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方正集团五次败走麦城 金融控股成南轲一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 08: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廖新军

  上海报道

  曾几何时,方正的金融控股之梦何等绚丽,然而在2004年底,对方正集团来说,这一梦想已变得虚无起来。

  原计划去年底恢复信托牌照的武汉国投落了空,同时随着风险化解小组进驻武汉证券,如无意外,武汉证券离破产的命运为期已不远。方正集团在武汉设立“金融总部”的构想,似乎真的成了梦幻泡影。

  此前的2004年10月份,方正在最后关头“失手”浙江国信控股集团改制,使方正集团在浙江的金融扩张计划戛然而止。

  另据记者了解,方正集团已经从商业银行领域大幅“裁军”,其中主要包括成都商业银行、广发银行、岳阳商业银行等等。

  “五次败走麦城”,方正集团两年多来轰轰烈烈的“金融控股”之梦,已然变成了“南轲一梦”。

  “从外界来看,也许可以这样认为。”2005年1月18日,方正集团执行总裁李友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李友看来,金融只是方正的一个副业,一个投资行为。方正集团是一个企业,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后何时择机退出,关键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度。

  事实果真如此?

  撤出成都商行真相

  方正集团的金融控股梦,始于2002年。

  “成都商行是方正集团在银行领域的第一个动作。”熟悉方正集团的观察人士指出。而2004年7月从成都商行的撤出,意味着方正集团在金融领域首败麦城。

  2002年10月,成商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增资扩股8亿元的议案。同年11月,人民银行批准该方案。

  此后披露的信息表明,2003年3月,成都商行最终募股81147万股,股本由原来的4.3956亿元增至12.3956亿元。

  总股本中,成都市财政局以9.93%的持股比例继续位居第一大股东。方正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等各持有9.59%股份,并列第二大股东。

  知情人士称,无锡广电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等大股东,以及成都海昌公司、陕西奥威科技等小股东都是方正介绍的。

  “它们与方正集团高层的人脉关系很好。”该人士表示。莲花味精集团在河南周口,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则是周口人;陕西奥威科技总经理刘迅与方正集团执行总裁李友是北大EMBA同班同学;成都海昌由银河证券做上市辅导,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与银河证券一位副总裁是同学,而银河证券是方正科技2002年配股主承销商;无锡广电集团与方正集团在业务上合作紧密。

  此外,可靠渠道的信息表明,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成都海昌公司、陕西奥威科技4家公司投入成都商行的资金均出自方正集团。

  照此推算,上述4家公司以及方正集团本身,在成都商行增资扩股中,实际投入资金6亿多元,联合持股比例达到56%。一个佐证是,消息人士透露,2004年7月方正集团退出成都商行时,成都市政府从财政局将6亿元资金直接划到了方正集团的帐上。

  据称,新旧股东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方正集团撤出成都商行:

  一是,2000年1月,成都商行接收了原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的资产和负债。2003年上半年,国家审计署对成都商行进行审计后发现,成都商行2002年底的增资扩股说明书介绍未对此进行合并报表。由于汇通城市合作银行造成的窟窿高达30亿元左右,方正集团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退出成都商行。

  二是,在成都商行新董事会成立的第二天,该行给四川一家公司放贷2亿元,此前该公司在成都商行已有1.8亿元贷款。方正集团等新股东认为成都商行对该公司的贷款风险太大。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该公司是四川省前副省长李达昌一位亲属的公司。而2005年1月中旬,四川省前副省长李达昌因经济问题被“双规”。

  三是,当初方正集团入主成都商行时,曾有一个一并接受成都市证券、信托等非银行资产的“一揽子”计划,但最后方正集团未能得到计划中的非银行资产。

  2004年7月,方正集团从成都商行撤出。此时,对正雄心勃勃谋划金融控股的方正集团来说,似乎是个不小的打击。

  “失手”浙江国控改制

  成都商行一役,是否使方正集团在参与浙江国控改制的竞争中“丢分”,也许只有当事方才能说清楚。不过,最终的结果是,2004年11月,方正集团“落选”浙江国控的改制。

  其实,早在2001年,方正集团与浙江省在金融领域就有了合作。

  2001年11月,方正集团出资2亿元参股重新登记后的浙江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浙江国投),以持有23.87%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2年3月,方正集团与浙江国控集团就合作重组浙江证券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同年6月份,方正集团以2.295亿元的价格成为浙江证券第一大股东。

  鉴于此前合作的愉快,2004年初,浙江国控集团改制时,方正集团竭力使自己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为了推进方正集团对国控集团的重组,2004年3月,北京大学与浙江省签订了一个“省校合作协议”,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与浙江省的金融合作,由方正集团重组浙江省100亿金融资产。

  2004年9月底,方正集团与浙江省有关部门签订有关国控集团改制重组的合作备忘录。

  方正集团重组国控集团似乎板上钉钉。

  但是,方正集团与浙江国控集团改制重组的谈判,遭到了金通证券内部的抵制。金通证券为浙江国投控股子公司,而浙江国投则是浙江国控集团控股子公司,亦是其核心公司。

  据知情人士介绍,2004年10月初,一份有关金通证券表外理财窟窿的电子邮件被发送给了方正集团高层,“该清单几乎详细列示了金通证券每一笔表外委托理财业务的情况,总额高达近12亿元”。

  而据媒体报道,此前方正集团从国控集团了解到的情况是:表外资产总规模约14亿元,包括委托理财约6亿元、金通证券自有资金约4亿元、国信控股系统内资金约4亿元。据了解,其中委托理财的资金将在2004年年内陆续到期。

  有消息说,方正集团高层在收到电子邮件后,立即向浙江省有关部门要求得到解释,并要求浙江方面对此进行“担保”。

  “2004年10月29日(周六),浙江省一位副省长召集浙江省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在之江饭店开会,要求浙江能源集团接受全部浙江国控股权,第二天就对外公布了。”据浙江国控一位内部负责人对媒体透露说。

  2004年11月4日,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国资委等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国控,正式宣布由孙永森兼任浙江国控董事长、党委书记。此前,孙的职务为浙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至此,方正集团从浙江国控集团改制重组中彻底出局。

  方正得失

  方正集团的几次败走麦城中,失手浙江国控集团应该是最不划算的一次——从2004年3月至9月,方正集团与浙江方面苦苦谈判了近半年多,最终没有获得任何利益。而其他几次“败走麦城”,至少在商业利益上似乎有所斩获。

  1月20日,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在重庆出席“方正集团捐赠暨方正科技公开发行股票20周年庆典仪式”时说,“去年与今年,方正集团已择机退出所有参股的商业银行,这些项目都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据了解,2003年,方正集团收购苏钢集团时,即接受了其银行股权资产。

  1999年,苏钢集团以每股1.2元的价格入股广发银行,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总计持股3.34亿股,占广发银行总股本的10%。入股的资金则来自广发银行的贷款。

  可靠的消息说,方正集团已经把苏钢集团在广发银行的股权卖给了广发银行第一大股东——珠海的一家公司,“不仅签了合同,而且后者已经交付了定金。”

  消息人士透露,广发银行股权的出让价格是2004年的每股净资产价格1.8元。以1999年每股1.2元相比,每股赚0.6元,共计2亿元。

  1999年-2004年,该广发银行股权未获得分红,而若以年息5%计算入股资金成本,则4年来苏钢集团对广发银行的投资成本约8000万元。那么方正集团在退出广发银行时实际获利在1.2亿元左右。

  同时,方正集团近期还从控股的岳阳商业银行退出,并收到了买方——无锡一家企业集团——的定金。据说,方正集团入主岳阳商行的代价为1亿元,持股67%。而此次转让的溢价在25%左右。

  此外,2004年,方正集团将西南合成持有的4000万股交通银行股权,以6000万元的价格转让,应该是略有微利。

  至于成都商业银行的退出,知情人士说,成都市政府除向方正集团退回6亿元入股资金,还支付了7000多万元作为方正集团1年半投资的回报,“年回报率达到8%左右”。

  目前,武汉证券的最终去向尚未明朗。不过,有消息说,方正证券将可能以3000万元的代价,托管武汉证券25个证券营业部。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将其一半前往东部沿海地区,以每个营业部估价500万元计算,升值潜力可能高达几千万元。

  尽管在经济上获利,不过,在外界看来,方正集团在金融领域的并购遭遇了寒流。

  2004年4月25日,方正集团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成立四大集团:方正产业控股集团、方正金融控股集团、方正软件控股集团和方正投资控股集团。

  在这四个集团中,魏新仅出任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光大银行原常务行长、现方正集团副总裁邓世敏出任该集团总裁。

  据说,在计划进入金融领域时,魏新董事长与执行总裁李友在内部讨论时认为,除了获得金融牌照外,还可以从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过程中获利。

  如浙江国控集团在杭州就有6000亩综合用地,如果开发得当,其中的获利将以天文数字计,其他地方,一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同样拥有不少类似的资产与资源。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切似乎“南柯一梦”。方正的金融控股梦几乎只剩下了方正证券一根“独苗”,金融控股公司几成虚设。

  1月20日,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解释说,方正集团进入金融领域,目的并不是为了把金融发展为第三或第四主业,而是在于追求投资回报率。

  曾在美国研修过金融、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的魏新现在的说法,相对于一年前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时的设想,是原本设计好的发展路径还是在找台阶下,耐人寻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方正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