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2005第三届中国信息技术年会专题 > 正文

图文: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做主题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14:10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做主题演讲
图为: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做主题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5年4月15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的“中国信息技术年会”讲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士对信息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深入探讨、全面分析、理性预测。新浪科技对此次会议做了独家全程直播报道。图为: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做主题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聂华: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探讨,今天我主要分三部分给大家进行汇报,第一部分就是高性能计算机全球化竞争趋势,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应对高性能计算机全球化的竞争,曙光在高性能计算机成功的分享。

  HPC全球化竞争的趋势。趋势很难的事情,首先通过TOP500看HPC,是全世界五百羟基酸及,风向标就是在TOP500。应该说过去的六十年,世界最快计算机的性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摩尔定律的需求,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通过整个的趋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基本的结论,第一个就是千万亿次计算机将在2009年出现,这个和美国的高效能计算机发展计划相吻合。万亿次计算机将在2005年底退出TOP500。

  这是体系的趋势,最近几年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稳定,基本上以集群、MPP为主导的体系结构,其中集群体系占有率不断提高和战胜。从CPU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架构里面目前英特尔和MB占到TOP500非常重要的地位,大概超过三分之二。这说明什么,以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来看,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积累,为什么CISC CPU占据这么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到今天市场程维高性能计算机第一推动力。

  通过刚才TOP500看整个发展趋势,摩尔定律揭示,不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有理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摩尔定律仍然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当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点,体系结构出现短暂稳定,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问题是困扰整个高性能计算机推广关键的问题,体系结构短暂稳定给应用普及创造一定的条件,也有一些问题,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更重要并行计算机的排名,虽然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应用层滞后,一是并行编程工具匮乏,峰值效率很高,实际得到的效率很高。高性能人才匮乏限制了定制系统,专有化的系统的发展,通用系统在这种背景下,极快增长,并占据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

  在TOP500以峰值浮点运算能力测算高性能计算机的效果和性能,我们今年采用一个新的测试标准高性能计算机综合性能。在刚刚结束超级计算机排名上思科的定制系统已经升到全世界第一位,这个系统可以证明一点什么,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扩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非常难,国内学术界有一些争议,高性能计算机到底能不能做大?大到一定的规模会不会遇到时间的限制,但是通过蓝色基因整个的机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性的结论,从目前来看,通过扩大规模获得更高性能,前景还是比较光明。

  当然随着短暂的稳定之后,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出新型体系结构将呼之欲出,马上就要出现了。这一点也是跟我们整个现在看到的发布消息里边美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发展计划相吻合,2010年之前推出前万亿计算机。当然,我们也看到,市场和推动力已经成为高效能计算机第一推动力。

  高性能计算机TOP500和中国制造,我们非常欣喜看到中国企业参与到TOP500的排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TOP500非常重要的质量,中国成为TOP500计算能力最高的一个国家,我们也是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前十名的国家。我们客观看待TOP500的评测,我们可以看到,给我们开辟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学术界或者说整个的技术界认为,TOP500并没有非常直接实际应用意义,它是非常理想化的方程模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个TOP500中国企业看到了世界,世界通过TOP500了解了中国。反过来讲,TOP500因为并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也不应该盲目以参加TOP500排名为目的,进行盲目市场化行为。中国企业参加TOP500名大部分测试值在万亿次以下,根据按发展规律分析,2005年底万亿次计算机一定会退出TOP500排名,中国企业如果继续在TOP500占有一定比例的话,需要新的计算机不断地涌现。

  通过TOP500分析发展趋势,从另一个层面看高性能计算机发展趋势。前些年一直强调性能,他们将来峰值,峰值在现在的概算是计算密集型,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过去不能算的,CPU能力不足,通过计算解决,我们以很高的计算密度解决大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像刀片服务器的发展,也是计算密集型典型的代表,但是现在来看,高性能计算机目前现在由计算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进行快速地转变,这个转变速度可能超过想象。我们整个用户应用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处理海量数据?

  数据密集型的趋势的转变,关注CPU,转向关注网络存储,关注测试性能转到实际应用的性能。带来一种比较好的趋势,高端技术、定制不断下移,方案化、专用化产品成功得到实践,最终可以得出相对基本的结论和整个大会主题有很强的吻合性,需求导向的创新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的支撑。

  HPC应用需求出现井喷。预测三年之后CPU负荷率达到50%,现在刚刚运行了四个多月的时间,CPU负荷率接近60%,应用需求出现极大的爆炸式的增长,用户对价格等因素不断下降,有环境的改善,经济环境的改善,大家认识到了高性能计算机可以赚到钱或者带来价值,带来钱,也因为我们由于体系结构的短暂稳定,带来应用兼容性的问题的一种缓解,包括过去不同体系CPU不同结构上的应用问题短期有一定的缓解。同时国内第一轮的价格战硝烟未散,但是给用户带来的总拥有成本的剧增,让我们用户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高性能计算机是什么?我们曾经说,如果高性能计算机用好的话,它是摇钱树,如果用不好,创造不出价值,我们叫烧钱机。像上海曙光4000A一天的电费超过一万元人民币,这种价值不带来价值,对用户成本的剧增,给用户带来惨痛的教训。方案、技术、支持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硬件性能和方案优化可能数十倍提升实际获得性能,需求导向的创新使得HPC更易用、更普及。过去大家不用计算机,有了需求,让高性能计算机用得更好,需求导向使高性能计算机快速普及。

  讲到高性能计算机的必要性,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N五RCHPC的报告,生产定制HPC计算机与生产尖端武器同样重要,中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必须担负起加速超级计算机主要责任,包括政府做什么,国会做什么。同时强调通过过去几年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大量商业商品用在定制系统,两者相互促进,成本大大降低。

  HPC战略地位的提升另外一个理由,不仅欧美日重视,作为很多的用户,为什么出现井喷,高性能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因为它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给用户带来钱,战略定位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过去我们讲科学无国界,谁拥有尖端技术,可能是让不拥有技术的人员人或者国家有更大的不安。中国政府和企业意识到这种重要性和迫切性,正奋起直追。

  高性能计算机市场通过刚才讲的发展趋势,它是成熟与竞争的激烈化并存,我们产业环境应用的井喷意味着我们市场产业环境的改善,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内企业包括我们联想、浪潮、曙光等等一系列的厂商,一起在塑造有意的市场环境。我们也看到,体系结构的稳定,也加剧了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从用户虽然对HPC有理解的需求,从理解和需求有一定的认识,成本到价值,用HPC赚钱用它创造价值,但是我们说,国际的巨头自己也面临发展危机,也在全面参与、竞争。大家可以想象到,比如说过去大家从不关心我们国际几大巨头公司可能还有生存的危机,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已经有了这样的危机,如果在转折点没有抓住新的机会,即便它很大,即便它是航空母舰,也可能触礁沉船。刚才对HPC全球化趋势做了一个介绍。

  怎样应对高性能计算全球化竞争新挑战,李院士曾经提出来中国做高性能计算机要做顶天和立地。顶天是进紧密跟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缩短技术差距,顶天一定要创新,而且要敢于创新,创新并不是说没有线路的创新,创新要重视开放性,产业分工、强强合作是捷径。我们一直在这么做,包括曙光现在不断跟英特尔、IBM、AMD形成战略联盟,强强合作,不同的产业分工对创新找到相对缩短的差距找到一些捷径。创新要体现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我们说高性能计算本身就是国家的IT技术最高的制高点,核心技术掌握了高性能计算技术在逼近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当然从国内各个研究所,像中科院计算所在开辟CPU,跟曙光也要说,一起联合基于自主创新CPU做超级计算机,什么是创新,创新体现增强核心竞争力上,创新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产学研、产业链合适的地位,企业和研究所有不同的。

  立地是什么?万能高性能计算机不可能有,建立整合计算、细分应用基础上,把应用系统的整合提升到首位,重视高端技术和专有技术下移,重视工程实践领域创新,我们做的是HPC产品,我们是做HPC五解决方案,也不是,我们实际上解决用户HPC现实系统,天道酬勤,国货当自强,我们只有自己自强的,才能给HPC产业做起来,实施服务超越战略。

  我们的顶天立地,我们谈创新,顶天有创新,立地仍然有创新。我们讲创新要基于产学研链中合适的地位,这是曙光近几年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我们讲大学国内研究所还有创新,它的创新是基于战略性的核心技术创新,是由产业界共性技术的关联技术创新,有前瞻性的技术创新,作为IT企业来讲,我们更加重视工程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应用技术创新,包括我们非常重视市场推动方面的创新。比如说曙光在去年2004年我们推动64位的浦东以后,在32位向64切换的专机,曙光全面推进64位的普及,我们抓住64位的先机。

  产业的分工合作实现需求导向的创新,我们需求导向我们跟中科院计算所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分工,需求导向,由我们研究所来做,什么样的需求由企业来做。IT企业互换需求导向创新,创新如何体现需求导向,曙光来讲,我们理解有效利用合作资源,增强创新实力,没有实力的创新,谈不上创新,我们不可能期待我们明天一觉醒来我们超越发达国家,绝不可能,我们自身健壮身体。

  创新敢于挑战和突破,绝不是一厢情愿,创新要锁定核心技术,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标新立异获得不了认同,创新的投入产出比大打折扣。创新要明确技术放心,必须符合大胆潮流,往往在很多技术发展转折点来讲,提出创新,抓住机会,是不是每次有机会,抓住机会的企业是不是在赌博,在做创新的企业是不是在赌博,抓住方向符合潮流创新不是赌博,但是如果说和发展潮流违背,想试图走捷径,有可能就是赌博。中国的排他情节给我们带来的教训相当惨痛,教训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要有战略。

  用产品的市场竞争过程评价创新。需求导向的创新是什么?需求导向创新有了需求满足需求,满足需求与否,不是创新者说,而是说市场竞争过程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通过我们的创新,突破提高和发展迎接这种全球化,高性能计算机的竞争挑战。

  最后简单说一下曙光成功经验的分享。

  由于这么短的时间,曙光今天只举与石油行业的例子来讲,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为什么获得成功?中国石油物探占据世界13%的市场份额,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在全世界除了西方等等几大厂商,中国的东方石油物探在世界上也赫赫有名,曙光HPC占据中国石油物探70%的份额。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是曙光石油成功的保障,服务、合作方式创新是进一步合作的保障。我们讲IT创新是不是一定做出新的产品叫创新,我想也有另外一层含义的理解,我们一种共赢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曙光在高性能计算机我们成功的经验在于我们要实施服务超越战略,我们讲未来的企业可能有几种企业活动,有发展前途,技术领先,它不断给企业设置障碍,它可以做同样的事情比别人更便宜,服务超越它以让用户最满意,让用户满意,超出预期。曙光现在正在实施我们叫服务超越战略,我们对自己曙光的企业有清晰的定位,我们对曙光的使命有非常细致的掌握,我们高性能发展战略有十年如一日的长期竞争、持续性,曙光十年只做了一件事,做高性能计算机。

  技术创新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产品竞争力,曙光的技术领先和曙光的产品创新体现在可以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加优异的服务,如果创新不体现给用户提供更加优异的服务,这种创新是无效的创新,为用户解决了问题,提供最有保障的服务,实施服务超越的战略目标,超越用户的期望。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经完全具备解决国家关键战略能源类似关键战略性任务的需求,我们的机器不是用于科研,用于生产作业,像中石油的物探院连续二十几套系统全部采用国产机,目前在世界六个国家多个地区进行石油物探生产。

  曙光超过用户期望,我们给中国石油定制更加他应用的石油应用高级计算机,非常贴近它的需求,完全为它需求定制,我们提供长驻技服中心,提供7乘24连续服务,我们工作人员也是7乘24服务,保证我们高性能计算机不尖端为生产作业提供服务,生产作业一停,钱就没了。

  我们和BGP战略合作,做高性能计算机不懂应用,懂应用不懂计算机,曙光做到让IT高性能计算机和石油物瘫的应用紧密无缝结合。我们在中海游里边我们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四小时给160个CPU调试完成,中石化里边也有非常优异的表现,使用曙光机两次石油地震资料比武战胜惠普和IBM其它厂商的机器。也就是说中石油、中海游、中石化等曙光获得高性能应用计算的经验。

  曙光高性能的成功经验,不在于曙光造了十万亿次计算机,或者造了什么样的计算机,在于曙光的高性能计算机可以为用户解决好高性能计算机需求,需求导向下的创新,对提升高性能计算竞争力尤为重要。我们为什么在谈需求导向下的创新,创新解决了用户需求问题,这是需求导向创新。通过我们曙光的技术的领先,通过整个实施服务超过战略,通过曙光的创新,使得曙光计算机能够造出超乎用户想象,超出用户想象的价值。面对这种高性能计算全球化竞争新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实际上曙光和国内各个企业我们非常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聂华先生精彩发言。产品和技术层面的技术创新固然很好,创新力的竞争最高境界无疑是制定自己的业界标准,今天有幸请到中国创造业界标准AVS标准专家组组长高文先生,以下有请高文先生给我们站线一下AVS技术、专利、标准、产业的平衡发展。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