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环渤海IT制造:第三极艰难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15:13 电脑商情报

  作者:郑凯

  环渤海经济圈一直被当作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然而,在中国IT制造的版图中,这个“第三极”却一直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实际上,凭借渤海湾的水陆交通优势所带来的物流优势,渤海湾周围港口的辐射能力一直延伸至
整个东亚。环渤海圈早期的IT制造业起步也与之有很大关系。

  “韩流”弃渤南移

  一直以来,韩国IT一直是环渤海圈IT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韩国IT与通信产业历来引领着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潮流,而中国的市场又是全球产业市场中最大的一个。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韩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韩流”的进一步加入,将会导致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排兵布局也有所改变。2004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国IT产业和IT市场的研讨会上,众多出席的韩国IT厂家都表示了对于中国市场强劲增长的乐观预计。三星还表示,会把中国作为其IT生产的主要基地。

  韩国一位企业家曾经声称,韩国能否步入发达国家之列,关键在于“IT产业”和“中国市场”。因此业内专家指出,韩国IT产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必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但是,环渤海地区显然在变化中处于不利局面。以前,韩国IT和通信产业的投资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不过,有迹象表明目前韩国IT和通信产业在中国的投资热点已经转移到长三角地区。

  一些韩国IT企业表示,他们正在有计划地将重点由华北和环渤海地区转移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全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了这里,我们不能不为所动。”这句话代表了很多韩国IT企业目前的心声。与此对应的是,环渤海尤其是山东地区历来是韩国IT投资最多的地方,其中仅青岛去年前三个季度利用韩资的数量就占据了韩国企业同期在华总投资的1/4强。

  如今,这个地位可能要拱手让给长三角。

  据悉,韩国现代总投资将达6000万美元的现代数码(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线第一期工程已于上海闽北工业开发区落成投产。韩国现代数码CEO金昌炫表示,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成熟的物流体系、快捷方便的进出口通路、齐全完备的上下游厂商集散地,将为现代电子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便利条件。

  除了韩国IT企业,摩托罗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摩托罗拉的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天津,但是,后期的大部分配套设施却都选在了长三角和珠三角。

  看来,环渤海地区要想真正成为中国IT制造版图中的“第三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渤海的北京困惑?

  不用说环渤海地区,即便是几年前一直在中国IT制造业当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珠三角,在长三角的发展速度面前也显得式微。

  但是,珠三角的城市集群效应显然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并辐射到周边的效果是不同的。那么,对于环渤海地区,同样拥有首都兼国际大都市的北京,而北京又拥有全国最集中的IT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什么环渤海地区没有获得长三角一样的变化呢?

  一位业内专家承认,北京在IT人才上确实比上海有优势,但是一些国际性IT项目的投资都在上海,主要原因是,“北京在吸引IT产业进入本地区的体制上没有上海灵活和先进。”

  其次,上海正处在过去江浙一带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区,这个区域传统上高度开放,在结构升级过程中,集聚的趋势比较强烈。此外,上海地区人才和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速度比北京快。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而言,经济上的发展更快,对IT产业的需求更为强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更新区。

  该专家甚至认为,作为经济高增长区的长三角,虽然在IT人才上可能最终不会超过北京地区,但是它必将成为中国产业链中的最大IT产业基地,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孵化基地,将会全面超过珠三角。

  相关调查显示,从区域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看,理想的布局是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专业化中小城市(镇)形成外围和辐射区域,共同构成一种巢状分层结构,区域资源按照产业链配置。比如长三角地区,上海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周边苏州、昆山等进行生产、制造。

  不过,北京在环渤海区域还没有担纲起这样的作用。

  研究人员分析,渤海湾的两大都市北京和天津比肩而立,都具有直辖市的政治地位,二者相距只有137公里,呈现特有的“双子星座”。两大城市之间经济竞争的动机强烈,而互补合作的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协调不够,利益冲突不断,形成对有限的区域资源的竞争。

  另一种论调则是,环渤海地区的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关联性不紧密。北京的科研优势与其他城市相脱节,反而是与遥遥相对的珠三角结合得很好,珠三角的很多大企业都在当地设厂生产而在北京设立研发机构,或是与北京的科研力量合作。

  环渤海地区本不该沉寂,这里有中国办得最成功的开发区,有中国最著名的高科技园区,有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有中国最密集的智力资源,有优良的海港和广阔的市场腹地。

  但无论是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申办城市的成功还是青岛大企业的走出国门,似乎都没有能使环渤海作为一个整体亮相,甚至环渤海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本身都被人遗忘了。

  打破壁垒,加速联合

  事实上,环渤海地区IT制造发展缓慢也有合理的解释。

  专业研究人员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有一个从南至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第一轮热潮是以深圳等四个特区为龙头的沿海开发热潮,港澳中小资本带动珠三角加工业兴起,其后国外大资本进入促使当地成为制造业基地。

  第二轮则是以浦东开发带动长江产业带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该地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最密集地区,长三角的产品配套条件和人力资源供给,环渤海地区相对缺乏,而且在国际分工中也并未大规模参与其中。

  不过,这种颓势有望被扭转。

  就在不久前,天津市“十一五”IT产业发展规划开始着手编制,“将更多考虑区域合作内容。”这是一个重要信号,环渤海信息产业一体化呼之欲出。

  不仅仅是天津,京、冀、辽、鲁、晋、蒙等都在酝酿将“合作”这一主题词纳入各自的“十一五”信息产业规划,共识源自最近签下的一份《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5+2”有关部门负责人齐集天津,签订了这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协议,并商定建立环渤海信息产业联席会制度,承诺将在信息产业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协调发展。

  根据协议,各省市将从多方面加强信息产业合作,重点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加强“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推进区域性的资源配置、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一旦联手,环渤海地区依靠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信息产业将快速崛起!”摊开环渤海地区IT产业发展空间图,天津市信息化办公室产业协调处副处长李建满怀期待。

  名词解释:环渤海经济圈: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构想。这个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