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评论:兼并来的国际化是否靠得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2:00 ChinaByte

  文/阿祥

  2004年,中国IT企业掀起了一股并购浪潮,把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市场上来,吸引到中国IT产业上来。种种迹象显示,2005年,这股并购浪潮仍将向前推进,还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踏上国际化的征途。

  遥想10年以前,民族IT业几乎还是一片“拿来主义”,而今,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开始走向全球市场,并且吃掉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巨头,不能不令国人大开眼界,大长志气。

  然而,从根本上说,并购只是企业行为,它的全部价值,最终将通过商业利益显现出来,成败与否,不是看并购者吃掉多么大的竞争对手,而是取决于并购之后的完美整合。

  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界褒贬不一,TCL并购阿尔卡特,很多业内人士也不看好。

  剔除技术和市场的因素,联想和TCL最看重的是对方的品牌,IBM和阿尔卡特在各自的领域里享有国际声誉,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很高。通过并购,联想和TCL坐享其成,走了一条捷径——“借牌出海”。

  一些分析人士不看好这两起并购,恰恰是对并购来的品牌提出质疑。

  IT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应当是品牌国际化,并购来的“国际化”能靠得住吗?中国IT品牌走向全球市场,将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赢得发达国际消费者信任很难。

  据悉,中国有100 多种大众品牌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遗憾的是,在2002年的《商业周刊》世界品牌排行榜上,前200名都看不到中国品牌的影子。

  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只知道欧美日企业拥有IT先进技术,他们不会相信中国大陆的IT产品,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观念。就连我国的消费者也抱有这种长期形成的偏见,来自欧美日的IT品牌就是值得信赖,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几乎是一路绿灯。对于中国IT品牌,国内消费者都不看好,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还能买账吗?这一点,我们不服也不行。中国IT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吗?事实远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而且,本土品牌对于外来品牌的入侵,必然会奋起反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中国IT品牌在当地的推广。

  其二、拥有支持品牌的技术实力更难。

  对于中国IT企业来说,收购美国公司,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留住技术人才?

  一方面,技术人才缺乏归属感。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从管理层到研发层,很多人不愿意留下来,他们只认IBM,而不认联想,这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可强求,也无法强留。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中国的技术人才去为越南或柬埔寨的IT公司打工,会有多少人欣然前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于人才吸引力,存在着巨大差别,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另一方面,国际化技术人才的成本相当高昂。美国技术人员看重的是期权,联想的股票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当年,台湾IT大多也是采取并购方式在美国扩张,但成功率不到5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一流人才不愿意进台湾公司工作。据说,海尔在美国的研发人员只有十几名,靠这点儿技术力量去支持一个品牌,实在是太悬。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后盾,要想打造一个国际化品牌,谈何容易?

  其三、经营国际化品牌难上加难。

  国际化品牌的创立,不仅取决于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更取决于市场开拓能力。中国IT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更大的难题是品牌的经营。一个陌生的品牌进入一个陌生的国度,无论你怎样宣传,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知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当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习惯,都存在固有的差异,要改变他们的消费需求,需要长期的经营。有人打了个比方很形象,如果说在国内市场创品牌是5000米或10000米的长跑,那么在国际市场上创品牌,就是马拉松了。综观跨国公司的品牌国际化之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开拓市场,一般都需要三五年甚至十来年,才能取得很大成就,没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很难笑到最后。要打响一个国际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资源的累积,包括人才的累积、资本的累积、管理经验的累积,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收购,TCL和联想几乎倾其所有,要在国际市场上打持久战,能耗得起几年的亏损?

  并购外企,不等于拥有国际品牌,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多普达总裁杨兴平认为,“国内企业去兼并要非常小心,弄不好会有很大风险。因为这种兼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在他看来,TCL并购阿尔卡特也好,联想并购IBM也好,都是“风险大于利益”的选择,“兼并看似走了一个捷径,但这只是一个乌托邦,在实际操作上根本行不通。”

  在这方面,早已的倒下的“先烈”不乏其人。据李东生透露,被TCL并购的企业,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是跨国企业了,胆量很大,跑到非洲、欧洲办工厂,结果输得一塌糊涂。那么,企业做大以后再走国际化道路,就万无一失吗?答案同样是不可肯定的。所谓国际化,不是制造全球化,而是品牌全球化,必须与自身的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必须实现制造的最大附加值,必须能给公司带来最佳效益,而不只是并购一个徒有其表的虚名。没有品牌的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国IT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并购的阵痛。美国营销专家米尔顿·科特勒断言,品牌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区域品牌、国内品牌迟早将失去市场或被跨国公司最终兼并,这是中国IT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附加值是未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谁能拥有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化品牌,谁就能拥有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谁就能赢得IT业的未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