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消费资本化是新经济的本质特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 15:58 互联网周刊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消费为资本,表现为消费资本化。

  主流经济学家对于新经济的漠视,很大程度上应归罪于我们自己。当我们说新经济的时候,这个“新”,更多说的是E,而非经济。这就好比说电子商务的时候,只说电子而不涉及商务一样。这是我们IT人必须反思的问题。所以,当我提出消费资本化是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时,IT人请不要从另一个极端责怪我,认为我说的事情跟E又没有关系了。事实上,新
经济给工业化中形成的主流经济观点带来的内生的冲击,就是来自商务本身的变革,它不是以技术,而是以人自身的经济行为变化为依据的。搞信息化的人,往往找不准电子(E)在商务中的变革对应物,这使他们边缘化的危险加大。我们对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没有超越洋务运动的水平,过多地从技术和产业角度来解释问题,而没有回到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我认为,新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消费资本化。这恰恰是信息技术革命映射在“以人为本”的经济上的一个对应结论。我过去倡导“知本”这个概念,不过知识还不是最终的“本”,“人”才是最终的“本”。以人的需求、人的目的为资本,才叫“以人为本”。这是电子变成商务、电子变革转化为商务变革的一个出发点上的概念。这关系到我们对新一轮现代化特性的理解。

  工业化的原罪

  说工业化有“原罪”,是说工业化的历史功绩是同它的历史局限性相伴随的。工业化的功劳是发展了生产力;而工业化的原罪,在于其忽略了消费力。事实上,在整个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主流经济学是不能容纳消费力这个概念的,因为生产与消费是不平等的。

  一些人可能感到奇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是十分重视消费的,我们还在搞计划经济时,他们不就一直在强调效用和需求吗?

  这确实是事实,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有经济学体系上的原因,制度性的事实一定对应体系性的理论。工业经济学存在系统性的生产中心论倾向,才会导致实践中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是工业经济和经济学中,存在生产与消费在扩大再生产环节中不对称的问题。生产可以在扩大再生产中获得利润,消费却不能在相应的扩大再生产中获得剩余。马歇尔意义上的消费者剩余,是交换或简单再生产中的剩余,而不是一种消费增值。西方有一种说法,消费者是老板,因为只有消费者可以炒掉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全体员工,只要他把钱花在对手的产品上。但十分荒谬的是,消费者这个老板虽然有这么大的权力,却不能参与剩余分配。经济学并没有把商人的经验之谈内生为消费资本化理论。

  三是效用概念本身忽略了消费的质变,而与“以人为本”对立。事实上,消费可以从产品、服务,升级到体验,这些都被主流经济学“算漏”了。

  工业化这种抬高生产、贬低消费的“原罪”,靠工业化本身,是无法彻底克服的。互联网的兴起,表面上看是一种技术现象,但真正作用于经济的后果,将是消费者主权的兴起,这意味着消费从权利向权力的提升、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的扩展、从商品形态向资本形态的提升。只有这种与生产全方位的对称,才能改变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对等,从而实现经济意义而非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而消费资本化,将对资本以及产权等生产中心概念构成根本性的冲击。连生产力悖论等新经济命题,也将被证明是伪命题,因为信息化提高生产率只是副产品,提高生产与消费的吻合率,或从更根本的角度说,实现生产手段向生产目的的复归、实现向人的复归,才是它的本义。它将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第一次从CRM、BI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

  从消费价值到消费资本化

  从新的观点来看,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获得产品、服务和体验而得到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的过程。消费价值是指消费本身创造的价值,包括直接动机满足的价值、消费者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消耗,以及消费对于实现生产目的的贡献。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也就是直接动机的能力、消费这种商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必要的社会发展能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自主消费的能力。效用是指商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和商品为消费者提供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这个概念是与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商品为消费者提供的满足程度的一种评价。

  效用与消费价值的区别在于,效用强调欲望的满足,而消费价值强调目的的满足。前者并不强调需求层次,而将一切需求理解为同质的、不分层次的直接需求的满足,是简单再生产的消费价值概念。而后者强调以下三个层面的价值满足:

  一是直接动机也就是欲望的满足。欲望是人的自然目的,而人的直接动机并不一定是人的生产目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解的效用,是人作为自然人的需求满足,只是人的直接反应,它忽略了人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与生产者同样的社会性。实际上,人们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主观动机进行消费。欲望的满足,较多地表现为物质追求和产品消费,也就是生存目的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属于劳动者自我复制的简单再生产。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需求,也就是对于需求增长本身的满足。消费价值可以像利润那样获得增值,是消费资本化的特点;而消费价值的社会性,是其价值基础。这是消费价值不同于效用的主要特点。生产目的的社会性质表现在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这不光是数量上的增长,更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质,这是其社会性的体现,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地方。不过新古典经济学并非没有看到社会性需求,而只是把社会性需求与人的直接需求混为一谈了。不过他们并没有相应地把社会性生产与人的直接生产混为一谈,因此就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不对称,进而出现“社会性的”资本家与“自然性的”工人之间的不对称,这是制度性的有效消费不足的理论根源。正如剩余价值是生产价值的发展一样,消费价值也会发展出自己的“剩余价值”。因此,能够发展出资本化消费的消费价值与不能够产生剩余的效用,在价值论上就具有了本质的区别。支配这种需求的是社会的动机,是人们扩大再生产自身的客观意向。人在消费中发展自身的社会本质,这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必要社会基础。

  第三个层面,是自主需求,也就是与自主劳动对应的个性化需求。效用经常被人们从动机的角度,理解为是“主观”的。实际上,从效用同质角度来说,此个人与彼个人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它又是“客观”的。效用概念的缺陷不在于它的“主观”性,而在于它抽象掉了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否定了在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人的目的的各种可能性。个性化特征不同于主观特征,个性化是人们经过社会化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后、人的目的的实现方式。马克思认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自主需求价值,是需求价值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表现。自主需求更多通过体验得到满足,这种满足要根据卡尼曼的期望理论,将社会必要消费价值与个性化消费价值相互锚定来确定。

  新经济的实践表明,只有突破效用这类传统而狭隘的概念的缚束,才能解放消费力,实现CRM和BI所指向的“以客户为上帝”的商务最高境界。消费价值理论的突破,将带来消费资本理论的突破,从而把传统资本家从价格战的苦海中解放出来。

  消费资本化的根据,首先是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拥有对扩大的再生产和再消费的剩余的索取权;其次,只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在资本层面取得平等,才能在生产目的上保持稳定均衡;第三,消费也是一种投资,其投资价值表现在消费的倍增可以对生产的倍增起到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平衡作用,从而使生产价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消费增值,就是消费的扩大再生产中增进的价值。消费增值的来源,是对消费时间的转化。在消费的简单再生产或消费的交换中,消费者付出的是劳动力,得到的是维护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生存性消费时间的价值,而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们用于生存性消费的时间越来越少,用于社会需求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扩大再生产不可能是无目的的,一定是有社会生产目的根据的生产。这种根据就存在于消费的社会性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的增值之中。消费资本与生产资本一样,可以带来剩余。自然,在要素过剩的情况下,同样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消费增值在其最高阶段体现为人的时间的解放,即在同等时间内,普通人获得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更充分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价值,或者从宏观上说,增进以“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的国民幸福总值(GNH)。

  新经济中的种种现象,最终都可以反映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与我们熟知的市场、企业、资本等以人为手段的概念,迥然有别。当市场不在的时候,它还在(以网络交换的形式);当企业不在的时候,它还在(以在家办公形式);当资本不在的时候,它也在(以知识体验的形式)。这个“它”,就是向消费者的靠近、再靠近。工业化完成以后,新经济就以“人的复归”为目标。所有技术都只是人的复归的手段。新经济对这个社会的最大改变,就是把市场、企业、资本等间接手段和GDP等间接目标的地位,降低到了第二位,而把对人的终极尊崇,以及幸福和快乐等直接目标,提升到了主导地位。这正是工业化所缺少的东西。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