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国产软件失意政府采购专题 > 正文

综述:如果失去政府扶持 国产软件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1:49 电脑商情报

  作者:申耀 周颖 赵镁

  2004年以来,国内软件产业在结构上得到了快速调整,各软件企业正不断朝着研发、服务和系统集成融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使我国软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信息产业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32%。

  尽管如此,由于路透社的一则中国决定取消政府软件采购优先国产化的政策的消息,还是让国内的软件行业听得冷汗直冒:如果中国的软件行业没有政府扶持,出路到底在何方?

  最近几年,国内软件行业的利润率呈大幅度下滑的趋势,电子信息百强的数据让人瞠目结舌: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率更是史无前例地下滑了57%,而此前的2001年下滑的幅度超过4%,2002年下滑了5.89%。

  与此同时,软件外包、中小企业市场、国际化、人才培养等话题长久以来一直是国内的软件行业在琢磨的,而如今本土企业做的似乎并不太理想。用友、金蝶等原本专注于大型管理软件和财务软件的厂商也纷纷掉转航向杀往中小企业市场,在面对SAP、仁科等国际软件巨头时,本土软件企业的代表们着实显得没有任何解决之道。

  但不管前路有多么艰难,目前业内还是探索出了国产软件行业的出路,而政府相关部门也不同意外界关于将要放弃扶持国有软件厂商的说法,并明确给出了《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出台的时间表。

  国产软件陷入集体悲情

  在日前举办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合作与发展专题论坛”上,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透露,《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将在明年年初出台。

  据悉,该条例是对200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政府采购法》的细化,原定于2004年初就要出台的,但由于涉及面较广一直未能面世。李武强还表示,国家已经在“十五”期间的863计划中设立了软件重大专项,给国产软件产品的开发和涉及提供资金支持。

  这对国产软件厂商无疑是件利好的消息。在此之前,路透社一则“保护国产软件采购政策被取消”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向国内软件倾斜的政府采购政策被羸弱的国内软件厂商视为眼中一棵最大的“救命稻草”。

  对于国产软件业而言,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性政策,既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左右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国软件要想“走出去”,短时间之内确实需要仰仗政府相关法规的倾斜性支持。

  国产软件政策变脸?

  事情的起因是,8月12日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China axes software plan-sources”(中国取消软件采购政策)提到,“中国原有的保护国产软件的‘软件采购政策’已被取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次的‘软件采购政策’存在对国外软件公司,特别是微软等大型软件企业的明显歧视。”

  如果该消息属实,则意味着抵御国外软件巨头进攻的最后一块壁垒被攻破,国内软件企业将不得不完全与国外软件巨头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据此,不少国产软件厂商对未来的生存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此前,中国为鼓励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47号文(《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和18号文(《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划到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能够在其中占到60%的市场份额。

  在2003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政府采购法》中,扶植国产软件的政策也写进该法规中。《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尽管政府采购法已经有了硬性的规定,但毕竟不能指导具体操作。

  虽然在过去几年内,软件产业和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一样每年都以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地增长着,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掩盖国内软件企业规模小,人才匮乏,利润率偏低,抗风险能力比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和盗版等因素制约软件产业的事实。

  最新的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率更是史无前例地下滑了57%。实际上,与海外巨头保持20%~30%的平均利润率相比,我国软件企业的利润率很多都接近于零。日前,中关村一家公司正在进行“ 把软件集成进硬件”的方式来销售产品,这也可以看作是无奈下的变相选择。

  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开发出了很有潜力的软件,但受盗版影响和国外软件企业的强力围攻,国产软件在通用市场几乎没有任何赢利模式,软件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实力都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政府采购和行业采购成为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一大希望所在。

  据记者了解,在技术方面,国产软件更多是在应用软件方面取得比较大的发展,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具备竞争力。但是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整个市场还是被国际厂商垄断,在未来软件标准的参与和制定上,差距更为明显。而这种存在于基础层面的问题,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在盗版、跨国公司以及技术制约的三重挤压下,中国政府应该大力采购真正的“本国软件”。

  界定本国软件成难题

  但时至今日,如何界定“本国软件”就此成了难题,目前业内争论的焦点依然围绕在两个问题上:一、国产软件如何界定?国产软件企业又该如何界定?二、国家扶植会不会形成软件产业的虚假繁荣,反而削弱了国内软件厂商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对于国产软件和软件厂商的界定,《政府采购法》中作了明确规定,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软件研究开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国内企业”并不是专指本国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的软件研发机构和合资、独资公司、建立的独立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也被视为“国内企业”。

  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在中国增值超过50%的软件才能获得“国产软件”的身份,从而在政府采购中可享受国产软件应该获得的优惠。外资企业当然希望在“实施细则”中扩大关于“国产软件”的认定范围。因此,“国内”的定义就成了是否能真正保护国产软件厂商的根本问题。业内不少学者表示,当前国内软件业面临的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而是“内有政策外有对策”的问题。

  对此问题,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我国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购买国产软件的比例最少为50%至70%;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将优先采用国产软件。这些规定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协议。因为只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后,才应该对政府采购市场放开。

  《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被寄厚望

  据称,在今年6月底,有关方面曾下发了被称为41号文的采购指导文件,要求各省级政府机关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正版办公软件的采购,而地市一级则要求在明年年底前完成该项工作。总体采购的产品,由信产部出推荐目录,数量需求则由国家版权局负责摸底,而到9月下旬,省级机构摸底工作将会结束。

  记者了解到,该文件还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对国产软件优先考虑。据悉,一般省份的省级政府机关,正版办公软件的需求量大致在3000~5000套,而在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需求量可能上万套。业内人士估计,以1000元/套价格计算,一个省的采购金额至少在300万元以上,这样,在未来数月内会集中出现一个上亿元的政务软件采购大市场。

  尽管短时间之内国内将出现一个上亿元的采购市场,但缺乏相关细则的规定,国内软件厂商究竟能分到多大的蛋糕,成了人们心中的悬念。

  自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实施之后,政府软件采购政策成为红旗(Linux)、永中、金山等国内软件企业与国际软件巨头彼此角力的重中之重。软件界此前一直认为,国家会针对软件采购在2004年6月出台《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对本国软件加以扶持,但这项新政策却迟迟没有出台。

  实际上,围绕《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的出台,一直风波不断。首先是时间上一拖再拖,出台日期从2003年5月到10月再到2004年6月,近日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透露的时间却是明年年初。因此,出台时间成了整个软件界的心病。

  此外,国产软件虽然有明确的政府导向,但在软件采购细则方面迄今为止仍一直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包括国产软件的认定范围、国产品牌采购的比例、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采购国产软件等。

  据透露,由于相关各方意见不一,特别是代表国产软件的本土厂商与代表国外软件的国际厂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使《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的制定工作相当艰巨。

  当前,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实力,国内软件企业都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政府采购与行业采购无疑是他们的期望。业内表示,作为中国软件发展的“生死劫”,《政府软件采购暂行条例》将决定我国软件产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内软件企业的生死命运。

  软件外包拒绝“印度模式”

  日本成中国出口“后院”

  与中国软件出口欧美的寥落相比,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却是发展红火。

  资料显示,中国软件外包60%来自日本,大约15%来自美国,10%来自欧洲。2003年度中国软件出口额达到了20亿美元。这其中的巨大部分都来自于对日出口。仅以北京、大连两个国内软件外包出口领军城市来说,对日出口额分别占到了其软件外包总量的70%~80%。

  “中国软件出口,主要依靠日本市场,有大于60%的出口额来自日本市场,在美国市场我们认为它的销售收入,不超过我们整个出口销售收入的15%,在欧洲市场几乎是0,应该说我们开拓欧美主流市场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北京市科委信息技术处处长姜广智日前表示。

  据悉,国内企业的软件外包主要来自于日本和韩国,特别是日本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国内企业对日韩的软件外包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阶段,工作内容基本局限于软件测试和代码编写。业内人士指出,对欧美的软件出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服务,而目前的对日出口只能称作是软件加工。

  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公司人员规模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业务量能够达到1000万美元的凤毛麟角。像印度那种动辄一、二万人,一个定单达到一亿美元的大企业,在国内还不可想像。所以,单纯依赖对日外包不可能成长为这种大型企业。

  “中软、东软、上海畅想等都是从事软件外包业务较多的企业,印度三个软件大公司的市值总和远远超过中国前一百个IT公司的市值总和,外包公司比较散,因此首先需要像印度那样的大公司。”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曾公开表示。

  李开复认为,中国有最好的软件人才,但除编程之外,他们还需要很好的商业才能,能说很好的英语。中国不是通才教育,这也是中印在软件外包领域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很多人士都建议中国应向印度学习,以尽快适应欧美外包市场的各项要求。

  拒绝拷贝“印度模式”

  与印度相比,国内的软件外包的确还处于萌芽阶段。

  据悉,印度去年的纯粹软件的出口为145亿美元,而中国还不到20亿美元。目前,已有超过十几家的印度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或与中国的IT企业进行相关合作,有媒体称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已经“内院起火”。

  印度是软件业开发大国。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印度与中国在软件外包业上既有合作又存在直接竞争。

  目前,印度公司已经觊觎日、韩及中国的软件外包市场。已有超过十几家印度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或与中国的IT企业进行外包合作,或切入东亚其他国家的软件外包市场。至少有一半以上印度软件公司有来华的想法。预计四五年后,来华开展业务的公司至少将达到50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软件公司将市场定位在电信、制造业和航空等行业软件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印度软件外包公司与中国同业的软件业务资源有着太多的相似,直接竞争的局面难以避免。 此外,印度软件公司一统欧美软件外包市场,中国公司几乎无立足之地。

  中国软件外包专业化分工还未形成一个体系,市场过分集中于部分大企业手中。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前十名软件外包厂商占据了中国28%的市场份额。中国300多家外包企业中具有客户高度认可接单能力的仅有50家左右。

  对此,中软集团总裁唐敏日前表示,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120多亿美元,是中国的6倍左右。而且,印度120多亿美元的出口软件全部都是印度自己公司的产品,而我们出口的软件产品中还包括一些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

  唐敏认为,在东亚软件外包市场,中国力量则远远胜于印度,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中、日、韩三国隔海相望,语言、风俗习惯相似。日韩一直是拉动中国软件外包的源动力。

  但日前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拷贝”印度的模式。

  该学者称,中国软件产业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有巨大的内需市场。现在,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二倍,中国有规模成为世界第二的IT制造业,中国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这一切为中国软件产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这是印度所不具备的。

  因此,在这个内需市场的拉动下,中国不必依赖外国,就能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国家拟政策鼓励软件外包

  早在四年前,国务院就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18号文件”,这是第一个鼓励和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也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6月8日,为鼓励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拓展欧美市场,科技部火炬中心还对外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 (简称COSEP),表示将重点支持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紧接着,在9月初举行的中国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上,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再次强调,2004年是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启动的第一年,将有30家企业得到科技部的支持,科技部希望更多的企业申请加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

  修小平同时指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的瓶颈,在于中国软件外包刚起步,规模偏小。因此,科技部欧美出口工程规划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资源整合;市场切入;做好国际化创业。

  除了力挺软件外包的主角科技部外,信产部电子信息发展基金最近也把软件外包作为鼓励发展专项,而商务部今年将有6000万元软件出口配套资金鼎力支持。可见,软件外包国家队在扶持国内软件出口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力度。

  事实上,国家在过去几年间,曾经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十大软件产业基地,同时也在软件企业的对外出口和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科技部对于软件行业的扶持做法由来已久,因为软件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而软件产业的生存率较低,政府一向愿意为其创造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记者还了解到,对于中国软件企业今后是否能够获得更多政策优惠的问题,科技部个别官员表示国家已经有18号和47号(《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两个文件在支持,加上今年出台的部分扶持性政策。因此,目前的落实是最主要的。

  国产软件必须站直

  进入2004年,国际企业管理软件巨头们开始在中小企业市场这块过去的软肋领域活跃起来。首先是SAP在点亮了“灯塔”后开始了更新一轮的“燎原计划”,继推出中小企业的mySAP All-in-One系统平台以后,又推出了面向更低端市场的SBO(SAP Business One)并以盒装软件的形式出现。

  SAP大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大中国区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监黄骁俭表示,SBO针对的用户群是他们定义中的“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在规模和信息化门槛上继续降低,而价格也会探到10万元的历史新低,这对于用友、金蝶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中端细分市场无疑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除了SAP以外,Oracle、Peoplesoft等业界巨头也都纷纷看好中小企业管理软件这块“金矿”并都有所动作,面对这样的压力,本土化成为国内厂商最后的救命稻草。

  对于本土化的定义和理解,也许很多人都会不统一。但对于金蝶、用友或者更小一些的速达来说,也许这个定义会惊人相似地直指国际巨头们的软肋。

  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郑雨林教授看来,本土化包括很多方面,但对于SAP这样的跨国软件巨头来说,有两点是最难逾越的,一个是渠道建设,一个就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流程本地化。

  “渠道建设不用说了,用友在国内的渠道体系经过这么多年建设,在市场划分、覆盖面、实施能力和执行力以及渠道忠诚度上都已经有了相当厚的家底,在品牌认知度上也有绝对优势,这个SAP至少在短时间内是难以逾越的”,郑雨林在谈到用友的优势时,显得信心十足:“再就是流程本地化,这个是最难的,虽然SAP在上海有了研发中心,也声称本土人员开发,但也不会有本质性的突破,因为国内企业包括物流、财务在内的一系列流程都与国外不同,有自己的特点,而SAP的产品虽然模块功能强大,却并不适合大多数的国内企业”。

  郑表示,这就好比中国人穿唐装,外国人穿西装一样,SAP即使专门作了本土化开发,也是在“西装”的模式下做的开发,仍然很难符合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流程模式。

  而来自地方经销商的反馈也比较类似。陕西易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莹认为,SAP在进军中小企业市场尤其是区域市场的时候会遭遇到比较大的阻力。

  “我们过去做用友财务软件实施的外包工作,现在做他们低端的‘通’系列的渠道代理,应该说对这个市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用友在地方上的人员和渠道优势都不是SAP一天两天可以复制的,虽然说签了方正、紫光做总代,但他们的优势在于客户资源,在软件渠道的掌控和实施经验方面比较弱,而且用友对于下面的各种支持我觉得SAP也不一定做得到。”

  而西安瑞友信息技术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浩也表示,SAP在覆盖区域市场时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欧美销售手段,即通过与咨询公司合作推动销售与实施,其优势在于品牌和国外成功的管理运作模式,劣势仍然在于本地化。

  “软件产品的销售成功如果以10分制计算,那么我认为产品的知名度占3分,客户占4分,销售与渠道要占到重要的3分,而SAP渠道出现过经销商抱怨二头碰灰的事情,这表明他们在渠道建设上还有待改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产软件新闻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