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尚进专栏专题 > 正文

综述:二代身份证的换装起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 10:14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尚进

  当张秀芬来到深圳盐田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准备为自己临近10年有效期的身份证更新时,被告知3月份再来办理更新手续,因为从3月开始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盐田等六个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将第一批,成为第二代身份证申领的试点。像张秀芬一样,如果不是户籍警员的提醒,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第二代身份证的出现。

  20年后的二代证

  早在2003年6月28日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通过,实际上已经为第二代身份证的换发铺平了道路。曾经参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工作的胡民庆评价说道:“如果说第一代身份证是户口本的个人延伸,将每个人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拉向以独立个人为单位的身份管理的话,第二代身份证则是将个人身份信息数据库化管理的开始”。第二代身份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卡内夹层嵌入芯片,这也是写入《居民身份证法》中的视读和机读功能兼具的要求。

  第二代身份证在外形尺寸上比现用身份证小了一圈,由于改善了塑封工艺,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身份证整体尺寸从原来的96*66毫米,缩小到85.6*54毫米的国际标准尺寸。身份证上的登记项目也进行了调整,签发机关和证件有效期限被单独设计在正面,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和相片这些具体信息则集中在背面,而这些卡面信息同时也会被写入身份证内藏的芯片之中。“第二代身份证绝不仅仅是防伪升级版的老身份证”,胡民庆说道:“嵌入身份证内的芯片将为电子化数据识别,以及未来的公安部数据库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公安部居民身份证管理处郭星处长也在采访中认为:“新的身份证从技术上提高了政府管理人口变动和迁移的能力,也为人口更自由的流动提供了保障。”

  除了深圳以外,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浙江湖州市也被公安部选定为试点城市,在这些城市的一些街道地区发放总量超过10万张的试点身份证。在公安部新闻中心的帮助下记者了解到,第二代身份证在第一批试点之后,将在2004年底向全国范围推广,期望与2008年底基本实现全国性的换发,也就是说要在4年多的时间内实现超过10亿张第二代身份证的发放,这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身份证项目。

  公安人口管理部门不仅将承担发卡的任务,还需要在发卡过程中进行一次原身份证信息校对的工作。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至今已经有20年时间,聚酯薄膜密封的单页卡式15位编码身份证仍然在大量使用中,其中甚至一大批身份证的卡面信息是用手工填写上去的,而1995年为提高防伪性能而采用的了全息透视塑封套,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假冒身份证的仿制难度,但是第一代身份证仍然存在很多技术缺陷。譬如身份证号码偶然性重号问题就一直困扰户籍部门多时,此外姓名中的生僻字也令发证机关挠头不以。这些问题都将随着第二代身份证发放系统的数字化而解决。公安部居民身份证管理处郭星处长在接受采访中介绍道:“身份证照片的彩色化和将个人图像和资料进行编码数字防伪措施,将是第二代身份证防范伪造最大的技术保障。”

  第二代身份证除了带来技术上的变化外,16周岁以下公民也因为第二代身份证的出现,而将提早拥有自己的身份证,这无疑改变了以往视16岁发放身份证为公民成年的标志作用。早在2001年人大代表黄德明就提交过16周岁以下公民的身份证议案,胡民庆分析说:“16周岁以下公民拥有身份证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这些未成年人乘坐飞机和银行存款时减少了很多麻烦”,尽管深圳第一批发放第二代身份证暂时不考虑16周岁以下发证问题,但是仍然为16周岁以下居民做出了特殊政策,经核准特殊需要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以领到有效期5年的第二代身份证。

  在TYPE A和TYPE B之外

  “智能身份证已经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技术,包括马来西亚、芬兰、比利时等众多亚欧国家都已经开始应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东平说道。从1999年芬兰第一个尝试将身份证信息芯片化开始,此后智能身份证概念在全球迅速普及,亚洲和欧洲国际对于智能身份证的认可度颇高,国内方正科技早在1999年就曾经竞标过泰国的智能身份证项目。清华同方微电子公司在第二代身份证背后承担了技术保障的角色,清华同方微电子公司发言人董周告诉记者:“为了保障第二代身份证核心技术的保密性,清华同方内部管理上也设立了保密实验室。”而第二代身份证所使用的非接触技术,从技术类型上与公交卡或者保安门禁卡等非常类似,读取卡上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将卡插入读卡器,只要在读卡器前近距离滑过即可。周东平透露说:“今后第二代身份证上面居住地址的变更,只需要在芯片上补充新地址就可以了,芯片上预留了充足的扩展空间。”

  同方微电子的董周告诉记者:“目前非接触IC卡国际上有TYPE A和TYPE B两种类型,TYPE A基本上被飞利浦公司所垄断,而TYPE B使用并不广泛,为了保障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第二代身份证并没有使用这两种国际标准规格,我们的智能身份证游离在在TYPE A和TYPE B之外,而是重新编写了一套接近TYPE B的IC卡规格”。据了解为了保障身份证芯片的安全,今后损毁的第二代身份证还要有专门的回收管理规范,甚至身份证读卡器也会因为宾馆、机场等使用级别的不同,而规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为什么东亚欢迎智能身份证

  家住香港英皇大道的李先生企图用电话从附近的快餐店定购外卖比萨,不料被告之必须提供智能身份证号,然后此公就落入窘境,先是服务生根据卡片提供的健康状况劝告诫他远离荤食,而后根据他的图书借还纪录推断他喜好福建口味,最后更以信用卡即将透支为由,通知他必须现金结帐。实际上香港在2003年5月就已经开始签发智能身份证,与内地的第二代身份证不同的是,香港的智能身份证使用的是接触性IC技术。

  “新的身份识别系统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方便了对于香港以及大陆之间人员来往的管理”,香港入境事务局周国泉副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每天由大陆口岸进入香港特区之旅客与车辆已经分别突破30万与3万大关,如何有效打击偷渡犯罪活动,对过境人员进行检查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个人隐私保护上的怀疑,始终是美国、英国没有广泛推广智能身份证的原因,尽管在资料保密性方面,设计者往往可谓煞费苦心,却仍然不能平息隐私保护者们的疑虑。“亚洲和欧洲国家在隐私问题上似乎更加开明”,为澳门提供智能身份证技术的捷德公司解决方案部马提亚·莫斯说道:“香港的智能身份证上肖像等信息就是由激光束在聚碳酸酯材料卡片的不同层面上烧刻而成,而可擦写式存储芯片则可以在非法入侵开始的时候自动抹去全部内存。如果未经市民明确表示同意。而特区政府也保证各政府部门之间不会共用公民的个人资料,任何在卡片中增添内容的动议,都必须通过特区政府与立法会同意。所以不必要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

  而在公共事务管理智能化上,亚洲似乎非常积极,根据世界智能卡产业协会的2003年度白皮书统计,在911事件发生后,协会下属的各跨国企业已经累计销售了280万张智能识别卡片与响应的读取设备,其中亚洲国家是继美国后的第2大消费市场,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12000张数字递增。香港特区入境处副处长周国泉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香港的智能身份证预留了生物特征识别接口,包括指模、瞳孔、面型和声音等生物特征识别都可以作为智能身份证再次升级的备选方案”。马提亚·莫斯补充说明道:“我们将为澳门的智能身份证提供多种功能,未来驾驶执照、学生卡、医疗卡、社会保障卡,甚至电子钱包都会被融到智能身份证中来”。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局近日公布的信息,特区政府确实有将去年7月起颁发的智能身份证“升级扩充”的打算,届时持卡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在卡片中录入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价照号码,家庭地址以及银行帐号,直至2006年政府将驾照,图书馆卡两项功能合并至身份证中去。这项耗资31亿港币,共牵涉特区政府14个部门进行合作的庞大行动,不过是香港特区“政府电子化”(E-Government)的一个组成部分。

表:

国家 有无传统身份证   建立时间   有无智能身份证   建立时间
马来西亚   Mykad 含有驾照与护照两大功能 2001年9月
泰国   国家强制   -  内阁已批准 技术测试中   2002年9月
日本   国家强制   -  国家电脑ID系统   2003年8月25日
芬兰   -  拥有护照和福利证功能、试点签发了1万份   1999年12月
奥地利   自愿登记制度   -  测试研究中   2005年试点
比利时   国家强制 1919年   小规模试点投放  2003年12月
丹麦  国家强制   -  议会争论中   -
法国 自愿登记、只有51%的公民持有   19世纪   智能化社会福利卡   2001年 
德国   无   -  无任何计划 
希腊   国家强制   1940年   无任何计划   -
意大利 国家强制   -  2004年5月正式颁布   2001年试验
卢森堡   自愿登记   -  正在研究   - 
荷兰   自愿登记   -  研究方案争论中   -
葡萄牙   自愿登记   -  无任何计划   -
西班牙   国家强制   -  智能化社会福利卡   2001年
美国 国家强制 仅驾照智能卡化、身份证无限期延迟  1999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