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探讨:“印度模式”不是通用法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15:58 中国民航报 | ||||||||
本报记者林康 中国软件企业“国际化”的调门近一段时间有些归于平静。以何经华离开用友为标志,用友国际化口号提得大不如前。与此相反的是,东软日前对国际化则有了一个清晰的蓝图,该公司在发布2005年新策略时,还展示了该公司更具国际感的新标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表示,东软将强化软件与服务、数字医疗、IT教育与培训的产业布局,并加速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探索国际化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的领导者们越来越理性。国际化之路是走出来的 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化,用友是花费精力最大的企业之一。2002年4月,王文京以500万元年薪聘请具备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何经华任职用友总裁,国际化便是何的第一要务。在何经华离任之际,按照王文京对何经华的评价,用友的管理体系国际化及产品研发的国际化有了很快的进步,并表示,用友不会因此而改变其国际化战略。 不过,何经华的离去,对于用友而言,应该是战略调整的开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用友的国际化进程“说的比做的多”,它至少需要进行一下微调。 东软也在调整。日前在东软的新战略发布之际,刘积仁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化没有通用的原则,“东软有东软的选择,用友有用友的选择”。刘积仁认为国际化之路是每个企业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大家选出一个方向去走。如东软软件外包部分,现在的收入大概90%来自日本市场。刘积仁介绍,日本在过去的10年间,一直在考虑包还是不包,最后外包形成风气。而东软由于选择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场,在本土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获得日本企业的青睐。 日本市场对东软而言,是能够带动在欧美发展的市场,刘积仁的理由是欧美人都认为日本人的要求是最挑剔的。刘积仁的目标是让东软成为日本企业的首选厂商。 凭借近几年的积累,东软在深耕日本市场的同时,已经开始向欧美市场作出更积极的推进。“印度模式”不应照搬 近年来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是拿中国的软件业跟印度对比,刘积仁对此不以为然。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中国拥有印度所没有的本地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已经相当的成熟。这与王文京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软件业到了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创新出一套中国成功模式的时候了。”王文京在谈到国际化的时候表示。 事实上,印度在软件外包上能抢得先机,原因有多方面。刘积仁认为,第一,印度软件外包起步早,中国软件产业的总规模跟印度相比不相上下,只是印度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表现活跃而已。其次,在美国市场,从语言等方面来看,中国软件企业与印度企业有差距。刘积仁还发现,在美国负责发包的管理者都是印度人,这自然对印度的企业有利。 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中国软件企业在国内做的项目大部分也都是外包项目,也就是政府外包给企业的项目。另外,在日本市场上,中国企业优势很强。这一点连印度企业都感到妒忌,印度著名软件企业威普罗(Wipro)首席战略官SudipNandy表示,他们最大的20家客户当中,有15家对中国市场感兴趣。“日本的外包量60%都给我们中国,其他还有的包给了日本本土的企业,”刘积仁认为印度在日本的发展能力显然不如中国。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在日本市场的优势实际上与印度在美国市场的优势极为相似。合作是国际化捷径 目前,“合作”已经成为国内软件企业国际化的主流。 一方面,与印度企业合作成为国内企业获取国际化经验的重要手段。这不单取决于印度企业已经开始进军中国市场,更取决于中国软件业在跨国际的外包管理经验上与印度企业还有差距。业内人士还认为,印度软件产值在近15年的发展过程中,从5000万美元一跃而达到120亿美元的的规模,这本身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与印度软件行业的互补,使得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中国—印度软件产业合作高峰会”达成了双方合作基调。 另一方面,与跨国大企业的合作将使国内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记得在1996年以前,东软围绕着很多跨国公司转,今天很多跨国公司会围着东软转。HP、IBM、SUN、甲骨文都是东软的合作伙伴。”刘积仁自信地表示,这些企业如果不找到像中国、印度这种合作伙伴,它在市场上生存是很困难的。国内企业可以借势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盟,由跨国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共同打造出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刘积仁表示,依靠与跨国大企业的联合,东软的软件在许多国家的手机、汽车、DVD、照相机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使用。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