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我国数字出版业初具规模 四大顽疾阻碍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4:14 ZDNet China

  CNET科技资讯网5月25日北京报道 (文/梁钦) 虽然我国电子书总册数已达805 万册,但仍然存在着电子书数量少、版权尚未完全解决、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

  5 月13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莫晓莉需要“借”两本老师布置的参考书目,但是她并没有去图书馆,而是在宿舍上网,从学校的电子图书馆下载了参考书目的电子书(又称eBook)。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中,电子书品种已经达到了3000种,而且“借阅”很方便,但是莫晓莉和她的同学仍然觉得,与纸质书上百万的藏书量相比,电子书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内容颇显陈旧。

  同样的情况放大到我国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上。有消息称,200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四大进展:电子书市场规模增长、图书馆普遍使用电子书、网络读书开始流行,以及移动阅读初具规模。另外,电子书销售总册数达到805 万册。2004年,电子书出版收益超过30万的出版社有26家,超过50万有15家,超过100 万的有5 家。截至2005年4 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增至148000种,已达到全球第一。全国约100 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电子书,数字图书馆用户超过1000家。与此同时,网络读书开始流行,培养了近千万电子书读者。

  尽管如此,在数字出版市场上,却仍然存在着电子书数量少、版权尚未完全解决、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

  电子书数量少内容旧

  以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书库为例,3000册电子书,月借阅量已达4000人次。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称,随着图书借阅量的增加,原有的纸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学校已经准备在近期再购进一批电子书。

  “北京理工大学现有藏书100 万册,对于同学们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通常老师在上一门新课的时候,会列出一些参考书目让我们阅读。此时经常是一个班、一个系的同学都需要借本书,但是图书馆同一图书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三、五本,而且有时间限制,这样许多同学就需要等待。”莫晓莉回忆到当初借书时的“苦状”,脸上写满了无奈。

  “有了电子图书后,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而且电子书具有纸质书不具备的可随意批注、检索方便等优点,加上学校的网络建设很到位,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能‘借’到书。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电子书数量仍然太少,而且内容不是很新。”

  莫晓莉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因此对他们这些学生而言,急需了解国外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而很多国外电子书往往和纸质书出版时间相差几年,这样一来知识的价值势必要打折扣。

  因此,她非常希望,“电子书的出版时间能与纸质书出版的时间差缩小,甚至达到同步。”

  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韩正之介绍,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电子书的出版占全部出版物的1/3.但是他提到,在电子书出版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几个“不成文”的规则,比如辞书类图书不出电子书,这主要是考虑到容易被盗版的缘故;习题类图书推迟三个月出电子书,这主要是考虑到习题类电子书一旦发布,极其容易短时间在网络上大量散播,极易断了纸质书的后路。

  版权问题未有效解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不断渗透,数字化趋势成为必然,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及法律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版权问题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

  据一位出版界资深人士介绍,在一些版权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如美国,在1998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中规定,破解版权保护技术是违法行为,并定义了版权管理信息。这些版权管理信息,如作者、联系方式、授权条件、权利有效期等,不仅可以标示权利人,方便用户获得作品使用许可,还可监控用户使用情况,跟踪侵权行为的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既杜绝了数字作品的不正当使用,又能够保证数字出版、发行、传播等环节能在合理的法律环境下有秩序地进行。

  而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而言,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书生、中文在线等行业内企业均对现有的版权授权渠道过窄、不适应海量信息的网络传播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看法,认为出台新的行之有效的版权政策已经十分迫切。“我们是做手持阅读设备的,但是目前我们无法合法地出版一本书,就因为版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位科技信息公司的总经理对此颇感遗憾。

  在上周结束的2 0 0 5 中国eBOOK 产业年会上,方正电子技术总监汤帜表示,4 年前,方正依据国际OEB 标准(Open e- Book Forum,该组织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开放电子书组织)研发成功了以DRM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核心的方正Apabi 网络出版整体解决方案。

  该方案采用由方正自主研发的CEB 格式,具有很强的版权保护功能。

  在出版业有一个概念叫“复本数”,它指的是这种购买图书时会购买多个复本,图书复本数量决定购买者或借阅者数量的模式是广为人知的。曾经有人不理解,一本电子图书被图书馆购买后,可以被全校师生随意下载和拷贝,难道不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吗?其实不然。如果电子图书体现不出应有的“销售量”、“版税”的概念,势必影响上游出版单位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制约数字图书馆乃至整个网络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国外,电子图书仍然采用传统图书的“复本数”模式这一做法,是被许多出版社和图书馆共同接受的。美国最著名的三家技术提供商NetLibrary、Overdrive 、Libwise 公司也都采用了“复本数”的技术模式和销售模式。

  我国出版业也在积极倡导“复本数模式”。日前,包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在内的近百家出版社共同发出倡议:应用“复本数”模式,实现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出版社认为, “复本数”模式能有效地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是数字出版得到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虽然,国内企业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有效的版权授权模式,但是其能否被更多出版社(或更多用户)所接受,以及是否能被整个产业所接受还是个未知数。

  标准不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由于没有标准,困扰着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前进的步伐。

  纵观数字出版技术的各个环节,元数据需要标准,编码需要标准,作品格式也需要标准。

  一位数字出版技术厂商代表向记者表示,“只有数据标准化并完全共享才能把成本降低,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记者发现,就数字图书的格式而言,国内存在很多种,比如方正的ceb 格式、天津津科的WOLF格式及国内不少刊物使用新加坡电子书系统公司FlipViewer采用的opz 格式等。

  业内人士对这种情况表示担忧,这种局面,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也可能在无形中造成数字图书的用户不断流失。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数字图书格式,但未来肯定会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韩正之则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以方正Apabi 为代表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已走出国门,但是从我国整个技术发展来看,技术仍需大幅提升,过早地标准化,将有可能造成垄断,从而妨碍技术的进步。这种局势和时间下,不太适宜推出标准。

  而一位长期从事数字图书信息化研究的人士表示,在国际上比较标准的格式是PDF 格式,它同时支持XML ,这是一个纯粹的内容存储格式,包括微软的办公软件也支持XML 格式。他认为,就算现在国家没有确定数字图书的标准,起码也应该保证各个出版社想做的数字图书,或是图书制作商有一个输出的接口,输出的就是一个纯粹XML 格式。这种格式,在不同的应用里面,可以做好排版格式,可以打印。同时像元数据的描述,根本不会带来很大的成本,所以数据要有标准,数据标准共享才能把成本降低。

  各方意见不统一,也表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到了“革命”的阶段。

  分清职责完善产业链

  在公开场合,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曾强调,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企业群落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并未完善。

  数字出版产业以内容即作者、出版社为源头,以数字图书馆、网上电子书店为渠道,通过电脑、手机等手持电子书阅读设备为读者提供服务,其中,技术提供商围绕着数字图书的出版、发行、阅读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贯穿其中。因此,作者、出版社、图书馆、网上电子书店、技术提供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读者等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

  谈起产业链不完善的原因,书生公司的副总经理陈芳认为,现阶段在这个产业链上存在非常大的误解,各干各的,都不了解各自是什么想法,甚至还有思维差异。拿技术厂商来说,作为支持数字出版商和网络传播商的专业力量,应该专注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为出版商等提供最先进有力的技术保障。虽然在中国众多的IT技术厂商中,已经能够为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业提供几乎所有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但是由于缺少沟通与合作,形成了技术厂商“身兼数职”的局面。不仅要担当数据制作商和技术开发商的角色,还要参与数字作品的内容整合以及销售等环节。

  这样的结果是个体的诸多努力都将事倍功半。

  记者从新闻出版署获悉,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今年7 月在北京举行。该博览会组委会负责人表示,为使得本届博览会真正发挥产业推动作用,组委会在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在首届博览会上倡议组建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体,并相配套地成立国内首个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著作权委托代理组织。这是组委会充分发挥大会资源优势,在改善产业生存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有益探索,旨在促进产业链的有机整合,真正推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

  业界人士表示,只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联合体,群策群力,从各自繁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共同分享先进技术及优秀的解决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