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评SCO攻击开源阻碍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 08:23 eNet硅谷动力 | |
【eNews专稿】近日,SCO公司给美国国会的535名议员写了“控诉信”,声称“开放源代码”阻碍了技术创新,正在威胁美国经济的基本秩序。我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SCO公司CEO达尔·麦克布莱德在信中说:“我强烈要求立法委员们考虑该问题,我认为‘开放源代码’将把美国IT业的引向下坡路。”并说,“我们的知识产权正遭到破坏,它扼杀了基于经济原因的技术创新的动机。” SCO公司在给人们留下的各种印象中,恰恰没有“创新”这一点。相反,它倒是曾被人称为“一家没有创意的公司”。一家“没有创意的公司”,自己的技术创新还没搞好,却去担心整个美国的技术创新,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异常。 从SCO担心的理由中,我没看出美国的技术创新会受什么威胁,倒是顺着他的思路,反向琢磨出了一点SCO缺乏创意的原因。 看来,SCO的盲区在于没有理解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创新研究发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概念知识与个人知识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管创意、创造性的部分,主要来自于隐性知识和个人知识。人们会有这种经验上的感觉:灵感和创意,往往是从潜意识向意识生成的过程中浮现的,而不是意识本身的推理产生的。SCO希望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若以为这就能解决技术创新问题,那就想简单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只能是显性知识和概念知识,而无法保护真正管创意的部分。 硅谷研究中,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事实是,硅谷人对知识产权并不特别叫真,相互竞争的公司,其员工喝茶串门切磋技艺是家常便饭。如果有员工带着“知识产权”跳槽,公司的反应通常也不会象我们这样激烈。作为创新者,他们更加关注的是非正式的交流——也就是隐性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相互激发。为此,移走知识产权对知识交流的阻隔,成为硅谷人心照不宣的一种游戏规则。这种风气已成为硅谷的一种“潜规则”。 所以我猜想,SCO这家公司之所以总是缺乏创新,原因很可能在于,它片面强调以显性知识分割为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忽略了真正管创新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显然,开放源代码在创新上的最主要意义,就是它通过显性知识成果的开放,促进了个人知识(又叫默会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融和创生。当然,商业软件开发也会带来创新,但它是另一种类型。不能拿一个局部的道理反对另一个局部的道理。 至于将创新问题放大到整个美国经济算总帐,我认为达尔·麦克布莱德没有这样的能力。倒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作者波特比他更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但波特的看法正好相反。 波特指出:“尽管研发活动那么重要,不幸的是,今天美国从政府到企业的兴趣是保护‘昨天’,而不是创造明天的研发成果。美国近年来一连串动作,从努力延长专利权年限,推动严格限制模仿产品设计和造型的法案,坚持以输出技术来收取专利费等,在显示美国缺乏创新的信心,还无形中降低了竞争的力量。历史经验指出,前述的做法没有一项能达到持续竞争优势的效果。创新需要强大的诱因配合,而各国历史与美国产业发展经验证明,一味防止创新成果的扩散,正是创新诱因的致命伤。” 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过度,与“一味防止创新成果的扩散”,结果是一样的,同样会造成“创新诱因的致命伤”。 需要附带指出,SCO在这个问题上的私利尽人皆知,SCO公司正在对美国国会的535名议员进行误导。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以美国整体利益为质押,实现一种并不明说的个体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SCO异乎寻常的举动,不象个本质单纯的商家所为,不客气地说,我认为这种行为迹近政治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