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挑战四起 微软寻找软件新坐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3日 10:50 ZDNet China

  刘艳

  【互联网周刊专稿】面对着不太令人振奋的经济环境、“小企鹅”Linux的不断骚扰,以及IBM等实力派企业的挑战,软件业老大微软主动调整着自己的软件“坐标系”

  2003年的全球软件业用“惨淡”二字来形容似乎也并不言过其实,美国《软件杂志
》就在今年1月发表文章说,与2002年相比,有46%的企业反应收入下滑,比2002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但事实上的“惨淡”并未能阻挡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的步伐,一个月前,微软掀起了新一轮针对其企业基础软件的广告高潮,这是一轮耗资2千万美元、涵盖了平面媒体和网络的广告宣传运动。

  多年以前,微软决定向企业高端应用进军,时至今日,它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微软的野心决不止于此,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还远未取得像其Windows和Office软件在个人和企业办公中所取得的绝对核心地位,于是微软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势。

  不过,现在的微软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除了要继续与一直以对立者身份出现的Linux斗争之外,站在“小企鹅”身后的IBM公司—这个更难以对付的对手将极可能与微软展开正面交锋。就在几天以前,IBM宣布将向其在全球软件业务中排名第二的软件部门投资10亿美元进行重组,而目标就是要从微软手中夺得更多的客户。

  WSS战略

  与以前单独为某一个产品打广告不太相同的是,微软公司此次的广告主角是被统称为“Windows Server System”的微软服务器家族品牌。事实上,在2003年的4月,当微软最新的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推出时,微软就宣布其“.NET Enterprise Servers”的服务器产品系列名称将更换为Windows Server System(以下简称WSS),但当时大众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了被称为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新服务器软件上了。

  负责微软服务器平台业务的高级副总裁Paul Flessner表示,最近,企业普遍认为IT越来越复杂、成本日益高涨,很难看到IT在业务上的优势,此次更名就是对此做出的响应。WSS将提供一个综合的、具有统一的紧密耦合的服务器平台,同时承诺将长期致力于削减IT的复杂性和成本。更名的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符合微软统一品牌的战略,微软的服务器业务和技术战略均源自于Windows Server。

  在此之前,微软已经尝试过类似的命名策略,例如“Office System”。微软(中国)公司市场战略部产品市场经理舒骋在解释WSS时特别强调,这绝不是产品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种集成和创新。

  据报道,微软为此制作了名为“真相”的一系列广告片,在片中,丰田、摩托罗拉、路透社、西门子等公司从不同的角度现身说法,以显示WWS在成本、简化管理的复杂性等等方面都要胜过其包括Linux操作系统生产商在内的竞争对手,并努力打消客户因顾虑其服务器产品不够成熟而在微软产品面前的犹豫不决。例如丰田公司宣称通过利用WSS的主动管理功能,使其用来解决问题的时间减少了90%,Dealer Daily (一种关键商用应用程序)的每日管理成本降低了25%,而节约的资源则可以转移到产品新功能的开发上。微软负责WSS营销的总监Valerie Olague说,“我们并没有花钱让这些客户做广告。”

  整合之后的WSS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Exchange Server、SQL Server、SharePoint Server以及刚推出不久的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在内的18款产品。“它不只是操作系统,”Olague表示,“这些广告想要传达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是可管理性,然后是微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努力,例如以后会给服务器系统赋予检疫和自动侦测问题的能力。”

  遭遇强手

  有分析家称,这是微软第一次直接针对Linux的广告行动,表明开放源代码解决方案对微软服务器系统的销售已开始构成威胁。如果企业纷纷采用较低费用的Linux解决方案,微软将面临新客户减少的危险。

  而紧密集成了电子商务、数据管理分析、通信、安全、存储等领域一系列产品的WSS,以企业“基础架构”整体品牌的形象出现,比某一个产品单兵作战显然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微软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网站的主要内容是微软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对于WSS和基于Linux的解决方案的成本比较的研究报告。微软平台战略总经理Martin Taylor说,“市场对于Linux存在很多的误解。人们决定采用Linux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情感因素,比如‘我不喜欢微软’等等。我们希望人们能清楚认识采用Linux的总成本与采用微软Windows系统的实际情况。”

  如果说“Linux”只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强手,而IBM的软件品牌“WebSphere”则是微软在市场上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据了解,微软整合新品牌举动背后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与WebSphere一较高下。尽管WebSphere中的产品,微软也有相同功能的产品,但无可否认,IBM的WebSphere在企业中的品牌知名度更高,微软必须在打响WSS品牌知名度上有所作为。

  面对对手的步步紧逼,IBM当然不会按兵不动。从去年年末开始,IBM就着手重组其价值131亿美元的软件部门。在今年3月初举行的IBM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蓝色巨人正式对外宣布今年将斥巨资10亿美元来扩充软件部门,包括调整其商业伙伴方案,将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发伙伴吸引到IBM的阵营中来,以提高IBM的产品销售量,并从其竞争者微软那里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有分析人士认为,IBM此举是为了迎合日渐成熟的软件市场,并为预料中的企业技术市场复苏做好准备。正如帕米萨诺所说,IBM对今年的市场更有信心,因为其客户的投入正在增加。事实上,IBM有理由这么做。据IBM透露,在全球软件业都感到有些沮丧的2003年,IBM的软件销售额却增长了9%,成为了其最赚钱的部门之一。

  IBM认为,顾客想要购买软件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企业并不想购买技术,而是想购买针对其行业的具体的商务解决方案,因此垂直产业市场的商机雄厚。而目前很多专门向垂直行业提供服务的软件公司都是微软技术的忠实拥护者,IBM希望能成功说服这些应用软件开发商支持自己的软件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商很了解他们的客户和行业,如果他们同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将在营销费用上给予协助,并提供销售和其它方面的支持,”IBM软件团队副主管Mills说。

  重组之后,IBM的软件部门将按照12大垂直领域进行划分,例如生命科学、金融业等等,而原来按照WebSphere、DB2、Lotus、Tivoli和Rational五大软件品牌来分配的资源也将进行相应的重整。“比起传统的信息技术公司,如微软、惠普、Sun等,我们比他们中的任何一家更重视垂直产业的专业技术。而我们也比其它的服务公司,如Accenture和EDS投入了更多的研发心血”,IBM技术策略副总裁Wladawsky Berger说。随即,IBM推出了称为“WebSphere商业整合软件”的Java版整合软件,其中就包含了专为垂直产业商业流程设计的组件。

  下一个战场

  这两家巨头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因为争夺中小型企业市场而正面交锋,尽管它们对中小型企业的定义有所区别。三年多以前,当鲍尔默开始为微软公司寻找一个新的增长型大市场时,就把目光锁定在数量巨大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上。微软认为,到2010年底,这些中小型公司每年将给微软带来100亿美元的收入。微软表示,小公司没有理由不能像跨国公司那样参与竞争。

  微软公司打动中小企业的武器是“保证能带给它们强大的生产力和效率”。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微软公司不仅组合了整套的软件,还开发了一个称之为“微软企业架构”的基础层面技术,可供中小企业以此为基础来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而企业不必再把精力花费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上。在WSS中就包含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一套软件组合—Windows Small Business Server,在其最新的2003版本中,包括了从服务器操作系统、邮件服务器软件、数据库软件到传真服务软件在内的一系列基础组件。而在进行完丰田等四个跨国公司的一系列广告攻势之后,WSS第二波广告的主角将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企业客户。

  而IBM也表示,中小企业市场有50多万客户,每年的IT解决方案开支达3000亿美元,尽管一直以来,IBM的战略重心都是放在大型公司,但IBM认为,2004年增长最快的不是大企业市场而是中小企业市场。Mills表示,IBM在几年前已经意识到了中型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也开始进军中小企业市场,即使是微软也不能阻挡其步伐。而此次“广结盟友”式的合作伙伴计划就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应用软件开发商支持自己的技术,IBM相信,这样做能大大提升其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业务的软件、硬件及服务的销售。

  帕米萨诺表示,目前的市场形势正发生15年以来的一次最大转变,市场是由客户拉动而不是厂商,是企业客户在推动这次经济复兴。IBM聚焦于垂直产业和中小企业市场的软件战略调整就是对这个形势最直接的反映,而IBM的此番举动则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迫使诸如微软、惠普、甲骨文、SAP等竞争对手也采取类似的行动来进行回应。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