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比亚迪三洋诉讼和解收场 中日电池业竞争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11:1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周涛 李志军 深圳报道

  比亚迪与三洋之间历时两年多的专利诉讼,终于以和解落幕。

  2005年2月16日,比亚迪股份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比亚迪与三洋就三洋于2002年9月在美国对比亚迪及比亚迪美国公司专利侵权提起诉讼一案达成和解。三洋同意撤销专利
诉讼,比亚迪亦同意撤销向三洋提出的反索偿,并将于2005年3月底之前签署正式和解协议。

  虽然比亚迪与三洋的诉讼以和解落幕,但是,未来电池行业里中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和解

  “专利纠纷本身是商业贸易中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专利诉讼也比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和解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选择。”中国电池工业行业协会的一位曹先生说。

  而三洋在两年多前的起诉则显得来势汹汹。2002年9月23日三洋电机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南区联邦地方法院起诉了比亚迪股份公司以及该公司的美国法人比亚迪美国公司,指控其侵害了该公司的专利。诉讼的主要对象是面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涉及的专利包括“锂二次电池”及“确保保护性电路可靠性的电芯”两项专利,诉讼要求禁止比亚迪向美国出口及在美国销售比亚迪公司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并且赔偿损失。

  作为应对,比亚迪于2002年12月12日在美国应诉,提出并未侵犯专利的抗辩。是时业内分析,该诉讼将会持续两年以上,双方的花费将超过100万美元以上。而两年之后,双方最终以和解收场。

  TCL金能电池的一位副总说,电池生产方面的技术环节非常多,相互借鉴、利用的事情不鲜见,所以这类官司难打,一般都不了了之。

  平安证券研究员邵青认为,和解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官司涉及专利有效性、有效期、有效范围等方方面面,一般专利差异在30%以上就无效,比亚迪在三洋所谓的专利方面也没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三洋在取证方面会遇到空前的难度。另外比亚迪近几年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也拥有了多项专利和自有技术,因此当比亚迪提出反索偿时也表现出理直气壮。

  对于和解的具体内容,比亚迪股份的董秘邓国锐说由于对和解的内容双方均有保密义务,不便透露。在2月16日的公告中,比亚迪表示,和解协议不会对比亚迪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并认为和解符合比亚迪的最佳利益。中国电池工业行业协会的曹先生说,和解是基于双方的利益,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达成,无论具体和解内容如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诉讼源于竞争

  实际上,比亚迪与三洋的专利纠纷反映的是中国与日本企业之间在电池行业的激烈竞争。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近两年,中国与日本企业在电池行业的争夺将出现明显分野。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充电电池市场几乎是日本厂商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市场。然而中国近几年来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圳比亚迪公司自1995年成立并开始涉足电池生产以来,在短短数年里迅速崛起。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先后拿下台湾大霸、日本Nikko、飞利浦、伟易达(V-tech)等厂商的大额订单。而近两年与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以及国内新兴的波导、TCL、康佳、等手机厂商的合作更使得比亚迪一跃成为与三洋、索尼比肩的全球第三大电池供应商。而日系的东芝、松下,韩国的三星LG等电池业务则日渐式微。

  日系厂商维护其市场优势地位,专利武器成为其首选。三洋之所以对比亚迪展开诉讼,也是基于市场竞争的目的,尽管据公开资料,2001年比亚迪在美国的销售为7987万港元,占总销售额的6%,2002年为4795万港元,占总销售额的2%,2003年为6219万港元,占总销售额的1.5%。但邓国锐表示,如果算上国内采购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销售到美国的产品,美国市场销售额差不多占比亚迪销售总额的10%-20%。邓同时表示,三洋在美国起诉比亚迪正是试图用专利大棒打压对手。

  更多的竞争纠纷

  日系厂商也开始利用新的手段维持其竞争优势。2005年1月,国内的电池厂商四川德先科技日前起诉上海索广电子公司以及索尼株式会社,指索尼在其数码相机和摄像机中设置了“智能识别技术”,从而阻止其他品牌的电池用到索尼的产品上,利用自身的市场和技术优势设置壁垒。德先要求索尼在中国停止生产、使用“智能识别技术”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电池。

  尽管如此,“国内电池生产商最终将会全面超过日系厂商”,深圳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副总分析说。该人士表示,国内生产商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于日系厂商,而价格方面则有绝对优势。他介绍说,日本厂商采用的是全自动化生产工序,中国人则利用本土的廉价劳力,将日本厂家的机械工序拆分为手工操作的流程。日本一条流水线需要七八千万,而国内只需要几百万。邓国锐介绍说,由于生产技术不一样,比亚迪的成本可以比日本厂商低30%-40%,性能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未来因竞争而导致的诉讼、纠纷还会不断出现,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电池生产商的价格优势,要更大力度拓展国际市场,还必须警惕反倾销,国内企业必须为此作好应对的准备。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比亚迪新闻 全部三洋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