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任雪松:新消费电子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09:25 经济观察报

  任雪松/文

  在1月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主题演讲上,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向台下的观众宣讲微软的“数字生活”理念。

  盖茨和NBC著名主持人科南·奥布莱恩演示了Windows平台是如何同尼康最新的D2X数
码相机进行无线传输协作的:奥布莱恩将拍摄的照片无线传输给安装了Windows XP 2005 媒体版的电脑,然后又传输给一部无线智能手机。

  比尔·盖茨扬起手中的尼康新一代数码相机,顿了顿说:“几年前我预测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十年内就会梦想成真,现在来看,这比预期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

  这位世界首富此刻就像是一个布道者,津津有味地描述着数字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景,试图让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和设备燃起听众的热情。

  盖茨展示了惠普公司、Niveus媒体公司安装了最新的Windows XP 2005媒体版的电脑它们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接入服务,以连接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照片、音乐和录像,还能提供高清晰电视功能。盖茨还不厌其烦地演示了如何用飞利浦、Niveus和罗技的最新远程控制器来控制基于Windows媒体中心的家庭影院系统。

  在微软的展台,面向公众的是公司技术人员精心编排的一幕幕数码生活肥皂剧。借助微软的内嵌控制系统,PC、电视、冰箱、数码影像设备、音响等产品实现了智能互联,而一个典型“数码家庭”内部成员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可以在微软提供的平台上自由延伸切换。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数码生活。”盖茨说。

  与盖茨一样,贝瑞特也向公众亮出了自己的数字家庭观念。这位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在CES的演讲中认为,基于无线网络的通讯方式更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多种模式的娱乐体验。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将从Web与Wi-Fi的逐渐融合中得到益处,消费者将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数码内容,尤其在家庭中,这种体验更将是空前的。”

  贝瑞特展示了英特尔针对数字电视的芯片以及多核心处理器样品。而新一代的迅驰移动芯片(Sonoma)支持显卡加速,可进行高质量的DVD视频回放和游戏,影院品质的MP3音乐播放,接收电视等。

  的确,一场新的消费电子革命似乎正在席卷而来。不单是微软和英特尔,更多的IT、传统家电厂商都已是暗流涌动。惠普公司让人吃惊地宣布将销售自有品牌的iPod音乐播放器,爱普生更是推出了内置打印机和CD机的背投彩电。人们甚至能够买到传统照相器材厂商宝力来(Polaroid)品牌的电视机,而三星更是在整个消费电子全线产品上高歌猛进。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数码技术和无线网络连接技术,消费电子的概念已是今非昔比。索尼和松下等传统消费电子企业纷纷为自己打上数码和通讯的烙印,而传统的IT产业领袖微软、英特尔们也不再掩饰自己对于消费电子市场的野心。试想,小小的iPod就让苹果公司再次焕发异彩,那还有什么不能想象的呢?

  市场依然孕育着机会和狂热。美国消费性电子协会CEA最新报告指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在继2004年增长11%后今年将再增加11%,达到1250亿美元。

  接下来是就是谁当主角的问题了。苹果iPod2004年一骑绝尘的态势,让微软、索尼、雅虎和维亚康姆萌生醋意,一个反iPod的联盟随之产生。三星电子已悄悄夺取了索尼作为亚洲最富活力的消费电子制造商的地位,公司计划2005年在研发方面支出75亿美元,较去年的30亿美元增加一倍多。

  让人永远不能忽视的依然是微软、英特尔两大巨头可怕的“Wintel”新式组合。二者在CES上竭力推广的“数字家庭”概念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默契或不谋而合。按照《财富》杂志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Wintel的两个巨头不但支配了bits、bytes和计算的商业模式,而且作为预言数字魔术将把我们引向何方的技术幻想家,成为无人取代的主角。而现在,谁又能阻止这对巨人组合向个人通信、消费电子领域渗透的脚步呢?

  盖茨在亲手演示家庭媒体中心时遭遇电脑死机、超出系统内存警告,这招致了NBC著名主持人奥布莱恩的嘲讽和台下听众的哄笑,但谁也不敢因此怀疑微软对于消费电子未来的影响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