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微软:企业研究院的最后乐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 15:04 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思齐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精”们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一篇《微软创新走老路》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以自行创办研究院为代表的“微软研发模式”的再度思考。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惟一仍在努力搜罗并且雇佣顶尖人才公司”的微软,正面临着巨人型公司在科研发展上所遇到的通病,并受到了“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等最猛烈的批评。难道,以研究院为主导的研发模式的生命力已经到了尽头?

  微软研究院广种薄收的自留地?

  “微软研究院是微软公司技术战略的核心,同时对于整个公司的策略发挥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阳博士如此定位微软研究院的地位。

  在大公司纷纷采用技术外包、收购等“速成”方式代替传统科技研发创新时,微软却仍保持着建立自有大型研究院、高薪聘用科技人员、进行“离实际产品相距较远的较为基础性的”研究模式,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1991年起至今,微软创办的五个全球研究院MSR已经组织起一支700余人的庞大科学家队伍。这些可都是“百里挑一筛选出来”的人精。单是亚洲研究院120人,5年时间里就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累计发表论文近600篇;申请国际专利逾百项;3项多媒体及网络方面的技术成果被国际标准组织所接纳。

  然而,微软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正是其批评者认为最有可能的“研究院”研发模式之“软肋”:大型研究实验室有可能变得惟我独尊,目光短浅,陶醉于自己的创意,对于他人的发明则不以为然。

  20世纪70和80年代,IBM因未能理解从主机电脑到“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转变重大意义而遭受的惨痛失败,尽管当时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乎是由IBM研究部门独家开创的。

  微软似乎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自从1990年以来,微软在研发领域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了326亿美元,高于全球排名第二至第六位的五家大型软件开发商投资额的总和,但微软所取得的突破却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开发出了风靡全球的iPod播放器,而斯坦福的两名大学生也造就了搜索引擎之王Google。

  在如今这个时代,新生企业不断涌现,风险资本四处游走,一家公司能把最出色的研究人员和最高明的创意都关在自己的实验室,几乎不可能实现。而微软在进入网络浏览器、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方面有些迟钝的表现,也使人们对研究院模式的效果产生了怀疑。甚至有比喻说,顶着一个巨大的头脑的人一定不是反应最快的。

  后发制人并非偶然

  研究院的弊端,微软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就曾不止一次指出:最好的研究是有用的研究。他时常援引施乐公司PARC实验室(研究成果丰富但大多未能产品化)的例子,来说明基础研究机构孤芳自赏的后果。

  微软的考虑是:在自身设立大型研究院的同时,并不排斥外来创新,公司同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不同的科研项目与研究院之间有着广泛的交流,为研究院输送养分,而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又吸引了高校、政府、学术界方面的合作;同时以收购、企业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扩大自己的科研实力。

  专家分析,微软的这种研发策略好比一个“榕树模型”,以自身的研究院为主导,并衍生、嫁接出多个新的分支,各有专攻又相互支持;同榕树的生长模式相类似,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强大的阵容。

  的确,微软错失了太多先创的机会,但稍稍回顾微软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后来居上的事例。

  频频的后发制人,表明这绝非偶然,沈向阳将其归结为微软在研发、人才方面的丰富储备。“研究院为微软积累了相当的基础,使得公司在新利润增长点出现时能迅速学习掌握,从而对原有市场主导力量形成威胁。此外,这一基础帮助微软在使用收购手段进入市场时,迅速吸收和消化那些新引进的技术。”

  因此,当最近盖茨提出“集成创新”欲进军安全领域和搜索市场时,我们不禁要为Google等企业捏一把汗。

  创新模式的创新

  IT领域的创新,“硅谷式的交织着无数意外和实验的杂乱无章”,使得微软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研究院主导”的科研模式。

  在公司管理层,比尔·盖茨、微软的CEO以及主管Windows、Office等重要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开始进行“思考周”:抽一段时间以“闭关”的方式独自埋头阅读、思考问题。据说,著名的.NET战略就是盖茨在“思考周”过程中产生的灵感。

  了保证创新性,公司在将研究人员和业务经理置于一处,每当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时,其成果就会传递给产品人员来检验,是否符合微软现在产品发展的需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相应的生产、市场推广活动就会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几乎所有微软的产品都同研究院的研究相关。

  自称“一直都是在做研发的边缘工作”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李开复这样评价研究院与产品部门在沟通中所作的努力:“研究院明白向产品部门推销自己研究项目的重要性,而产品部门也会重视怎样向研究院解释自己的产品,把两个考虑因素、思维模式不同的部门结合到了一起。”在最大限度地缩短科研与产品距离的同时,公司一直保持着研发人员相当高的自由度,研发者可以自由选择研究项目并自己制定研发的时间表,而且没有项目预算的限定。

  除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研究院还担负着企业“技术战略的智囊团”的重任,帮助企业制定长远的技术发展战略。4月13日,微软研究院网站上公布了未来10年公司产品的展望,其中,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吉姆·格雷正在忙于将世界各地的天文学数据库连接起来,构成他所称的世界望远镜,这看起来同微软今天的需要没有什么关系,但却是“在为20年后的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积累经验”。

  链接

  微软新技术晚发先到的“连续剧”

  “微软研究院拥有的研发实力,加上微软在PC操作系统市场的统治地位,使微软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舞会上姗姗来迟,却照样能在曲终人散时赢得佳丽的芳心。”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是因为微软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后来者居上”。

  当1984年苹果的Macintosh以其简单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市场青睐时,微软一手为Mac开发图形界面程序,另一手却持巨资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终于于第二年推出了首批的Windows 1.0软件;四年后,Windows营业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如今,微软的Windows系统已经占据了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93%,Windows带来的收入占到微软年度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桌面软件上,当微软准备开发Office时,市场上已经是高手云集:文字处理上有COREL的WordPerfect,电子表格处理上有Lotus1-2-3。微软首推名为Multiplan的电子表格软件(也就是EXCEL的前身)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在不断改进,并经高人——西蒙尼指点后,微软Office确定了“用户喜好第一位”的方针,开始赢利,逐渐控制了大局。如今微软Office在全球拥有四亿用户,市场份额是绝对垄断的90%,Office系列产品每年为微软贡献收入近百亿美元,为微软创造了近六成的利润。

  而互联网无疑是微软最“后觉”的一步棋。当NETSCAPE(网景)公司NETSCAPE NAVIGATOR(网景导航员)浏览器占领了90%以上的浏览器市场份额时,微软才感觉到了威胁。不过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研究员阵容帮助了微软,三个月后即拿出了成熟的IE3(INTERNET EXPLORE)出来,给NETSCAPE以快刀斩乱麻般的致命打击。当然,免费捆绑的方式也助了微软一臂之力。

  和浏览器一样,微软开发的网络流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同样是后发制人,又同样因为和Windows的捆绑销售而被指责为不正当竞争。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作出裁决,微软必须提供一种不带Windows媒体播放器的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充分共享其知识产权使服务器行业的竞争对手能够销售有效地与Windows计算机兼容的机器。欧盟还宣布对微软处以创纪录的6.13亿美元的罚金。

  信息搜索如今已成为仅次于电子邮件的因特网第二大应用,但在这个领域,Google是世界第一,它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神话。当看到这项技术的客观“钱”途之后,微软决心在搜索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继续内部开发,另一方面谋求机会,收购Google。

  经历了几个月的接触之后,Google拒绝了微软的收购请求。于是在2003年11月,微软决心在内部开发最新的搜索技术。

  分析师认为,微软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网站那么简单。微软正在开发与搜索相关的一系列技术,这些技术能分类搜索数字图片以及搜索散落在计算机不同目录中的文件。微软真正的动机是要将搜寻技术纳入其各类软件产品内,而且很可能纳入代号Longhorn的下一版Windows系统。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