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上海预警信息产业转移 江浙等地虎视耽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13:38 21世纪经济报道

  到无锡去、到成都去、到江西去

  15年后掘金危机 上海预警信息产业“移空”?

  本报记者 罗小军 上海报道

  占全市GDP的10%!——2003年,上海信息产业成绩不菲。

  上海市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3年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高达622.04亿元。然而,面对全球信息产业的移空潮流,上海已经提前感到隐忧——上海的信息制造业出现了向江苏、浙江和内地转移的新趋向。上海市信息委信息产业管理处一官员直言,上海和江苏在产业上总体比较接近,产业的同步性比较强,可以说竞争不相上下。

  9月21日,复旦大学软件学院与管理学院承办的YOCSEF论坛(中国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汇聚了上海市经委、信息委的官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和IBM、INTEL等跨国企业的专家和企业人士,热议“电子信息制造业‘移空’现象及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战略定位”。

  “在国际范围内比较而言,中国或者上海还可以吸引到世界各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毕竟中国正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内地有巨大的市场。至少在10到15年,我们还有优势”。但与会人士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在这10-15年过程中,产业逐渐转移,“10到15年以后怎么办”?

  输给无锡之后

  移空是本世纪初的新名词,特指老的制造业中心企业被动转移到新的制造中心去,而老中心不复存在,这对老的制造中心经济上的打击巨大。最近的典型就是马来西亚信息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

  上海市政府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显示,自1997年以来,上海信息产业总量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产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80.05亿元提高到了2003年的622.04亿元。2001年,上海信息产业保持“九五”计划以来的强劲发展势头,增长率达30%,占GDP比重从7.4%上升至8.2%。2003年,增长率17%,占GDP10%,而今年上半年比例又提高到了11.1%。

  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戴伟辉教授指出,尽管上海还处于信息产业聚集阶段,但是外迁已经开始。一些上海的信息制造企业出现了向江苏、浙江和内地转移的趋向。

  事实上,这一趋向曾经数度引发上海与周边地区争夺电子信息企业投资的“战争”。

  最新的案例是上海在“现代-意法20亿美元芯片项目”上输给无锡。上海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一直情有独钟,熟知内情的人士透露,在现代-意法芯片项目选址时,上海和江苏的几个城市都曾进入其视野之内;此外,上海及包括无锡在内的江苏几个城市,都曾组织过专门的招商队伍,负责协调该项目。

  而英特尔在西部成都设立新的封装测试厂则被与会专家视为上海信息产业向外转移的另一个信号。英特尔公司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只在浦东设有封装测试厂。而今年4月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西区奠基,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亲自出席。

  而沪上一家知名家电企业,近期更派出一支队伍远赴江西、湖南考察,欲将生产基地向内地搬迁。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雷新军认为,信息制造产业之所以向中国以及上海转移,这是因为与国外相比,上海非常有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是成本的竞争力,而如今上海随着成本增加,信息产业必然也会向周边地区转移。”

  成本简单分商务成本和制度成本。尽管上海的制度成本比国内其它地区低,但雷新军在调查中发现,上海的商务成本在国内相当高。

  信息产业转移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的信息高科技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信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制造、服务这三大块中以制造对成本最为敏感。雷新军曾经专门查过上海高科技年鉴,发现所谓高科技领域产业很大一部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把国外技术拿来,在国内组装,也就是一个生产工厂的作用。“这种组装的高科技,究竟是不是高科技,这是一个问题。”

  雷认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决定其成长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上海有很多高附加值、研发为主、或是其他做IT服务的信息产业,他们必然会在上海这个与目标市场最接近的地方站住脚。但实际上,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远远没有培养起来,而对成本敏感的信息产业制造部分必然会因成本而不断转移。“在核心技术在没有培养起来之前就失去了制造部分的支撑,整个产业都会成空,马来西亚的故事就会重演。”雷新军警告说。

  政府扶持:项目变产业

  上海信息产业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王阳元院士在总结了全球其它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形态后指出,每1~2元集成线路的产值,会带动信息制造业10元,由此带动GDP100元。就是说它的贡献是1~2比10,比100。

  上述上海市信息委信息产业管理处官员因此表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讲,上海的产业结构、起码从信息产业GDP比重来看,还处在一个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阶段。在今年上半年,上海信息产业1965亿元的销售收入当中,集成电路大概是占了100亿元左右。离1~2比10比100的比例还差一点。即在整个上海IT行业中,集成电路的部分比例还是偏低。“上海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的调整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上海市经委都市产业处一官员指出,产业的发展是由市场无形的手调控的,政府政策性的做法都是暂时的。他坚信更多IT企业会将总部向上海转移。随着工业系统化、“十五”发展战略的实施,上海确定了新的产业发展内容,包括家电、通讯、数字技术、重大装备,“去年上海市决定动员财政资金用于扶持这些产业”。

  但该官员一再提醒,政府从去年以来对项目的支持跟以前大不一样。现在政府的一些做法对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支持,而不像过去是对某一项目的支持。

  他表示,过去上海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过大力支持,土地、项目贷款等都有一些积极政策,都是我们当时吸引一些台湾的IT行业进入上海市场的做法,但如今,这些企业纷纷弃上海而去。

  上海市信息委信息产业管理处上述官员也认为,政府在产业的发展当中,还要起一个推动和引导的作用。“美国政府曾对在德州建厂进行鼓励,企业设立10年以上,10年以后就可以拥有这块土地。”

  但雷新军指出,上海每年下了大力气、花了大量的资金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但并没有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老是存在一个引进、引进、再引进的简单循环,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创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和韩国早年基本上能做到第一台机器是引进的,第二台机器国产,第三台机器出口。“他们引进之后消化能力很强。”雷新军表示,“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国汽车工业比韩国早4年起步,但是我们现在要落后韩国很多年。韩国的现代汽车在1963年开始生产,1973年完成第一台车投入到美国市场,而在上海,我们自己的品牌都看不见。”

  “移空”扩大化之危

  其实,上海信息产业的转移只是国际范围内第四次制造业中心转移的一部分。在众多专家眼里,上海很可能是产业大转移中对中国信息产业未来的昭示。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整个制造业的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一共发生了四次大的转移。从18世纪中叶开始,通过改良蒸汽机等一系列新发明和新技术利用,使得当时的英国成为整个世界的工厂;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科学管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等新的科学方法理论的提出,以及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独特的地理条件,焦点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制造业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开始转移到日本,日本成为整个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制造业不断转向马来西亚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这是制造业的第三次转移。

  如今,中国大陆的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制造业的重心正从东南亚向中国内地转移。以前几次重心的转移,也都是由于新的制造中心的崛起,但新的起来了,老的还在,所以相对对老的冲击比较小,影响比较缓慢。但是本世纪初,这样老的制造中心被动地被转移到新的制造中心去了,这对老的制造中心,有着很大的经济上的打击。这种“移空”效应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益达到了1.88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4%。完成出口1,41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近1/3。世界银行下属的金融公司2002年12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电子制造业领域,16%电子制造业份额目前为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占据了其中一半,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预测,中国将在2006年占据全球电子制造业的20%~30%。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整体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业目前位居第二位。

  雷新军表示,如此势头,面对未来的产业转移,中国的成本竞争力终究会耗尽,如果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光是信息制造业,也许不久将遭遇马来西亚同样的命运。

  这并非盛世危言!

  -观点一:信息产业转移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的信息高科技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研发、制造、服务这三大块中以制造对成本最为敏感。

  -观点二:如果上海有很多高附加值、研发为主、或是其他做IT服务的信息产业,他们必然会在上海这个与目标市场最接近的地方站住脚。但实际上,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远远没有培养起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