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亿维讯运用国际先进CAI技术拓展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0:08 赛迪网

  作者:XS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但在2002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总体排名第三十一位,其中科技竞争力排在第二十五位;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创新能力仅排第四十三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据统计,美国的“创造性人群”,即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师等专业人才,占美国所有工作人口的30%,居各国首位。这些“创造性人群”为美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03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的排名中,美国以 39250件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居第一。日本和德国次之,分别申请国际专利16774件和13979件。而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仅为1205件,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同年,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最多的十大公司排名中,也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入围。这些数据不难说明,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实现以一种切实、高效、科学、可行的创新教育途径,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日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与美国亿维讯公司合作,将国际最先进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CBT/NOVA作为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项目。这是计算机辅助创新(CAI)技术首次被正式纳入我国制造行业设计人才资格的认证体系,标志着运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创新技能今后将成为国内人才培训的重要内容。

  专家指出,创新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而不是天才的专利。但创新能力的发挥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开发。以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为代表,创新教育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创新教育大多是在创新技法等层面上,从创新心理等方面对人的训练和激发。但面对当前各种各样大量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这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创新教育缺少对创新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握,仍然停留在对创新本质的外围认识上,而没有对创新技法的进一步研究,进而转化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CBT/NOVA将会有效地改变我国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国外的应用成果表明,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人们可以掌握创新的规律和原理,构建起科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将会如同求解一个数学题一样,变得可操作,可控制,可预测,从而使每个科研技术人员都可以快速实现不同层次的创新,获取高质量的创新方案。

  CBT/NOVA是基于科学严谨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而建立的。1946年,前苏联发明家G. S. Altshuller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并提出了全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只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就能够掌握创新的规律,提高创新能力。许多跨国企业应用TRIZ理论所取得的显著创新成果一次次地证明了TRIZ理论的实用性。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最多的十大公司中,半数以上的公司都在采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

  CBT/NOVA系统地安排了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平台会为学员介绍TRIZ理论的整体架构,然后由浅入深的将40条创新原理、物—场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矛盾矩阵等核心内容安排到学习课程中,帮助学员全面、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掌握创新规律。

  另外,CBT/NOVA还根据理论学习设置了相应的练习实践环节。在理论学习之后,平台提供了相关的实例、测试和训练任务,帮助学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已开始运用CBT/NOVA开展系统的创新能力人才培训。实践证明,CBT/NOVA对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国内一所知名大学采用CBT/NOVA开设了创新设计课程后,曾做过一个实验:对两组学生中的一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创新理论和技术培训,然后采用相同的工程技术问题对两组学生测试。结果发现:创新训练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创新方法得出了比另一组多15倍的解决方案,而且方法的可行性也高的多。通过系统的创新能力拓展培训,学员可以有效地消除思维定势,掌握创新规律,提高创新能力,而这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正逐步成为科研创新的主要动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