司牵头的财团宣布以21亿美元收购美泰克,美国的Brandes投资伙伴基金、黑石集团等机构也都是海尔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旦海尔收购成功,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次并购将加快海尔国际化,对于提升海尔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也颇有好处。”资深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说。

  据纽约保德信金融集团高级分析师尼古拉斯·海曼分析,如果海尔能够成功收购美泰克,前者将一举由低端品牌转入中端市场,在美国家电市场份额也将达到16%,并成为继惠尔普、通用、伊莱克斯之后的第四大家电制造商。

  然而,此时美泰克已经与Ripplewood控股公司有约在前,如果美泰克接受了其他公司的竞购,将要向Ripplewood支付4000万美元的违约金。海尔能否成功收购美泰克还有很多变数。“以我个人判断,即使这次海尔收购美泰克失败,未来海尔在国际化方面还会有大动作的。”刘步尘说。

  透过美泰克,海尔的国际化运作已初见端倪。而TCL已经在被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元年的2004年完成了两轮并购,创维、康佳的海外并购也已进入倒计时,近两年来国内家电巨头们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这些企业今天的并购并不是凭空而起,而是通过在国内市场练兵后的必然趋势,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部分中国家电企业已经具备了海外并购的实力。”李基祥说。

  无论哪种商品,在国内市场不能消化时,势必都放眼全球。“如果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铺网络,依据“快鱼吃慢鱼”理论,没等建设完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淘汰了;相对来讲,国际性并购却能够实现快速扩张。”李基祥说:“所以说,海外并购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战略性选择。”

  一旦企业在国内做大,势必激发他们做国际企业的雄心。“如果按照“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至少占据全部营业收入50%”这个标准来判断的话,海尔离真正国际化还有不小的距离。”刘步尘说。目前,海尔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最多不过10亿美元。

  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海尔未来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使国际市场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几年前,国内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开发还可以算得上时走出国门,如今看来,欧美市场更是商家必争之地。“海尔国际化的重点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但是,海尔在美国市场的综合表现并不好,无论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强对美国市场的开发,弥补美国这个市场短板,对海尔来说,是必修课。”刘步尘说。

  国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步骤,而TCL、联想和海尔已经走在前列。

  并购之福兮?祸兮?

  是不是所有的并购都正确呢?在刘步尘看来,通过资本运作比如企业间的并购,来实现企业发展壮大,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合理路径。“从理论上来说,并购或者说资本运作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并购呈现给世人的也并不都是曼妙的景象。家电企业的国内并购和国际并购都出现了问题。

  今年6月10日,TCL集团(000100.SZ)发布公告称,公司彩电及手机业务合资公司TTE和T&A已亏损8亿元人民币:TTE自2004年8月份以来运营8个月,亏损1.4亿元;T&A从运营至今,亏损6.6亿元。虽然在合资之初,TCL已经考虑到亏损,但是,这样的亏损金额还是给了TCL不小打击。

  与TCL相比,格林科尔在国内企业并购上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2002年5月,格林科尔董事长顾雏军完成了对

科龙电器的控股。2004年3月2日,格林柯尔受让美菱电器82,852,683股国家股公司股权的过户手续办理完毕。2004年5月10日,
亚星客车
控股股东与扬州格林柯尔办理股权过户手续。同年8月5日,襄轴集团将其持有的41,913,308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然而,就在今年五一大假刚结束,科龙电器突然停盘,格林柯尔利用科龙电器的资金收购*ST亚星、美菱电器和襄阳轴承三家公司遭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不胫而走。据称,此时的科龙已出现大幅亏损。

  “格林科尔的并购和TCL不具可比性。前者的并购是在当时国退民进大环境下的产物,资本运作的意味更浓;而后者则为行业并购,是为了在行业内将自己做大、做强。”李基祥说。“我更认为TCL目前发生的情况都是正常的,不能用一段时间内的困难评价TCL今后的成功与否,要有所作为,肯定要冒风险,应该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对于TCL,刘步尘的观点是:“目前TCL国际化资本运作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不意味着TCL国际化的失败,这是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然的经历,就象是上学一定要缴学费。”

  不过,透过格林科尔在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刘步尘还是给了企业三点建议:“第一,为资本运作而运作资本,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第二,并购是手段不是目的,并购必须以经营为基础,良好的经营才是资本运作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资本运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第三,做人要诚实,做企业要诚信,不要做“装在套子里的企业”。”

  除了正确的并购出发点之外,企业在全球扩张和经营上的平衡同样重要。扩张必须建立在健康的经营基础之上,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就像吃饭,要边吃边消化。“并购和国际化都是双刃剑,对企业迅速发展有利,但是,也可能让企业背上沉重的经营的包袱。”刘步尘说。所以,企业一定要“且行且珍重”。

  也许,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500强企业就诞生于家电行业,但是,中国家电始终未能突破核心技术的局限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未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深层次制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说:“与资本运作相比,研发之于企业更为重要。”

  国际化已经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必经之路,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相信国内企业会寻觅到弥补技术短板的有效途径。(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