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长城IBM拟组建新公司专题 > 正文

联想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 跻身世界PC巨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9:59 解放日报

  本报讯(实习生叶薇 记者张奕)昨天,联想集团和IBM在北京正式签约: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世界第三大PC(个人电脑)厂商。

  根据昨天签订的协议, IBM将获得至少 6.5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至多 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从而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 18.9%的股份。另外还将有 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

  联想集团高层昨天表示,这次收购实际上是中美两家 IT厂商的战略联盟行为,是一个双方客户共赢的交易。 IBM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联想将成为 IBM首选 PC供应商, IBM可以为其大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个人电脑解决方案。

  据悉,收购完后的联想将把 IBM在全球知名的“ Think”品牌笔记本业务、联想品牌和对客户的高品质服务与支持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遍及全球 160个国家的庞大分销网络和广泛的全球认知度。有关方面表示,以双方 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收购意味着联想的 PC年出货量将达到 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 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的 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 4倍。

  联想集团昨天还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 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现任联想集团 CEO杨元庆将改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12.5亿美元会换来什么

  无疑,这是一个大动作。昨天,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囊括其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组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进击全球500强。

  这无疑也是一个大手笔———联想付出的代价,包括价值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外加承担起IBM的5亿美元净负债,交易总额高达17.5亿美元。

  也许是好事多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比原定时间推迟了,所以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听说婴儿在出生的时候,个儿越大,越容易难产,所以今天开会晚了一点时间。”

  一语风趣。只是,这一场中国IT行业迄今在海外投资最大的博弈,举世关注:联想这一掷12.5亿美元,换来的究竟是鸡肋还是美味……

  这笔买卖划算吗?

  即便对去年个人电脑销售额达30亿美元的联想来说,12.5亿美元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折算成人民币要相当于103个亿了,这笔钱从哪里来?

  昨天,联想上海分公司有关负责人答复说,这12.5亿美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至少6.5亿美元的现金,二是价值至多6亿美元的股票,即联想集团普通股。“交易额中,联想应支付的现金部分,将分别来自公司已有的现金和借款。股权发行价格为每股2.675港元,以2004年12月3日的收盘价格为依据。此次交易预计不晚于2005年第二季度之前完成。”

  就此,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的18.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正如即将担任新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杨元庆所说,联想的做事方式,一贯尊崇其创始人柳传志过去的一句话———撒上一层土,踩实了以后再撒上一层土,证明它是坚实的黄土地我们才敢在上面走。而今,这一次以如此大力气踏上去的,也会是坚实的黄土地吗?说白了,联想这笔大买卖,究竟划不划算?

  全程关注此事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翼,专门研究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策略,他给记者的答复很肯定:“划算。”

  周翼说,他几天前听闻IBM将以20亿美元出售PC业务,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卖得这么便宜”,昨天,得知联想最终以12.5亿美元外加5亿美元债务成交,更纳闷了,“怎么越来越便宜”。

  为什么这样说?周翼解释:“其实仔细算算,这12.5亿美元中,现金其实仅6.5亿美元,还有6亿美元的股票。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买与卖,而是一个战略联盟的结成。IBM因为持有股份而承担一定风险,就不会义无反顾地舍弃个人电脑,对联想来说,研发投入与技术转移也就有保障了。而且联想须马上支付的现金并不多,但得到的,不仅是IBM无可比拟的天价影响力,还有其技术与管理资源。同时,联想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在产品、市场、制造等方面也很有互补性,这是一个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也向记者表示:“与行业领袖合作获利最大,这就像跑步,与最快的人一起跑,一定会让自己跑得快很多。在我看来,这次并购,不仅会提升联想在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地位,在技术与市场上,联想也受益匪浅。甚至,技术的逐渐转移还会让整个中国IT产业都因此受益。所谓无利不成商,注意到了吗,昨天新闻发布会上,杨元庆不是表示说,和IBM的13个月谈判,一半时间都用在谈价格上。”

  IBM为何愿意?

  对联想来说是划算,那这样的一笔买卖,IBM为什么愿意干?殷醒民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起,个人电脑就不是IBM的主要经营业务了,IBM转为以公司集团为主要对象提供电脑服务业务的企业。因为个人电脑不但花费大,而且利润低,竞争又激烈,因此IBM早有把其分离出来的考虑。这就是美国文化,虽然尚且做得下去,但只要做得不大好了,就毅然舍弃,集中精力做更好的。而联想,中国IT业的老大,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IBM能适时把个人电脑卖给它,自然是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业界一致认可的。”

  这对于联想,也是战略的需要。“联想的业务核心就是个人电脑,国际化战略说了不止一两年。目前,虽然它已是国内个人电脑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正好IBM要卖掉PC。我想,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则提及另外一点———温州很多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渴望清晰产权,但又恐彼此伤和气,于是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途径,引入对方高管层,成为新的CEO,由其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正如许多辉煌过一段的乡镇企业逐步走向民营,联想这个举措应该也是为了彻底解决其产权问题,在企业已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不愿再让企业以模糊的状态发展。”

  此次并购能双赢?

  这么说,此次并购是双赢?

  周翼说:“尽管联想此举明显已深思熟虑,但我只能用句老话,挑战与机遇并存。文化、经营理念截然不同,能否迅速磨合,人才能否留得住,

  IBM的海外市场能否保持,都难下定论。李嘉诚在中英联合声明后,曾将生意转移到海外,结果一败涂地,就是例子。”

  殷醒民也说:“现在就下结论说联想会成为世界老三,会打入500强,均为时尚早。联想能不能消化,被兼并后的个人电脑业务是否会水土不服,都是严峻考验。全球个人电脑产业格局会不会被改写,我们都得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戴尔、惠普们一定会有一段难熬期。”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戴尔公司北京代表处的电话,公关部一位姓周的小姐就此事的回答是:“对不起,我们没有任何评论。”

  不过,专家们肯定了一点———“无论怎样,像这种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较大的企业,而缩短国际化部署的周期,是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例。无论成败,它都将成为MBA的经典案例,永载史册。当然,前提还是企业自身须像联想一样,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否则,未学走路先学跑,风险太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昨天,并购消息传出后,世界几大通讯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迅疾反应:

  法新社报道“收购将对联想的扩张战略产生积极影响”;路透社网站的首页头条,就是《IBM出售PC部门给中国联想》;美国CNN发消息《中国联想买了IBM的PC业务》并配照片;《纽约时报》网站首页第4条新闻《IBM出售PC部门是一架文化与公司间的桥梁》,称这不仅反映了两家公司的雄心,也反映了其身后两个民族的雄心。

  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华尔街日报网站载文称:联想在成本控制上比不上直销起家的戴尔,在技术创新上又远不是以标新立异著称的苹果电脑的对手,那么在整个个人电脑产业趋于低迷的今天,在个人电脑鼻祖IBM也宣布退出的时候,联想又凭什么敢于接这块烫手的山芋呢?

  也就在昨天,受并购消息影响,IBM公司的股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报收于96.10美元,下跌1.57美元……

  舆论不一。不管怎样,造出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的IBM,与中国最畅销个人电脑厂商的联想,携手了。

  不管怎样,联想,毕竟是在尝试着“走出去”了。

  海外并购起大潮?

  昨天联想的这一举动,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大手笔海外并购浪潮的一例。

  去年2月,京东方公司以3.8亿美元巨资,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一条生产线,成为首个超过1亿美元的中国IT科技企业对外收购项目;

  今年10月,上汽集团以超过5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成为迄今为止汽车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

  汤姆森金融公司统计,2004年,中国企业已在海外收购44家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三分之一,总交易额比去年增长40%。

  中国企业的大口气并购,引起国内外关注。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企业理念从“中国中心”向“全球中心”转变的信号,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跨国并购的巨大风险,是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的。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项目,总的来说质量还是不错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府性色彩已经很弱,更多是从企业的发展与做强做大上来考虑,对海外公司的资产评估及并购后的整合方案,事先都有详尽计划,这说明了中国企业在逐步成熟。”

  然而,从全球来看,目前中国企业所收购的,多数都是西方盈利率不高的资产,或者说是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例如韩国双龙就在破产边缘,而个人电脑,在IT领域也已是属于盈利率不高的行当。

  “但应该看到,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市场,被收购企业的品牌和技术,经过中国企业的整合,能够产生很好的效益。”陈宪分析说,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肯定是件好事,要成为跨国巨头,就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而跨国并购,是短期内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办法。”

  专家表示,跨国并购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国内并购。从世界范围内的大宗并购实例看,真正实现“1+1>2”的还很少,“买下来”仅仅是一个阶段,最艰难的,或许还在于并购之后的跨文化整合过程。虽然,目前中国企业涉足的还仅仅是小额的并购,但通过整合将其中价值释放出来,仍然比购买产权本身更为艰难,对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是好的开始,但决不能盲目,一拥而上。

  行前,还须细思量。

  本报记者丁波 林环 郭泉真 实习生陈韬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