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祥
陈俊圣离开英特尔以后,业界和媒体一直都在关注他的去向,现在终于有了结果,台积电为陈俊圣专设一个企业发展副总经理的席位。
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台积电“由单一晶圆代工转向IC产业链整合”的一个信号。这
个判断应该是准确的。
从职位名称看,陈俊圣所肩负的是“企业发展”的重任,职系企业发展,那就是关系到整个集团公司未来的重大方向。这意味着,台积电可能要变身了,台积电向何处去?将降大任于陈俊圣。
从近两年世界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态势看,台积电如果再按既定方针办,固步自封于专业代工一条道,无异于作茧自缚,未来将更加艰难。
众所周知,台积电是一家没有电脑的电脑公司,没有芯片的芯片公司。20年前,张忠谋从美国回到台湾,创办台积电,专做半导体代工,从而创造出一个代工产业。所谓代工,就是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为设计公司制造产品。
张忠谋也清楚,如果生产自己的产品,将会获得更大利润,但是,出于公司的成长和发展考虑,他拒绝高利润的诱惑,只为客户代工,不与客户竞争。这是台积电对客户的承诺,也是其经营模式的基本原则。20年来,无论半导体市场是热是冷,公司的业务是景气还是疲软,台积电都坚定不移执行一个不变的策略:不与客户竞争。
20年过去了,全球半导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产业的重心也经历了几次转移,而代工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裂变。
从合作伙伴的选择看,代工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
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上,台积电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过去十几年在技术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其代工客户囊括了英特尔、AMD、nVIDIA、Ati等众多重要芯片开发商。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利润的萎缩和竞争的加剧,客户选择谁来代工,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成本因素。nVIDIA一向以台积电为客户,结果翻脸不认老友,另寻新欢,把新一代芯片投放到了IBM的怀抱。nVIDIA不再死抱着台积电一棵树,同时委托IBM和台积电两家公司代工,即化解了风险,又掌握了主动权。
德州仪器与中芯国际签订90纳米芯片代工合约,其目的也是在逼迫台积电调降代工价格。为了应对台积电进军大陆市场,中芯国际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半导体巨头的合作,在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抢夺国际市场份额,在欧美和日本等重要区域取得重大突破。中芯对抗台积电的利器正是价格优势,一旦中芯的90纳米工艺成熟,实现量产,就会在价格上对台积电构成威胁。到那时,芯片代工报价必将白热化,整个代工产业的获利空间也将进一步萎缩。事实上,在代工市场上,台积电早已不再是唯一选择,德仪选择中芯,已对台积电的代工报价造成巨大压力。
最要命的是,台积电的最大客户英特尔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台积电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咬着牙齿做赔本生意,接受英特尔的百般挑剔,利用一年多时间,将对方挑出的200多个问题一一化解,最终通过了200多道制程的检查,最终拿到了英特尔的代工业务。这是台积电获得的一次最佳发展机遇,那个不与客户竞争的原则也因此而来,由此熬过了两年多的“创业贫弱期”,顺利步入成长期。
一直以来,英特尔都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但是,自英特尔建立了自己的晶圆生产线以后,但不在为台积电所左右,而且还对台积电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前年,英特尔在低谷时期投入100亿美元,组建4家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厂,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开始大批量生产下一代芯片,不仅提高了CPU的处理速度,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竞争对手的策略看,专业代工模式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自从张忠谋创立了代工模式,代工市场持续红火了15年左右的时间,从晶圆代工逐步扩展到PC、通讯、家电等各个领域,几乎涵盖了各种电子产品。由于近两年代工利润日渐萎缩,专业代工厂商纷纷变身,走上了多元发展的道路,台湾几大代工巨头华硕、鸿海、广达等无一不是如此。
对于台积电来说,最具挑战意义的是联电。在晶圆代工市场上,联电一直在追赶台积电,双雄对峙,但是,联电并没有死上代工一棵树。
早在1995年,联电就一口气吃掉11家IC设计公司,后来当IC抢手之际,台积电欲行购并之举时,市场上只剩下一家IC了。后来,联电通过资本运作,先是"入主" SIS,继而控股ALI,先后控制了台湾第二和第三大芯片组厂商。目前,联电不仅拥有自己的晶圆厂,而且拥有从IC设计、到芯片组开发、再到CPU制造的完整IC产业链。
代工市场的竞争格局对台积电极为不利,在高阶代工领域,台积电面对的是IBM和联电、东芝三大劲敌;在中低端市场,台积电则遭遇来自中芯国际、东部集团、海力士半导体等大陆及东南亚代工厂商的合围。英特尔、IBM在上海和深圳建立研发基地,日本厂商纷纷把二手晶圆厂转移到我国,NEC、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三洋等芯片厂都在紧锣密鼓地扩大中国投资,中芯国际对台积电的威胁也在日益加重。
总而言之,专业代工模式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台积电也不会像原来那么好过了。
以变应变,多元发展,也许是台积电突破重围的最佳选择。
在全球代工领域,台积电的研发与制造都具有优势,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拥有52%的占有率,近两年大幅度提高研发预算,并成功收购了两家市值达6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商,0.13微米工艺产品已达到70%,能提供数种版本的90纳米工艺,并将推出65纳米工艺。
陈俊圣在英特尔任职多年,从CPU、芯片组的IC设计,到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都是一手策划,被誉为“IC产业链整合”的高手。
如果说张忠谋创立的专业代工模式已经老化,那么,台积电亟须构建一个新的经营模式。从台积电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看,由专业代工转向IC多元发展,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方面,陈俊圣大有用武之地,对台积电来说,也是如虎添翼。
不过,从专业代工转向多元经营,毕竟会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一旦与客户竞争,台积电的既得利益如何得以维持?另外,台积电
自己设计或生产自有品牌IC产品面市以后,又将遭遇哪些新的阻击?
不变也难,变也难,台积电要在代工和多元化之间求得最佳发展途径,绝非轻而易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