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评论:RFID无线射频辨识系统深陷标准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 09:31 ChinaByte

  前不久的WAPI事件再一次证明了当今市场竞争愈发体现在标准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等于攫取了产业链中最为丰厚的利润。RFID(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其标准之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预计在2004年10月份就能见分晓。一批美欧日厂商为了能在RFID国际标准中争得一席之地,纷纷拉拢中国厂商,以求在已方的天平中增加一块有分量的砝码。中国在微妙的利益博弈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独立,值得认真思考。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上网实用手册

  RFI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顾名思义,RFID是具备无线通讯能力的超小型IC元件,其通过无线传输将IC内储存的识别信息传递至终端以及网络系统作为追踪、统计、查核、结账、存货和控制等用途。目前RFID的应用几乎包罗万象,其中最有潜力的一种就是用来取代商品中常用的条形码。

  RFID是较早期的技术,但在近几年呈现大规模爆炸式发展。2003年4月,全球第三大超市巨头麦德龙(Metro)在德国推出第一家RFID概念店未来商店;随后,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要求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于2005年1月前在所有的货箱和托盘上安装RFID标签;2004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称今后所有进口药品都必须加贴电子标签,以保证对药品的监督与管理。来自市场需求层面的种种迹象表明,RFID正在加快进入主流经济生活进程,并最先在零售、物流等领域开花结果。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市场在未来五年内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这一数字或许存在一定水分,但RFID将膨胀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却是毫无疑问。据IDC的预测,到2008年,仅用于在零售供应链中跟踪货物的RFID技术市场的规模就将接近13亿美元。

  以日立、Alien、飞利浦、德州仪器、微软、IBM和SUN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公司分别从自身的优势技术出发,为各种RFID应用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正因为RFID涉及多种技术的交融,同时适合无数产业应用,因此备受各大名企的青睐和追逐。然而长期以来,各个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而RFID的国际标准长期缺位,由此造成相互不兼容的问题已经慢慢显现。

  制定RFID国际标准刻不容缓

  由于目前还没有正式的RFID产品(包括各个频段)国际标准,因此各个厂家推出RFID产品互不兼容,造成了RFID产品在不同市场和应用上的混乱和孤立,这势必对未来的RFID产品互通和发展造成了阻碍。

  事实证明,标准化是推动RFID产业化进程的必要措施。以RFID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频段为例,达5种之多,分别是135KHz以下、13.56MHz、860 MHz-911 MHz(UHF)、2.45GHz以及5.8GHz。五者各具特色也都有缺陷,前两者使用最广,但通信速度过慢,传输距离也不够长,而后三者频段高,耗电量也大。

  如今,标准不统一已成为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由于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ID),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类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就不能通用,这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物品流通是非常不利。世界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出发,倾向于制定不同的数据格式标准,由此带来的兼容麻烦和损失难以估量。

  两大阵营对阵RFID

  目前RFID存在两个技术标准阵营,一个是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Center,另一个是日本的UbiquitousIDCenter(UID)。前者的领导组织是美国的EPC(电子产品代码)环球协会,旗下有沃尔玛集团、英国Tesco等100多家欧美的零售流通企业,同时有IBM、微软、飞利浦、Auto-IDLab等公司提供技术研究支持。后者主要由日系厂商组成,有日本电子厂商、信息企业和印刷公司等,总计达352家。

  日本UID标准和欧美的EPC标准在使用无线频段、信息位数和应用领域等存在诸多差异。例如日本的RFID采用的频段为2.45GHz和13.56MHz,欧美的EPC标准采用UHF频段,如902MHz~928MHz;日本的电子标签的信息位数为128位,EPC标准的位数为96位;日本的电子标签标准可用于库存管理、信息发送与接收以及产品和零部件的跟踪管理等,EPC标准侧重于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等。

  由于两大阵营得到了不同的厂商支持,因而国际标准采纳何种标准,势必会影响各个厂商的市场份额,进而影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互动合作。在RFID的规模应用进程中,如何协调各大厂商利益,如何将分裂的各路诸侯纳入到统一的技术规范中,肯定要比解决单纯的技术问题复杂得多。1

  欧美阵营并不太平

  相比于日系阵营的封闭和统一,欧美阵营就EPC标准的争夺自RFID标准制定机构EPCglobal诞生之日起,就一刻都没有停止。2004年4月,飞利浦、德州仪器等13家厂商联合向EPCglobal提出了新的RFID标准提案,至此光是EPC标准就有三家提案在角逐较劲。

  据悉,提出不同提案的三家组织分别为RFID专业公司Alien科技(Q提案),飞利浦和德州仪器联盟(UnifiedGroup),以及EM、Matrics、Atmel及其他一些小型企业所组成的联合体(PerformanceTeam)。由于三大提案都基于ISO18000-6A,因而技术方面存在广泛的相似之处,不过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足以改变RFID产业链的格局。因此,哪个提案能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其背后的厂商将有可能成为RFID行业的领跑者。

  目前,拥有芯片技术的Matrics和Alien科技公司是市场的领导厂商,测试所用的RFID芯片均出自两家厂商。不过,飞利浦和德州仪器提供的RFID提案号称能解决沃尔玛等零售商提出的新需求。即在RFID标签中提供额外的信息空间,用以记录货物在供应链中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和加工情况,并要求信息能方便地进行更新。据了解,EPCglobal的技术委员会将在10月正式采纳新标准,届时不合乎新标准的芯片将逐步淘汰,原来的技术领先者可能被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标准不容闪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制造基地,当Madeinchina的产品远涉重洋走向世界的时候,在产品里安装的RFID标签也必定要符合世界通用标准。国内由于涉足RFID时间较晚,在标准制定、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近两年,中国制定自己RFID标准的进程开始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准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2004年2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的国家标准。4月底,中国企业加入了RFID的全球化标准组织EPCglobal,同期EPCglobalChina也已成立。与此同时,日本的RFID标准化组织T-Engine论坛与中国企业实华开合作成立了基于日本UID标准技术的实验室--UID中国中心。至此,国际两大RFID标准组织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都已经完成。

  面对国际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的对抗局面,中国也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如何让国家标准与未来的国际标准相互兼容,让贴着RFID标签的中国产品顺利地在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重要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未来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其一举一动牵动了国际标准的未来走向。

  目前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在考虑制定中国的RFID标准,包括RFID技术本身的标准,如芯片、天线、频率等方面,以及RFID的各种应用标准,如RFID在物流、身份识别、交通收费等各领域的应用标准。最近有消息指出,该标准组将向国家标准委员会提交RFID国家标准的第二稿,预示着中国RFID标准出台在即。随后,该传言被国内有关方面否认。种种传言的出台,意味着一场大的狂风暴雨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美国沃尔玛2003年就已经通知它的100家供货商,要在2005年全面使用RFID标签,该决定对于很多中国厂商影响颇大,因为据估计沃尔玛的70%货品都来自中国。另外,来自欧洲的消费者也希望中国厂商能够尽早采用RFID技术,这其中包括欧洲的几家主要零售商。正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多种需求,对中国RFID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证国家标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确保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互兼容,是中国工作组的首要任务。

  所有这些表明,国内外对RFID标准的利益之争已经进入了准白热化阶段。中国自己的RFID标准制定过程必须加速,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技术标准策划制定的同时,国内RFID的技术储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也应加大力度,力争以较短时间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作者:吴海菁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胡锦涛出访欧四国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