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评论:浪潮凭什么做中国的IBM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1:00 ChinaByte

  文/罗会祥

  浪潮要做中国的IBM,乍听起来,这话足够振奋人心,细加琢磨,未免心生疑虑,浪潮凭什么做中国的IBM?

  IBM是怎样一个企业?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点点通赠通行币开始了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浪潮要做中国的IBM,雄心可嘉。但是,首先有必要说说,IBM是怎样的一个企业?

  被誉为“蓝色巨人”的IBM是全球最大跨国信息公司,80多年来,虽然经历了几多波折,但始终立于世界经济和现代科学的潮头,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主导着全球信息产业的走向。

  在美国道琼斯指数排行榜上,IBM是唯一一家40年来一直保持前十名之列的公司。

  IBM发动的“桌面办公革命”风暴,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PC,改写了计算机发展史,开创了电脑新纪元,也推动了产业的变革。

  面对后PC时代,IBM决定向“服务”转型,以客户为中心,面对竞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今天,IBM的核心业务深入PC、服务器、电子商务、软件和服务等领域,IBM的全球服务已成为公司效益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占公司全球销售总额的43%。

  “IBM就是服务!”是美国 IBM公司一句响彻全球的口号,是IBM企业文化之精髓所在。

  2003年,IBM的销售额高达890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 整个服务器市场销售收入从2003年的441亿美元增长到了461亿美元。IBM在2003年的服务器销售收入为14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0%,占全球整个服务器市场销售收入的32%,排名第一位。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称,2003年数据库软件市场增长5%,市值达到70.6亿美元,IBM在这个市场仍排名第一位。

  据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C Insights Inc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球范围内芯片制造商销售额5.55亿美元,虽比上年下降下帷幕7%,但依然排名第四位。

  2003年,全部存储厂商的销售收入总共是132亿美元,IBM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3.4%,增长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2004年,IBM更上一层楼,步步登高,捷报频传。

  IBM 200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总收入为232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的216亿美元增长了7%;盈利为2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亿美元增长了15%。今年第二季度,IBM在以z系列企业服务器为代表的大型系统方面成长喜人,全球服务获得了100多亿美元的新业务。在5个行业领域中的4个呈现收入稳定增长,其中的金融服务领域、工业领域以及对中小企业的销售都出现了特别强劲的增长。截止至2004年6月30日,IBM上半年持续经营所获得的盈利为36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的31亿美元增长15%。

  在全球IT市场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IBM获得如此优异业绩,再一次向业内证明,“蓝色巨人”雄风不减。

  浪潮的底气有多足?

  浪潮要做中国的IBM,必须得有足够的实力才行。2003年,浪潮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80亿人民币。

  如果拿浪潮的销售收入跟IBM的近千亿美元比较,未免有点恶作剧之嫌,就跟国内的对手比,浪潮也是相差很远。2003年,联想的营业额是231.76港元,方正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人民币。两相对照,浪潮的区区80亿人民币实在是捉襟见肘。

  浪潮要成为一个方案供应商,进而成为IT服务供应商。也许正是这个方向的确立,使得浪潮萌发了做中国IBM的愿望,反过来说,浪潮是把IBM作为自己效仿的模式、努力的方向,这无可厚非。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中国市场上,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已经不行了,找个样子,有个奔头,也是明智之举。敢不敢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成则是另一回事,IBM真是那么好学的吗?浪潮凭什么能做IBM呢?

  孙丕恕几年前就有梦想,把浪潮打造成IBM那样的公司。在孙丕恕看来,浪潮区别国内其它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一体化的优势:浪潮的硬件、软件和解决方案,通过业务调整,软硬一体化,形成一个合力。

  实际上,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浪潮就是一家服务器厂商,“服务器”就是浪潮的形象。服务器是浪潮的看家产业,也是浪潮的立足之本,所以,无论如何,浪潮也决不会放弃服务器市场。浪潮给自己的服务器确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 2006年超过IBM,夺得中国服务器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服务器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无论技术还是市场渠道,都很难爆出新的热点,厂商之间要想在产品、技术上拉开差距,已是相当困难。在价格上,浪潮打不过戴尔,在品质上,浪潮更不敌IBM。浪潮服务器的国内市场份额与IBM相比还是有差距,尤其是在高端服务器领域,浪潮更难望IBM项背。在低端市场上,IBM制定了面对中小企业的“蓝星计划”,重点也是在二、三级以上的157个城市深耕细做,同时掀起"低价+网络直销"的狂潮,专门为低端市场定制一款价格仅为5888元的入门级服务器,打得国产服务器二线品牌措手不及,也抄断了浪潮的后路。

  在软件市场上,浪潮虽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与IBM国外巨头较量,无疑是小巫见大巫。9月13日,IBM在京召开软件品牌新闻发布会,第一次以整体形象面对中国IT产业的用户与合作伙伴。随着微软、IBM、惠普、甲骨文、SAP等软件巨头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中国软件市场的新一轮大战即将爆发。在通用软件领域,规模效应和扩展性强为决定因素,赢家通吃的现状难以改变,浪潮无力撼动IBM、微软、甲骨文的垄断地位。

  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局限,浪潮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论服务器、pc等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陷于产品同质化的困惑,而产品毛利率的下降,更是一剂难以下咽而不能不喝的苦药。

  浪潮急需提升的是什么?

  核心技术不是浪潮的强项,综合服务也并非尽善尽美,浪潮要做中国的IBM,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自我激励的理想而已。浪潮急于拿这个“画饼”在媒体上大做文章,未免显得过于浮躁。

  国产计算机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主要问题不在价格,根本原因是质量差、服务不到位。从这个角度看,浪潮急需提升的不是什么品牌概念的炒作,而是要扎扎实实炼好内功。

  品牌影响力

  IBM是利用品牌获得市场优势的典型,多年来一直奉行这样的宗旨:客户第一,IBM第二,各项业务第三。IBM 承诺的东西就要兑现。IBM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征服了每一个用户。用IBM负责全球整合营销的副总裁莫琳·麦圭尔的话说,IBM是"理智的声音,不是欺骗,而是在清晰的航线上领航"。所以,在众多高科技品牌价值遭遇腥风血雨的时候,IBM的品牌依然熠熠生光,品牌价值的含金量几乎没受影响。

  论品牌的影响力,别说浪潮不能跟IBM相提并论,就是与它的国内对手相比,也远远不如联想的品牌那样家喻户晓。事实上,浪潮的品牌投入才刚刚起步,其品牌的塑造和提升没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很难深入人心的。

  核心技术实力

  孙丕恕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国内的IT企业基本都不是原创的技术,也没有资金实力。

  在核心技术上,与众多国内IT企业一样,浪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靠仰洋品牌的鼻息来成全自己。

  IBM的业务虽然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始终坚持以技术为立足之本。几十年来,IBM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美国技术奖章获得者举不胜举,截止2000年,IBM在全世界拥有近34000项专利,其中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有19000项,一年之内,仅仅是这些知识产权的使用收入,就为IBM创造了至少10亿多美元的财富。

  IBM拥有的技术专利已连续9年在美国排名第一,其属下的微电子部在芯片与封装技术方面所持有的专利占三分之一。在全球芯片制造业,IBM属于第一方队中的顶级公司之一,长期积累,实力雄厚,每一项新技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为补充,实现超强的整体效能,并能迅速转变为产业优势。IBM的芯片收入占硬件产品收入的比例已达20%。

  从整体上看,浪潮处于产业链下游,既没有非常核心的技术,也不存在强有力的成本优势,而且很难摆脱产品同质化的怪圈。

  管理能力

  计算机世界的记者对浪潮总裁孙丕恕这样描述,“孙总现在天天在找大量的书来看,不断地研究问题,还和公司各个层面的人交流”。大家都感到他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已经从一个技术型的领导转向管理型的领导。

  9月初,浪潮请一些IBM中国公司的高层到济南总部讲IBM的管理。从向IBM学习管理起步,这才是浪潮发展自我的正道。

  IMB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是几代管理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最成功的经典就是三个字:“尊重人”,这也IBM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且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信念:一,尊重机构内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利,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注重客户服务,力争百分之百的用户满意;三,精益求精,力求任何一项业务尽善尽美。每位员工的独特个性和潜力在IBM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浪潮要做中国的IBM,首先要从学习起步,不要学其形,而要学其神。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