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退休后与书打交道 复旦演讲变革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02:06 每日经济新闻 | |||||||||
从“多子多孙”到“只有一个宏碁” 安静 林国栋(实习) 每日经济新闻 5月21日,“台湾IT业教父”施振荣现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在座的众多MBA和EMBA学员进行变革管理的主题演讲,同时还不忘推介他的另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雄霸亚洲:中
施振荣此次演讲的主题是“宏碁的世纪变革”,内容便是本月初已经面世的《宏碁的世纪变革》一书的浓缩———1976年,施振荣以100万新台币创立宏碁;至2004年他退休之时,宏碁的营业额已经高达222亿美元,变革管理便是其众所周知的法宝。 S曲线的间隔处需要变革 许多人都梦想企业成长无极限,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曾提出非常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增加一倍”。有人认为,企业也可以如摩尔定律所讲的那样直线成长,但施振荣极力反对,“技术是死的,管理是活的。企业高速成长终会遭遇天花板,如果不进行变革管理,就会遭遇企业成长的极限。” 施振荣在演讲中再次提出他著名的“S曲线”理论:企业成长的历程应该是一条多S曲线,各条S曲线之间的间隔就是一次变革管理。如果变革管理失败,曲线就无法再成长,甚至趋于灭亡。在施振荣看来,王安电脑、康柏等曾创造过IT业历史的企业之所以消失或者溃败,原因就在于无法完成这样的变革。 “宏碁的成长已经经历了3个波段,现在进入第四波,我们分别在1992年和2000年,进行过两次彻底意义上的企业再造。”施振荣以自己的企业为例阐述变革的必要。 “微笑曲线”的源起 往事历历在目,施振荣回忆着26年来宏碁的历程。他说,在管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讲当企业发展到10亿美元或者100亿美元时,将会遭遇严重的发展障碍,宏碁就经历了这两个关卡。 第一次是在1990年,全球PC产业大变。1991年,宏碁首度亏损,施振荣决定对宏碁进行变革。他发现宏碁全程参与了从产品研发到制造,再到行销的所有环节,但英特尔只是控制了关键的CPU技术,其他制造企业的附加值就降低了很多,因此他认为,宏碁应该集中进行零部件制造和产品行销。通过这次再造运动,宏碁以50~7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这也是施振荣著名的“微笑曲线”的源起。 到了2000年,宏碁已经拥有21个上市公司,并设定了2000亿新台币的发展目标。但当时宏碁正面临又一个发展瓶颈,于是,施振荣发动了震惊IT界的“世纪变革”。如今,施振荣自我评价说:“我们的世纪变革是把制造跟品牌区分开来,这在全球来说都是首创。” “老头子要自求多福” 这次整合自2000年底开始,“整合的原则是先看我们在该领域是不是领先,如果不是,就先暂缓。但PC是公司业务核心,绝对不能暂缓。”他还将公司自有品牌和研发制造两项业务独立出来,“原以为多个公司共用一个品牌,可以资源共享,且可以带动很多‘小碁’,但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样导致了管理的复杂化。” 于是,明碁另立BenQ品牌,达碁和联友合并成友达,出让扬智的股权给联发科技……施振荣说,这一整合过程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还没有完全结束。“宏碁过去投资太多,发展了太多‘小碁’,一定要进行整理,慢慢淡出,再从原来的制造业回归到服务业。” 施振荣逐渐抛弃了过去的经营观念,形成许多新理念。“本来宏碁多子多孙,达碁也叫ACER,扬智也叫ACER,但现在只留下一个宏碁,老头子要自求多福,不能依靠子孙的回馈,回馈总有一天就结束。” 此外,宏碁在管理上也有新动作,“以前我们是分散管理,每个人都是小老板,决策分散,现在则有了统一决策,有了上、下级之分。作为公司重大决策的一环,下面公司还有自己的权力,但是关键性的决策,比如产品型号、产品方向等必须统一。” 此时,他的“微笑曲线”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中间不做,全部外包。右边,采取新的模式,创造品牌;左边,是研究新的发展。我的原则就是别人做的我不做,我做别人没做或不做的,就这么简单!” 最后,施振荣还不失时机进行“自我推销”:“具体做什么?做市场需要的东西。我将出一本新书《微笑曲线》,书中全有。” 全场会心一笑。 相关报道:施振荣:突破家族企业发展瓶颈的方式是换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