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芯国际能否熬过疯狂扩张后的饥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1:09 ChinaByte | ||||||||
文/阿祥 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曾有一比,芯片代工好比赛跑,跑在前几名的才是好手。基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中芯雄心勃勃,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崛起于上海浦东,并以不可遏止之势加速向国际市场扩张。
扩张有两条路,一条是亦步亦趋,年复一年地开发新品;另一条路是收购与合作,跳跃式发展。中芯走的是后一条路。但是,作为一家新生的制造商,中芯必须拥有自己的工厂,形成足够的产能,才有可能在芯片代工市场上跑在前几名。 疯狂的扩张 中芯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史上的一个奇迹,一年建成投产,两年将工艺从0.25微米提升到0.13微米,前后三年时间挤入世界一流芯片代工行列。投产后的第四个年头,中芯的扩张步伐之快,几乎是近于疯狂的程度。 中芯向海外扩张的起步是可喜的。一方面,中芯在日本成立了100%全资子公司"日本中芯国际(SMIC Japan)",为获取先进的半导体工业行情、打开日本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一方面,中芯与欧洲IC设计厂Accent S.r.l合作,向欧洲市场提供IC设计、光罩生产、晶圆制造以及测试等一整套服务。 在技术上,中芯已与尔必达、东芝、英飞凌、亿恒科技、德州仪器等世界芯片巨头达成技术转让及代工协议,从东芝、富士通、特许半导体、IMEC(欧洲半导体研发中心)、英飞凌、Elpida及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转移了0.21微米至0.10微米的多项半导体工艺和技术。 对于中芯来说,产能的快速扩张,已是做大芯片代工规模的当务之急,也是强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中芯与摩托罗拉换股,拣了个大便宜。从表面上看,双方各取所需,一个要扩张产能,另一个要甩掉闲置产能,摩托罗拉放弃的,正是中芯渴望得到的。中芯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既拥有了现成的产能,还获得摩托罗拉的订单和技术。 中芯的长远规划一共要建成6至9座晶园厂,中芯已在上海拥有三家制造厂,在北京新建三座12英寸晶圆厂,每座晶园厂的投资约15亿美元。芯片代工业的竞争,就是烧钱的较量,晶园厂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动辙上亿乃至十几亿美元的投入,几千万美元扔进去,甚至连一点回音都没有。中芯要扩张产能,要技术升级,都必须源源不断地往里面扔票子。 致命的软肋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资本运作速度加剧,要吃掉竞争对手,必须以快制胜。这好比玩战略游戏,若不扩张或扩张慢了,是死;如果扩张太快,战线太长,对手一进攻也是死。有统计数据表明,70%有希望的企业都是倒在过速扩张的进程中。掌握好“快”与“不要太快”这个度,很难,这也是中芯面临的最大难题。 资金不足是中芯快速扩张的最大障碍。为了提高产能,中芯去年在上海追加投资4亿美元,北京的新厂建设更是狮子大张口。中芯以私募方式发行新股集资约6.3亿美元,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资金压力,更大的资金缺口还有待于弥补。 综观国际市场,许多芯片制造商都患有一种通病,为技术升级和研发经费的庞大而不堪重负。中芯目前正在闹饥荒,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据中芯公布的数据,2002年亏损约9235万美元,并表示由于全球半导体市场复苏延缓,2003年仍在继续亏损。分析人士认为,中芯一期投入的14.8亿美元,要实现量产需要4~5年时间,当年收支持平最快也应该在2005年。在香港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公司是中芯的最大股东,2002年投资中芯国际造成亏损达1·21亿港币。从客观上看,由于中芯尚处于投入阶段,投资回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从主观上看,由于必须扩张而不得不把摊子铺得更大,自然要加大投资的比重,无形之中又将转亏为盈的期限拖得更长。在现阶段,加大投资与延缓盈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未来更大的盈利,目前必须以亏损换投入。 中芯的资金链处于阵痛之中,在刚刚过去的3个月,中芯的股票价格下降了25%。 由于资金不足,中芯只能以市场或股权换技术。从眼前看,这是一条节约开发成本、加快产品升级的捷径,但这种运作模式则潜伏着深层隐患。道理很简单,那些握有核心技术的外国公司,把技术转让或授权给中芯,无一不是希望通过中芯获得更大回报。中芯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自主开发制造技术,建立自己的市场销售渠道,那么,就很难摆脱合作伙伴的制约。更为不利的是,中芯与这些转让技术的企业现在是合作伙伴,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双方就很可能成为对手,到那时,中芯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未来的希望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大陆将是新一轮芯片代工的主战场。据美林预测,今后四年内,中国芯片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5%,市场规模将达430亿美元,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中芯已经建立了广泛的技术联盟,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先进制程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获得国际众多芯片巨头技术授权的同时,中芯还获得了大量订单,来自北美地区的收入逐年上升,已占中芯总收入的40%左右。在国内市场上,IC设计厂商去年的投单量占中芯总产能的2%,今年提高到10%,预计明年可达到15-20%。 2003年,中芯表现不俗,晶圆销售额从5000万美元激增至3.6亿美元,一举打进全球十大芯片供应商行列,并且后来居上,占据了第四把交椅。 中芯的北京12寸晶圆厂已于9月25日量产,月产能年底以前可达3000~4000片,2005年底可达1.5万片,初期采用0.11微米制程,明年上半年将为德仪等重要客户量产90纳米芯片。 与台积电和联电相比,中芯的最大优势是成本。目前,台积电和联电在大陆的生产线都还没有建成,而台湾的生产成本要比大陆高得多。由于成本的低廉,中芯自然就拥有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中芯的价格优势不仅表现在成熟工艺制程,而且正在向先进制程逐渐扩散。 中芯总裁张汝京强调,“我们在电力、水以及场地等方面支出的费用要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 据张汝京透露,在除工资之外的可变支出方面,中国内地工厂要比中国台湾厂商低10%,比欧洲和美国厂商低20%。德州仪器与中芯国际签订90纳米芯片代工合约,所看中的就是中芯的价格优惠。 有消息透露,中芯要在2005年全面超越联电,夺得全球芯片代工第二把交椅。 在未来芯片代工市场上,巨头之间的竞争更加惨烈,如果在这个领域做不到前三名,那么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中芯已经做到第四,距前三名还有一步之遥。 “中芯国际将在3-5年内成为半导体业的老大”,业内人士对中芯寄予很大希望。“存在就有希望”,这是证券分析人士对中芯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