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专访:微软中国总裁陈永正正面回答销售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 07:05 21世纪经济报道

图为: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CEO陈永正(新浪科技配图/骆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 侯继勇 北京报道

  不仅是现任总裁陈永正,微软(中国)每一任总裁走马上任之前,都在问自己,也在问微软总部:微软对中国信息化的贡献不比其它跨国公司小,但却饱受其他跨国公司没有遇到过的质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微软?

UC立体声聊天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这个问题在12年之内就让5位微软中国掌门人折戟沉沙。即使是微软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也不能给这些问题写一段完美的解决程序。以至于当陈永正从摩托罗拉空降到微软大中华区任总裁一职时,业界依旧在问:陈永正是否会不一样?

  现在预言结局还为时过早,但陈永正空降近一年来,一个正在度过青春期的微软?中国?逐渐浮现在中国人的面前。陈永正说,微软不是恩人,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可爱的朋友;微软(中国)是中国的企业公民,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问题少年

  12年前,微软与众多跨国公司一起落户北京首都体育馆对面的新世纪饭店。

  12年来,微软(中国)从新世纪饭店、希格玛中心辗转到现代盛世大厦。同时,微软(中国)从一个仅数人的办事处发展成为员工超过千人的公司。但与同期进入新世纪饭店的国际大公司相比,微软(中国)成长得并不顺利,倒像一个问题少年。

  12年前,微软中国作为一个办事处,目的很单纯,就是将微软畅销全球的产品推给中国的消费者。但这一单纯的目的在中国实现起来并不单纯,原因在于中国庞大的盗版市场。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PC消费大国、第一大PC生产大国,但与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软件在中国的销售并不成比例。

  微软在中国的营收与其在全球的营收相比,仅九牛一毛,远不如日本,也不如韩国,甚至有人说比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少。微软中国的销售数字从来都是个秘密,微软中国前任总裁唐骏在刚上任时曾透露,微软在中国的销售额为数亿美元。业界人士分析,微软中国的销售额为三到四亿美元之间,而微软全球的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

  微软刚到中国时,每年两度考核的最关键数字是“新增每台PC的销售额”,即用微软中国的年销售额除以中国当年新增的PC数。有人曾透露,1999年,这一数据在美国约为400美元/台,日本大约是300多美元/台,台湾地区是100多美元/台,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仅仅是个位数。且几年来,这一个位数没有明显变化。

  微软异常期望有一位中国区总裁能把这个数字做到七八十美元/台,甚至只要做到50美元/台,但至今没人能做到。历任微软(中国)总裁几乎都是在试图跨越这个数字时含恨而去。

  微软一直认为,是中国的盗版阻击了自己在中国的成长。因此,前期的微软力主对中国的盗版市场进行打击。但中国盗版市场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微软单方面的努力不仅成效甚微,反而在业界形成反弹,弄得千夫所指。

  特别是“亚都事件”之后,对比在美国、欧洲、日本,甚至亚洲的其他国家的遭遇,微软在中国像一个茫然失措的孩子。“那时候的微软就像一个横冲直撞的问题少年,费尽好心却没办成好事。”一位前微软员工感叹。

  亲善面孔

  也许正像那句老话说的,挫折令人成长。

  微软(中国)在“亚都事件”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开始变得亲善,开始强调与中国软件产业界,与中国政府实现共赢。微软(中国)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包含了高群耀时代、唐骏时代及现在陈永正时代。

  陈永正说,高群耀、唐骏都为微软(中国)的转变付出了努力。但业界普遍认为,陈永正的空降为微软(中国)加速成长提供了契机,微软(中国)转型有望在其任期内长大成人,通晓人情世故。

  而微软总部也适时调低了对中国市场的销售期望。微软内部人士认为,这是微软总部给到任不久的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一年的适应期。轻装上阵的陈永正或许真的能摆脱微软(中国)总裁的宿命。

  早在高群耀时代,微软(中国)就开始强调与中国政府的合作。1998年,微软在中国设立微软亚洲研究院;随后,又在上海设立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成立微创公司。2002年,鲍尔默访华,与原计委签署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三年时间内在中国开展一项总额为62亿元的合作计划,包括人才培训,软硬件等多方面的投入。

  2003年,盖茨访华,将中国纳入全球政府安全计划。微软允许中国政府、授权企业在规定地点察看微软源代码,解决用户对微软产品的担心。

  陈永正上任之后,进一步强调微软政策在中国的执行和落实。其中包括与信产部的合作,成立.net试验室;与发改委签订人才培训协议,包括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师资的培训。

  陈永正表示,微软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加强软件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在顺利实施,62亿元合作项目有望提前完成。微软目前已经分别在IT教育与培训、硬件生产线、软件外包投资3000万人民币、7亿美元、6758万人民币,累计已超过50亿人民币。

  除与发改委的合作之外,仅2003年,微软(中国)分别与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在11个国家软件基地培训高级项目管理学员1150名,软件架构师学员1400名。预计2004年此数目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转包给国内软件企业的外包订单也达到6758万元。

  对陈永正来说,销售还是一个任务,但已不是唯一的任务。微软作为一个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当然希望销售出更多的产品。陈永正说,微软期望通过这些合作与投资表明微软的朋友身份。

  公民微软

  顺应着此次盖茨访问中国的主题,陈永正说,微软(中国)要做中国合法的企业公民。作为企业公民,不仅要守法,还得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承担起责任。为此微软正不断强调在中国的技术投入。

  微软在中国的技术投入主要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中国工程院、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其中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亚洲是唯一的。

  微软工程院是除美国之外中国独有的,今年刚成立,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微软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果在中国产品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中国的智力资源把中国的高智慧成果变成产品。这对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在技术上投入最大的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在全球有三个研究院,美国雷德蒙总部、中国亚洲研究院、欧洲的剑桥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全球第二大研究院。雷德蒙有400人,中国150人,剑桥有90多人。中国研究院最后设立,但发展最快。

  除此之外,微软还设立了各种软硬件技术中心,为中国的软硬件企业、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陈永正说,微软把技术、智力资源向中国转移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微软负责任的表现,这也符合中国期望通过制造阶段储备技术力量走向产业链上游的梦想。

  陈永正说,跟其他很多跨国公司只是转移生产线到中国不一样,微软有许多实实在在的研发中心都在中国。尽管与一条生产线的投入动辄上10亿美元相比,微软在中国的投入不是最大的,但陈永正认为,软件虽然也是一种制造,但软件制造的转移是智力资源的转移。他说,中国虽然现在仍处在产业分工的下游,但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打造出自己的管理团队,打造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最终,在软件制造产业链里,中国会向上迁移,这与硬件制造是有区别的。

  专访陈永正

  本报记者 侯继勇 北京报道

  刚性“销售”之谜

  《21世纪》:销售业绩一直是拷问微软中国每一位CEO的难题之一,你准备好了吗?

  陈永正:微软在中国的任务早已开始转变。这种策略改变发生于1998年。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李开复任院长,任务是网络中国最高智慧的人才做最尖端的研究,把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向中国转移。随后又在建立了上海技术支持中心、微软中国工程院,以及合资公司中关村科技。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培训中心。

  比尔.盖茨2003年访华时承诺,今后每年自己将定期访华,每年一次,以更直接地了解微软在中国的情况,了解中国产业的情况,以决定微软在中国的决策。

  销售当然还是一个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微软作为一个公司,当然希望自己的产品为更多的用户服务。但同时,微软也在进行技术转移,将许多产品拿到本地开发,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微软这种转变并不是我过来之后才开始,我过来之后,微软在这方面的力度更大。在落实、执行层面微软走得更快了。比较大的活动,最近跟信产部的合作,成立.net试验室,与前国家计委(现为“发改委”)签定培训协议,包括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师资的培训。

  通过这些投入,微软加强了与中国政府、中国产业的合作。这些合作除拉动了新技术、新应用向中国转移之外,也拉动了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这样一个共赢的模式诞生了,微软与中国政府、与中国产业界都会在这样的模式下受益。

  《21世纪》:高群耀在《体验微软》一书里说:微软就希望到中国卖产品,而他就象微软派到中国来“要债”一样。当然这已经是1998年之后的事了。

  陈永正:高曾经是微软中国总经理,对销售负责。他这种说法可以理解。毕竟,销售是微软在中国的任务之一。但正如前面所说,到1998年之后,销售已经不是唯一的任务了。

  《21世纪》:能不能进行排序——技术转移、与中国政府与中国产业合作、销售等目的做一个排序?

  陈永正:这不存在顺序问题。每一个任务都是整个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并重的,是相互协调的。微软现在不会只看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舍却全局利益,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在微软全球战略中,中国甚至超过了亚洲其他地区。

  将你所提及的三方面并重发展,与中国政府更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将有利我们一起完成正版化工作,完成高新技术在中国本土的转化。合作对微软长期在中国的发展有帮助。微软现在全国设立很多技术中心,为中软、东软、创智这样的国内合作伙伴的研发提供提术支持,微软正在形成与中国政府、与中国产业发展一种新型的关系。

  CEO关键词

  《21世纪》:是啊,微软好像就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陈永正: 没听过这种说法。但微软确实在做一个转变。微软前期在中国设立的是一个类似办事处的机构,他们在中国的目的比较单一,也比较看重短期利益。后来,微软在中国更从全局着想,更从长期着想,更重视合作共赢。因此,中国政府发现,微软是中国好的企业公民。微软是中国软件产业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软件厂商们发现,微软是好伙伴,而客户发现,微软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因此,微软可爱了。

  《21世纪》:唐骏的销售完成得很好,但最后还是离开微软了,是因为他没有及时让微软实现转变吗?

  陈永正:这不是原因。唐骏在微软做得好,也为微软的阶段性发展做出了贡献。微软对此也予以了认可,授予其“终身荣誉总裁”。他离开微软是因为他个人有好更好的选择,盛大的股票现在涨得这么高,就可以看出他去盛大确实是一个好选择,唐骏是一个有眼光的人。而高群耀离开微软之后又回到老东家,其职位也升了,这证明微软提升了他的价值。

  高群耀写了两本书。前一本书不泛情绪,而后一本书中,高很厚道,写了很多客观的东西。

  《21世纪》:微软以前在大中华区下面设“微软中国”,但现在没有了“微软中国”,这是不是因为此种设置有机构重置之嫌,因为外界认为“微软大中华区”与“微软中国”管的事都是一样的。

  陈永正: 现在的设置只是为了把大中华区管理结构更扁平化。以前微软大中华区下设三个区,这三个区都有业务区,并没有所谓的重复。

  微软现在的机构设置更体现微软对中国的重视。在微软全球的未来架构中,中国是除了美国之外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微软日本市场也很大,但长远看中国的地位高于日本。但中国市场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市场,因而微软在中国更看长期的策略。

  《21世纪》:你上任之后,有更多的空降团队到中国,他们对微软在现除段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哪些好处?

  陈永正:为了更优化微软大中华区业务的整合,微软大客户部,中小企业部、市场战略,移动事业部、CTO、负责投资、负责OFFICE的部门,都有新生力量加盟。

  这些人差不多都在中国工作了10年以上,在业界工作了20年以上。而且他们前面的公司很知名,他们个人表现很优秀,他们的职位也很高。这些人有很好的从业经历,能更好的实现微软在现阶段的目标,这是请他们过来的原因。他们过来之后,对原来在微软工作的员工没有任何影响。

  投资“新关系”

  《21世纪》:有报道说微软将有更多的业务落地中国,微软MSN业务正筹划成立合资公司,是这样吗?

  陈永正:是有这样一个业务规划。原来有一个组在做这个事情,微软希望在中国建立合法的运营实体,但现在还没有落到实处。

  《21世纪》:XBOX游戏机将落地中国,是这样吗?

  陈永正:游戏机还得看市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21世纪》:微软此前曾承诺对中国投资62亿人民币,目前已经实现了多少?其中软件、硬件方面的投资比例占多少?

  陈永正:已经投入了接近60亿人民币。硬件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仅在广州东莞的XBOX生产线的投入就达7亿美元。软件方面的投入有很多项目,包括技术中心、与发改委、信产部的合作。

  《21世纪》:微软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技术投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中国工程院、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微软全球架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陈永正:技术支持中心全球各地方都有,但中国的技术支持中心相当大,是面对全球的技术支持中心,这在亚洲是唯一的。主要为当地的合作伙伴,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工程院是中国独有的,今年刚成立,除了在美国有之外,全球其他地方只在中国有。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微软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果在中国产品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体现通过中国的智力资源把中国的高智慧成果变成产品。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全球第二大研究院。微软在全球有三个研究院,美国雷德蒙总部,中国亚洲研究院,欧洲的剑桥研究院。雷德蒙有400人,中国150人,剑桥有90多人。中国虽最后设置,最发展最快的研究院。

  1998年,比尔在清华演讲之后,感受颇深。随后下定决定在中国成立研究院。微软把技术、把智力资源向中国转移是实实在在的。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美国向伊移交萨达姆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