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中国企业国际化大讨论专题 > 正文

鲁桐、迟宇宙 海外“中国现象”值得反思(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8:28 新浪科技

             

鲁桐、迟宇宙海外“中国现象”值得反思(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鲁桐

   主持人 : 其实联想只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例子,而且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企业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它所在的行业在国内已经基本没有那么多的空间了。但从国外的例子来看,他们的跨国投资的冲动不完全是这样,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资本型的重组,而不仅仅是市场需求、产品受到限制时的产品重组。在国外,必须是钱滚钱,我只要有了一分钱,我都要去投资,他们是这种原始的心态来投资,跟我们现在这种纯打市场的是不一样的。我们目前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的国企,他们的投资欲望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比较强烈的,但往往就转化成了另外一个东西,“走出去”就变成他们的一个误解,所以我跟迟宇宙在闲聊的时候可能也提到了这一点,你也讲到过,我们有一些企业把对外投资当成一个目的了,我现在想请迟宇宙先生阐述一下这方面的看法。

  迟宇宙 : 我对这方面确实不是很专业。以我个人的理解,国际化应该是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海外投资。有海外的收购行为,建厂,还有产品的海外销售,在海外的一些合资行为,除了产品的销售之外,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为投资。中国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比如像联想这样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在国内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特别需要掌握突破口来破“局”,它收购IBM是一个好机会,也是他必须做的这样一个选择,其实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几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这样的。

  另外一个原因,他们纯粹把手段当成目的,很多国有企业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看到一份调查的结果,中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有三分之一是盈利的,三分之一是艰难维持,三分之一是亏损的,这个亏损的企业有很多都是明星企业,比如去年出事的德隆,也包括长虹,包括TCL收购施耐德的这个事儿。我个人感觉,首先要明白,要分析清楚,为什么要国际化,国际化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企业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那么国际化的目标也应该是这个,如果是要追求长远利益的话,那么要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支付的成本是不是值得的;如果是一个短期的利益,那么这就更可以理解了。

  还有一个,因为我之前写过海信,所以我对海信特别了解,我记得海信为了突破反倾销,在欧洲收购了好几家工厂,但海信收购的工厂基本都是在东欧,在罗马尼亚,那个地方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一点,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在制造的过程成本比较低,这一块是它的禀赋,它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它的成本低、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包括管理起来,比较起西欧来说,也相对容易一点,因为和之前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鲁桐 : 谈到企业国际化的动机,谈到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国际化,实际上在很多经济学文献中也有很好的概括,无外乎可以归为四大类,当然总的实现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动机划分上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种叫市场寻求型。因为国内本身的市场太窄了,那么它为了寻求更宽阔的其他国家的市场;还有一种就是资源寻求型,比如像宝钢这种,要收购巴西上游的铁矿山,它是为了保证原料稳定的供应和价格的更合理,所以很多资源开发都是属于资源寻求型,比如铁矿、石油、煤油;还有一种是技术寻求型,市场已经足够大,也有很好的生产规模,也有很好的制造能力,但是我的技术能力不够,我有可能要到美国,或者西方发达国家设一些研发部门,把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技术来传导给公司;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就叫战略资产寻求型,这个战略资产是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于不同的企业可能是不同的东西。

  过去我们说企业要跨国经营首先要强调,你在本身的产品上是要有优势的,因为跨国经营会新增加一块成本,你的优势是使你能够平衡这个成本,当地企业效益还得好,还得出去,否则的话可能出去也要被人打回来。现在因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可能对有一些企业来说,它是通过跨国经营的过程来寻求这个优势,而不是他已经有优势要扩大这个优势,也就是一般说的我们要寻求这个战略资源来补充你企业的竞争优势。

  划分四大类、明白了企业的动机以后,我们才能够看它采取什么样具体的经营方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方式可以举出十几种不同的方式,但无外乎这么三大类:一种叫做贸易式进入的方式,对于这些企业,它主要是通过贸易把产品卖出去,那么贸易方式既可以是通过一种间接贸易方式,比如通过国外的一家代理,我自己并不需要设一个外贸公司,而是通过当地,比如到巴基斯坦卖,就可以通过当地的间接代理;还可以通过国内的某一家外贸公司,过去中国企业没有外贸进出口权利怎么办?只能委托有的来做贸易。现在基本上每一家只要申请够500万美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就有外贸进出口权了。自己可以成立贸易产品分部把产品卖出去;除了贸易以外,像今天的长虹做的就是通过这种贸易方式。

  还有第二种方式叫“合同式进入”,通过各种合同安排来进入海外市场从事跨国经营,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BOT方式,就是建成投产,然后交给当地,华为他们做的基本都是属于合同式经营,这儿不需要你有很多股权的投入。

  第三种就是刚才迟先生说的直接投资,直接投资需要你有一种股权的安排,需要对所投资的对象进行控制,这样的话,你既可以进行新建式的投资,干脆拿一笔钱,或者一笔设备,到巴基斯坦建一个厂,还有可能用更快的方式,把现有的东西收购了,这样一些方式。

  所以从这些模式上,我觉得,你可以比较不同的模式,看到不同的跨国经营模式中,它在风险和控制的特性是不同的,比如如果要做贸易,间接贸易、直接贸易,它的风险相对小,但如果说它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企业无法控制你的销售渠道,比如像今天的长虹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直接的障碍,款都收不回来,货品是运出去了,但收不回来款项,企业也是面临了很大的危机。还有的公司,像今天的格兰仕做的,它主要做贴牌生产,无非也是把它的产品卖出去。所以和贸易方式相比,直接投资的方式风险要大得多,因为需要你投入更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看你有没有适合跨国经营的人才,是不是能够干好这个事情。

  在这里我觉得中国企业可以面临很多不同经营方式的选择,这取决于企业本身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果这个企业规模很小,而且也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那么能够把产品卖到国外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了,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要融资上亿,去买一个什么,这肯定是吃不下来的。对于很多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所谓“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的公司,比如经常提到最多的华为、联想、TCL、金东方,他们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初步进行间接贸易、直接贸易的阶段,不会满足于把产品卖到国外。实际上他们已经卖了至少十几年了,他们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整个公司营业额的百分比已经相当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已经逐步从贸易阶段进入到直接投资阶段。

  所以我觉得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自己把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划分为企业的内向国际化过程和外向国际化过程。所谓内向国际化过程,是一种从外向内的一个方向,比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和外国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全套的流水线,甚至让外国一些有经验的管理者来帮助我们进行管理。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我们在市场经济的锻炼,我觉得已经应该开始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外向国际化了,就是从中国的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刚刚开始,所以应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