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商情报:外包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7:06 电脑商情报 | ||||||||
作者:申耀 这些天,连续几个晚上,我都睡不着觉。原因无它,只因被《商业周刊》中文版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技术创新的外包》所着迷。特别让人郁闷的是,当我和朋友们依然在大张旗鼓地探讨中国的软件外包目前遭遇种种困境的时候,全球外包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走到了超出国人想象的境地。
文章说,全球外包行业正逐渐转入下一个阶段--技术创新的外包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很多公司纷纷开始出售工厂、削减生产规模(今天这种现象也频频出现),以集中精力提高经营效率,当时大多数西方公司都坚持认为,所有重要的研发工作都应该由公司自行主导完成,绝不能交给外人。 但是,这种观点在今天已经完全过时了。如今,包括戴尔、摩托罗拉和飞利浦等公司正在从亚洲开发商中全盘收购部分数码设备的设计方案,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具体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后把这些设计用在自有品牌产品上。而且,这样的经营模式已不再局限于手机。亚洲的代工厂商和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技术设备领域中的生力军,从笔记本电脑、高清晰电视、MP3音乐播放器到数码相机无所不包。 今天,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工作开始向海外转移(主要以中国台湾为主)。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数字助理设备的外包比率是70%;笔记本电脑的外包比率是65%;数码相机的外包比率是30%;手机的外包比率是20%;而网络设备,据说,其技术外包也正处在萌芽状态。在此之前,思科、朗讯和北电网络等通讯巨头都是自行设计公司精密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但是他们在此刻也打算委托外部公司为其设计低端产品并请外部公司帮助开发一些关键性的软件。 对于这种经营模式的改变,其实很多公司都很赞同,并且已经主动开始进行尝试。前几天,富士康CSD事业部全球行销经理王文玉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富士康之所以从去年开始推出自有品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CSD事业部可以走到市场的最前沿,可以第一时间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思路之下,富士康才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并制造出其客户所需要的各种理想产品。显然,“闭门造车”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技术与市场的脱节对一个制造代工的公司而言,当然是最可怕的。 看到这里,可能有业界的朋友会质疑我的观点了,他们会说,其实国内很多公司也把技术和产品全部外包出去,只做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啊。可惜的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产品,毫不客气可以说成是“大路货”--品质低下,没有稳定的售后服务保证,并且一点也没有“技术含量”,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公司都愿意去“趟浑水”,并且造成市场过度开发,并演绎了大量的无序竞争。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MP3播放器,去年,一家在昆明的代理商看见市场上的MP3正卖得火热,该公司的老板性急之下,跑到深圳,找到一家MP3代工厂,下了很大的一个订单,并且让人搞笑的是,他的这批MP3面向市场推广的时候,用的产品名称居然是“月光宝物”。斯时,市场上另一家公司的“月光宝盒”正卖得如日中天,他想做的不过是偷换概念而已。不过,最后他并没有获得成功,这批MP3没有卖出去,大量的存货压在手里,最后是买主板送MP3变相的处理掉了。 但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操作手法如今又蔓延到MP4领域,不知道对整个市场而言,是喜还是忧?对此,我不得不强调的是,目前国内很多公司的这种操作手法和思路真的是很过时了,也显得很“小儿科”。其实,制造业的外包在今天已经根本不新鲜了,在IT领域,显示器,手机、笔记本的代工已经是铺天盖地;在其他领域,如制衣、制鞋等也同样是蔚然成风。显然,上述外包的模式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其实,我更愿意看的是,随着全球IT行业分工趋势的日益盛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但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每年还会培养出大量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诚如《商业周刊》中文版中的分析:日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很可能会在技术就业方面获得最大收益,而且还将日渐成为重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供应者。不难想象,眼前正在发生的各种“知识产权黑幕”只是对上述分析的提前验证而已。 甚至,一些分析人士预测,一种新的劳动分工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将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创新的最高层次,而把想法转变为实际产品和服务的所有工作都可以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对今天在国内致力于IC设计研发,或者努力说服西方公司给我们下软件外包订单的那些企业,我们真的是满怀敬意,如果没有这些“探路者”,真的无法想象在日后的分工模式中,有我们自己企业的定位和“容身之地”。 据说,在美国的硅谷,目前正流传着一种新的B2B和B2C的说法,这次说的已经不再是互联网--而是指“Bank to Bangalore”(回到班加罗尔)和“Bank to China”(回到中国)。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正在将自己的软件研发、呼叫中心、财务和会计甚至公司日常的管理流程统统外包给了印度和中国,以降低公司的成本,由此出现了大量原来在硅谷工作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又回流到自己祖国的现象。 显然,这是我们的又一次机会。现在,很多西方的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不过,据说很多这样的研发中心所做的工作都很“低端”。而且,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印度、俄罗斯、巴西这样的新兴国家。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证明中国的研发是一流的,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服这些西方公司的大老板,“把技术外包到中国,才是你最佳选择”。 《商业周刊》中文版认为,今天的外包是不是走得太远了?我想说的是,不远,这正是我们所梦想和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