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未来3-5年中国高科技新全球主义面临的冲突图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5日 16:43 计算机世界

  可以断定:中国IT业实力的提升将与中外官司的数量成正比,中国IT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也与未来遭遇的官司数量成正比。所以,中国高科技崛起之路,也就是我们应对更多官司之路。目前仅仅是开始而已。祝贺你,那些不期而遇的官司,让我们等待官司的暴风雨吧!

  题记:今天,华为的销售力量已经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已经产生收入的已经有5、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经典大作 扣人心弦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 享受快乐超值之旅
60个国家,从毛里求斯、也门到英国、美国。今年华为海外收入将达20亿美元,明年有望达到4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0%;2007-08年有望超过总收入的70%。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全球化的先锋,华为不但承担自身企业和产品的营销,从“红高粱”到“交换机”,更大程度还要承担中国的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崛起,首先在于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在于有一批像华为一样在全球范围改变中国形象的优秀企业。华为10年全球化的艰辛历程,以及每一步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国人、业界和媒体,都是一分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华为的崛起,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新全球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这还仅仅是一个个案,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的3-5年我们面临的更多是冲突和挑战。

  中国的崛起首先是高科技的崛起,中国要和平崛起,以高科技的方式崛起是最和平的方式。当然,再和平的方式都将经历利益冲突和博弈的过程。

  而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必然与原有产业霸主——主要是美国产业巨头,发生正面冲突。在冲突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这将是未来3-5年的主旋律。过去20年,我们可以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阶段,未来20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阶段,在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和转折阶段,这就是新旧力量交替和正面竞争的冲突阶段。

  首先,当中国企业收入规模达到美国公司的10%,由于国内市场这个“池子”规模所限制,必然需要走出去,才能发展。其次,当美国企业收入在中国的收入达到总收入的10%左右,中国市场直接影响这些公司的季度业绩,中国市场的争夺更加关键,必然需要加大力度。于是,双方在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冲突都将同步增加。

  过去20年,我们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市场换技术”战略。这个战略下,主要的跨国公司顺利占据了产业的各大市场,在中国确立了主导地位。因此,包括传统硬件业、传统软件业和传统电信设备产业等传统IT业是冲突的主战场。由于缺乏国内市场的主导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基础,因此崛起之路最为艰难,冲突更为惨烈。但是,中国企业和产业在国内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顽强成长,这是任何力量不能压制的生命力和活力。进入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也是如此。而中国互联网、移动通信服务等新兴IT业可能可以更顺利地率先和平崛起。因为他们最幸运的是,他们无须经历“市场换技术”的弯路。一开始就深深把持住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力量。

  中国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战略,首先要在精神上崛起,避免陷入悲观。要超越朴素的实力论,简单的对抗论和彻底的妥协论。因为我们是后发者,必然是处于劣势,暂时处于弱势,简单比拼实力,硬碰硬,那是死路一条,而需要努力以最大程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学习、模仿和借鉴先发者的技术、产品和经验。

  在思想和策略上,首先,首先要坚定立足“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是我们最大、最有力的牌!毕竟,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与我们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代表着全球大多数,而美国等反而是少数。无论在联合国、WTO还是Trips等框架内,发展中国家都有着特别的权益和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后发国家,发展权高于知识产权,生存权超过了知识产权,人类共同繁荣超越了个别国家的繁荣。后发国家的模仿、追随和一定程度的“盗版”都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而已。“发展中国家”是我们最好的保护伞,最好的据理力争的武器。回到“发展中国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力量源泉。

  其次,旗帜鲜明地坚守自己的利益立场。技术标准不是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法律问题,甚至不是抽象的游戏规则问题,而是最根本的两个字:利益。一切都是利益之争,利益就要有立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只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也要理直气壮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益是衡量标准战略的根本标准。技术标准的进攻、退却、妥协和抗争,都是以自身利益大小来权衡。中国标准战略过于局限在单纯的道德和他人的话语之中,而不知道随时时刻刻考虑自己的立场何在,不知道权衡利益轻重如何。《华尔街日报》报道的倾向性从来你我分明,美国政府官员为了自己产业和企业的利益风尘仆仆来华频繁施加政治压力。而我们目前的失误是:自己的企业遭遇围堵,政府部门不敢理直气壮站出来支持;自己的产业被权力的滥用所扼杀,自己的媒体却保持异常的冷静和冷漠;国际谈判之中,往往轻易牺牲自己的产业和企业利益。利益和立场的不明,会造成巨大的偏差和失误。

  再者,要有真正敢于博弈的策略。技术标准是一场博弈,而不是简单的硬性对抗,更不是鲁莽的实力对比。博弈是一种策略之争,是斗勇更是斗智。就技术而技术,就标准而标准,就问题而问题,那不可能走出困境。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系统地进行策略战争。我们实力不足,但是市场有余;我们技术研发不足,但是劳动力成本有余;他们有现实的垄断力量,我们有制约滥用垄断的武器;我们在很多地方漏洞不少,我们也可以寻找对方的缺点。否则,战略思维的狭隘,对产业把握的低能,以及政府部门条块分割,部门利益主导等,都会使我们在战略上步步被动,只有四处救火、仓促应对的处境。

  后发国家的优势在于动能大,劣势在于势能小。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必然秉承中国竞争力的天然优势——成本和价格,以及中国企业低利润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原有产业巨头的优势在于积累雄厚,虽然动能小,但是势能大。所以,他们必然是以自己固有的优势来狙击和延缓后发者的崛起。而且是全面、系统、绝断的狙击。他们将组合产业标准、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和高投入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手段设置障碍,提升进入壁垒。这是无须动脑子的基本策略。换了我们是先发者,也同样会如此。

  思科与华为知识产权一战已经持续1年半。在这一年半中,中外知识产权烽火四起,战云密布。最令人沉痛的就是,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节节失败的胜利。DVD产业在国外公司知识产权滥用、国内公司无力谈判的情况下,已经濒临全盘崩溃。WAPI高调而起,激人奋进,却以最不体面的方式选择了妥协。更多的知识产权威胁如泰山压顶,更多的反倾销案件狼烟四起。可以说,中国高科技产业在中外知识产权博弈中,全线溃退。

  在如此沉迷的形势下,思科华为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消息:7月28日,华为公司、思科公司、3COM公司向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区法院马歇尔分院提交终止诉讼的申请,法院据此签发法令,终止思科公司对华为公司的诉讼,最终全部解决了该起知识产权案件的争议。同时意味思科今后不得再就此案提起诉讼或者就相同事由提起诉讼。这样的知识产权官司当然没有清晰的失败者和胜利者。而是双方各自妥协和让步的结果。但是,我还是要说,胜利属于华为!胜利属于中国!这个案件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胜利的界定。思科以一场起诉正式宣告了华为作为其全球竞争对手的资格地位。

  因为一方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一方是中国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但思科占据着全球垄断性地位,市场价值1000多亿美元,年收入近200亿美元,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看起来实力差距如此悬殊。

  因为战场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思科的大本营美国,这是一场完全没有民族主义力量可以依赖的全球化的残酷对决。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华为更是孤军作战。比在中国本土取得的胜利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这是完全按照美国的法律和规则下的较量。对于美国人从来都看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显然这是一场结局十分不错的初次亮相。可以说,这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新全球主义的初步胜利,是创新活力和技术实力的初战告捷,当然,道路还很长远。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各种法律诉讼和控告将直线上升,这是一个后发者必须经历的洗礼。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从初期被动应诉的措手不及;到习惯这些官司,家常便饭一样从容应对,学会多种方式博弈;到最后学会规则,主动出击,学会用同样策略的官司去制约和狙击竞争对手。这就是成长的必然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初期中国媒体的大惊小怪,政府部门的诚惶诚恐以及民众和业界幼稚的有罪推定的“犯罪感”,到后来大家都可以以平常心看待和认识这种官司,也是必然之路。

  因此,我觉得这种冲突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有益的。甚至可以说,这类官司和冲突数量与我们的实力水平是成正比的。作为后发者,无法回避。谁也崛起,就要经受打击;哪一个企业要先崛起,就要先承受枪林弹雨。因此,让我们欢迎各种官司和冲突的提前到来。中国高科技不会在顺境中前进,而只会在逆境和困难中崛起,别无选择!

  有了华为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有了华为的第一次胜利,就会有更多的胜利。

  中国高科技企业,不在官司和冲突中崛起,就在官司和冲突中死亡。

  中国高科技产业,让官司和冲突来得更猛烈些吧!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