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中芯国际为何无还手之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3日 17:43 新浪科技 | |||||||||
文/王宏亮 3月23日,台积电向美国北加州地方法院提交“新证据”,起诉港美两地上市的中芯国际以认股权作利诱,向台积电掌握技术机密的高层挖角,窃取生产技术。这项诉讼可追溯至去年12月19日,当时台积电就向台湾地方法院提出诉讼,当地法院随后向中芯发出禁制令,限制中芯聘请台积电的员工。资料显示,在中芯5000员工中,超过140名来自台积电。
由于台积电起诉中芯恰好选在中芯在港美两地挂牌上市的节骨眼上,导致后者大爆冷门,挂牌不久就跌破发行价,其后更是一路阴跌,毫无起色,被业界讥为“散户杀手”。 浮光掠影地看,投资者看淡中芯国际的原因至少可以开列一大把:纳指近周回落;美国将中国半导体税收政策提至WTO仲裁;中芯国际招股价定得过高;主要股东摩托罗拉及北大青鸟大幅减持……如此等等。但细一深究则会发现,除了台积电的起诉外,上述坏消息中没有一条是实质性的。 奇怪的是,对台积电的上述诉讼,中芯方面的反应罕见地迟缓,除表示将于4月9日作出正式回应,并要求美国北加州地方法院驳回此项诉讼外,中芯迄今竟迟迟没有给出一个多少具有公信力的声明。 知识产权官司通常费时费力,且久拖不决,因此一场官司打下来,涉讼双方皆会付出不菲代价。但作为拖跨竞争对手或拖延对手赶超时间的一项手段,诉讼本身之利也是不言自明的。这项诉讼的结果如何眼下还未可知。但显然的,台积电以诉讼压制中芯的意图已然奏效或部分奏效,尽管可能恶化与中芯大股东上海市政府的关系,但有高盛的分析人士表示,台积电诉诸法律手段,“将使中芯客户对其晶圆供应的可靠性产生疑虑,有助于台积电稳定客户群和价格,利大于弊”。有鉴于此,高盛给予台积电“超越市场表现”的评价。此所以知识产权官司近年来在国际上屡见不鲜的原因。 国内企业中进行国际化较早和较成功的,近些年多有类似遭遇,典型的如思科诉华为案、Intel诉台湾威盛电子案、友讯科技诉威盛电子侵权案等等。尽管起诉者不无借侵权之名打击对手并从中牟利的嫌疑,但国内企业若想走向国际,就必须见招拆招,该抗辩抗辩,该反诉则反诉,而不是在游戏规则之外想辙。 但很多涉讼的中国企业不是想着如何抗辩,如何打赢官司,乃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埋怨对手的手腕上,更甚者则诉诸民族情结,这表明我们刚踏出国门,对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还有些触摸不到位。 回头说中芯国际的侵权官司。其实,在这场官司中,中芯是不是构成侵权,台积电是不是滥用知识产权手段以行垄断之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别人把球抛给你的时候,你如何按照游戏规则接球,而又能趋利避害,达到自己的目的。 很可惜,当台积电发动一轮轮媒体攻势造成中芯股价大跌、形象受损、非议蜂起之际,中芯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危机公关措施,挽狂澜于既倒,反而面对媒体,只以“无可奉告”相敷衍;没有快速拿出有力证据相抗辩,反而一拖再拖,即使辩驳几句亦是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终致今日物议纷纷,股价惨淡。 据说,索尼专事知识产权专业管理的人员就有400人,美国杜邦公司则拥有60多个知识产权专业律师。而作为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芯片制造商,作为纳斯达克和香港上市公司,中芯竟然没有几个像样的知识产权律师站出来快速决策并平息舆论。 此种状况可谓大悲哀。如此下去,中芯国际或许真的会被台积电灭于襁褓中。 反观种种知识产权之争,如果我们没有一套组合拳,而只是一味地让人家左一拳右一拳地打,不发挥自己市场优势,中国企业不是一个个成了大傻瓜吗? 论起此案,局部和眼下的形势已经对中芯国际不利;但目前我们还不能将思维局限在知识产权上,就事论事,否则可能会陷入没完没了的细节纠缠中。一方面中芯国际需要据理力争,一方面要站在战略和全局上思考和出手,没有什么事件不能通过谈判解决。 然而,治病必须治根。这件事本身即使最终能过去,但其中显现苗头的那些隐患,比这件事本身还大,而且会长期潜伏下去,等待真正的爆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国企业如果不想以频频的纠纷为起点,走向整个知识经济的冲突,就需要对知识及其经济,进行正本清源的重新思考。需要练好与知识产权配套的组合拳,再走出知识产权的冬天。 首发《IT时代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