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数字电视进行时专题 > 正文

新闻调查:数字电视面临一场大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 13:57 计算机世界网

  这是一场触及3C产业本质的大革命,时代的大洪流中,你何去何从?

  《计算机世界》记者汪云包冉

  数字电视是一场大革命。

  这是一场关系到每一个现代家庭客厅争夺权的斗争,这是一场触及3C产业灵魂深处的革命;它掀起的洪流注定要席卷国内3.3亿电视用户,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它也会在未来12年内创造出1亿台的需求规模,为上下游产业带来超过万亿元的巨大商机。可以用一串生动的数字来勾勒这场革命:

  ——从2003年1月1日到11月19日,在国内A股上市的企业中有72家公司把“数字电视”写进了公报、说明或者记者发布会的信息披露材料中,占到国内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左右(部分上市公司名单见配文背景资料)。

  ——在11月19日下午13∶17分,Google用0.07秒的时间告诉记者,共有86万多幅中文网页刊登有“数字电视”的信息;共有将近50万幅页面刊登有“液晶电视”和“高端电视”的信息。

  ——在国内市场中,自2003年“国庆黄金周”以来,两个月的时间,高端彩电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0%,数字高清主打火爆,15英寸、17英寸甚至30英寸的液晶电视开始旺销。国际市场上,除了早先进入的Gateway、苹果,戴尔、惠普、摩托罗拉三大巨头也纷纷杀入。10月份深圳高交会,联手EMC成立摩希尔科技的摩托罗拉,没有展出一款手机,相反全都是以液晶电视领衔的“资讯家电”。

  一条直指2015年的坐标轴是这些数字的主心骨,那就是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制定出台的数字电视推进时间表(见图1)。所以,如果我们在2002年谈论的是什么力量才能《推倒数字电视的多米诺骨牌》(见《计算机世界》2002年37期封面报道),那么在2003年的初冬,我们则真真切切地看到,这场数字电视的大革命正在拉开帷幕。

  说其“正在”,是因为各方短兵相接的力量角逐刚刚开始。用海信电器副总经理王俊昌先生的话说,“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导引期,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AOC的邓繁钧先生表示,“在这个领域,我们不能缺席”;联想的李方先生说,“联想很可能切入数字电视领域,因为联想要做大,肯定不会限于计算机。”

  说其“正在”,还因为标准的制定尚处于从混沌到清晰的推进进程中。用广电总局郭炎生先生的话说就是,“关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争论了两年,大家刚刚统一了思想。”郭炎生曾经长期担任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他对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过去三年中迅速推进三网合一的成绩欣赏不已,“一根线进家庭能够上网、打电话、看电视。”

  说其“正在”,还因为更多的厂商对能分到哪一块大饼踌躇未决。尤其是来自非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们,对数字电视的切入点表现得非常审慎。明确表态者如长城,也非常具有IT特色:“我们具有深厚的核心研发和制造能力,所以我们切入数字电视的角度是核心技术和底层设计,由此带动接收显示终端和机顶盒的市场”……

  这些睿智的思维,在11月6日由《计算机世界》报市场与渠道版、新浪网科技频道和家电大视野杂志联合主办的“数字电视市场机遇”论坛上自由碰撞。我们认为,在“数字电视”这样一个内涵过于庞杂的概念集合中,标准制定、内容制作、系统监管、接收终端还有过渡期特有的机顶盒产品,构成了最主要的几个子集(见图2),其中,标准和监管是国家和专家主导的事情,市场暂时无能为力;而内容制作与3C领域的距离还太远,接收终端及机顶盒,则成为所有3C厂商都看得见、够得着的市场大饼,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抢夺数字电视的市场大饼,这一次IT及通信厂商能否如愿以偿,不再重蹈“维纳斯”的覆辙?液晶电视真的能成为IT厂商的杀手锏吗?IT厂商的强力介入,会不会迅速冲垮家电市场的高端价格体系?未来3C融合是产品走向融合还是厂商走向融合?这些都是大革命时代的战略问题,必须努力搞清楚——

  家电Vs. IT:竞争焦点在液晶

  数字高清是消费电子厂商胯下的市场黑马,液晶电视则是IT厂商(包括整机、显示器、上游面板厂商)和通信厂商的现实机会,等离子大家都比较看好,背投则因为市场容量的原因渐行渐远。细分出的四大阵营,互相谁也别眼红谁,因为目前的市场交集还很小。而在未来的市场中,液晶显然是竞争焦点。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国内两大彩电巨头长虹、康佳的代表在研讨会上的谨慎态度和他们所代表的企业在市场中的高歌猛进。今年5月以来的轮番降价,已经使29英寸高清彩电普遍降到3000元以下,长虹、康佳于10月底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86.49%、84.4%。公告称,“由于产品结构的改善,数字高清全系列产品的推出,提高了公司总体盈利能力。”

  显然,在高清、背投、等离子、液晶这四大高端数字电视的代表性产品中,能立即支撑起消费电子厂商主要销售规模和利润来源的,还是数字高清。2002年,国内电视总销量为3000万台,其中背投60万台,等离子3万台;2003年等离子销售预计可达到10万台,占的份额依然太小。而以3000元左右价格拼市场的数字高清电视,在一项市场调查中成为76.6%的消费者选择数字电视终端时的首选。

  根据业内专家的乐观预测,未来12年内,每年平均将产生数字电视用户1500万户。根据上面的比例推算,在数字电视市场启动初期,数字高清电视的比例将近1200万户——显然,在未来的几年内,利润率依然可观的数字高清电视仍然会是家电厂商的“老本”,要想革命成功,就首先得保住这条老命才行。

  再者,将来无论是发展等离子、背投还是液晶电视,全部是资金密集型的“钱老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老牌家电企业无一例外地优先照顾数字高清,毕竟还得用高清赚的钱养活研发队伍呢。

  显然,数字高清市场IT厂商丝毫不会碰,这里没有任何竞争的交集。但如果我们把目光上移到液晶、等离子电视领域,竞争的烽火已然悄悄燃起。越来越多的IT厂商做出这样的选择:直接切入液晶市场,迅速拉动液晶电视成为主流产品。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来自于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显示器厂商在液晶电视领域的全面出击。

  据“日经市场调查”统计,2002年全球液晶电视产量为163万台,美国研究机构预测,2003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将达到363万台,在液晶电视消费大国日本,预计在2003年年底,20英寸市场中将有50%的产品液晶彩电所取代。

  与相对可怜的液晶电视的销量相比,液晶显示器市场一直在急剧增长,以国内市场为例,2003年液晶显示器的比例约为25%~30%,总销量将超过200万台,这也大大刺激了IT厂商从显示器切入电视领域的欲望。

  液晶电视与等离子产品相比有诸多优点,在色彩、功耗、寿命等方面液晶要超过等离子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等离子产品的核心科技和生产能力主要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而在液晶领域,国内外厂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液晶电视将取代技术尚不成熟的等离子产品成为高端市场中的主流。明基黄先生介绍,目前,明基虽然也在销售46英寸的等离子产品,但是明基认为在数字电视发展进程中,等离子技术主要掌握在日系厂商手中,而且从技术角度其只是过渡性产品,将在2006年左右被液晶产品所取代,因此明基将直接切入LCD TV市场。

  联想IT消费群组的业务拓展总监李方先生则表示,“我们在高端电视领域已经跟踪了好几年,各种技术都有仔细的研究,相比之下,联想更看好液晶和等离子电视,这一块能利用既有的IT技术积累,上游的资源也更多一些。”

  的确,目前液晶显示器的面板资源主要掌握在几大显示器厂商手中,这些根红苗正的IT出身,对家电厂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为以前家电厂商完全可以按照家电市场的发展规律及节奏安排进行投资及产品研发,但IT厂商强力介入后,无疑将打破家电市场的原有平衡,带动数字电视的主流市场迅速向液晶市场迁移。

  面对IT企业在液晶电视领域咄咄逼人的攻势,家电厂商在技术储备、市场预期方面一点儿也不示弱。

  “做LCD显示器和做LCD TV是两回事,所用的面板质量大有不同,”海信电器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王俊昌强调说,“在很多技术指标上都有差异,不是直接拿来替换就可以了,中间有不小的技术含量门槛。”

  王的这番话是用来说明他对“掌握了上游面板资源的IT企业杀入液晶电视领域,会不会引发价格地震”的态度,也获得了长虹、康佳等厂商代表的认同。

  实际上,在液晶、等离子这两大领域内,很多家电巨头一样积极地在向IT领域扩张——

  目前主攻液晶电视的厂商包括夏普、康佳及厦华。

  2003年,康佳一方面提出“以快制胜的高清战略,另一方面积极扩张液晶电视业务。4月份以来,康佳以40%以上的市场份额获得液晶电视市场第一。2003年10月,康佳液晶显示器在高交会上正式亮相,成为从液晶电视向IT液晶显示器拓张的典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的电子卖场中,康佳显示器的月销量突破了1万台。康佳表示,2003年年底,康佳还将有4~5款液晶显示器新品投放市场,康佳的目标使2004年在市场的月销量突破2万台,进入市场前5名。

  与康佳类似,厦华也是一手抓数字高清,一手抓液晶电视。但与康佳相反,2002年,厦华关闭了自己的显示器工厂,全力拓展液晶电视市场。

  2003年11月,全球液晶电视老大夏普将37英寸产品价格由5万元下调至3.5万元,以期在国内市场先发制人抢占市场先机。

  主攻等离子市场的厂商主要包括:创维、海信及TCL。

  TCL:目前TCL公司的主攻方向为等离子及背投。根据该公司数字产业规划,未来5年内,TCL将投入10亿元,用于数字电视的开发和市场,力争到2005年数字电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25%,海外市场销量达到400万台。

  海信:早在1998年,海信就开始高度关注等离子及液晶电视等市场的发展,组建了以归国博士为团队的数字研究所,同时将收入的5%用于研发。2002年海信开始切入数字电视市场,形成了等离子及液晶电视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海信2003年3月,打响了等离子产品普及战,在上半年确定了国内等离子市场榜首地位。目前已有液晶、背投、等离子、数字高清电视等5大系列20多款产品。2004年将向市场投放5款等离子及10款液晶新品。2003年9月,海信将一款4211等离子电视下调至29999元,希望借此将3万元以下中低档产品全部挤出市场。

  创维:2003年11月,创维投资300万元依靠自己力量建造的第一条等离子彩电生产线在深圳落成。月产量可达万台。创维目标在2~3年内成为国内最大的等离子产品制造商。同时为了保证企业技术的持续领先,创维斥资3亿元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创维平面显示科技公司,致力于等离子液晶电视、机顶盒、背投电视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研发,未来该投资将追加到9亿元。

  松下:松下公司于2001年1月20日注册成立了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公司初期投资总额为9877万美元,注册资本为7000万美元。2003年计划增资扩产建设二期工程,扩产后,该公司将达到年生产能力24万台。

  投身数字电视革命:IT人的三大理由

  积极投身于数字电视革命的IT企业,可以大致分为传统IT厂商、显示器及上游面板厂商和通信电子类企业,虽然细分领域各不相同,但是进入市场的三大理由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首先,提升利润率。拓展利润率的需求,不仅仅成为品牌厂商走出微利时代的寄托,更成为IT代工商为寻找新的生存领域的积极扩张。“所谓IT,即一群聪明人将高技术的产品用最低的利润销售出去。”这是一家IT分销企业老总进入消费市场时的公开调侃,但也确实反映出IT的尴尬。对于很多IT企业来说,在进入平稳增长期的市场获得销售增长已属万分不易,而要在利润不断下滑的市场中给股市带来一份好利润的答卷,则更像天方夜潭。在IT产品整体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的利润最为丰厚,整机厂商次之,销售渠道及代工企业再次之。近年来,随着IT市场的不断成熟,PC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利润不断下滑,整机厂商只能向销售渠道及上游代工企业施加压力。

  以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我国台湾省的广达电子为例,在2003年第二季度营收增长了一倍,但毛利率却从两年前的15%降低到5%,积极寻找新的代工领域成为不得已的出路。由于显示器产品与电视产品有很大的类同性,且液晶电视很多零组件也与液晶显示器互通,因此进入数字电视市场成为很多台湾省代工企业的新潮选择。其发展思路是要么给HP、Dell等电视新贵做代工,要么打出自己的品牌。

  其次,开拓企业新的发展空间。市场进入平稳期,很多企业也遭遇规模上的“撞墙困境”,比如联想,虽然多年来稳居国内PC霸主之位,但连续3年,营业额却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必须找到新的路子。

  记者在联想最新推出的天骄2代家用电脑中,见到一个看起来很像机顶盒的Media Link,“这个盒子的作用,就是在电脑和电视之间实现无线的无缝连接,”联想的李方对记者说,他认为未来数字客厅中产品终端最终不会彻底融合,因为“毕竟电视和电脑的功用、特性都不一样,但它们之间的互联互通则是必然的趋势。”今年年初,联想与多家主流家电厂商联合成立了“闪联”,共同研制数字家电互通互联的标准,天骄2代可以视为成果之一,不过记者更感兴趣的是:对于联想来说,从数字客厅控制终端拓展到联想自己的数字电视显示终端,其进程不过是一步之遥。

  长城公司总裁助理王卓先生则强调,长城从“维纳斯计划”时代就开始关注机顶盒市场的发展,并投入巨资进行基于IP技术的机顶盒产品开发研究。因此对于数字电视,长城并不是新进入者,而是有准备而来。“前一阶段我们一直进行相关政策及产业的研究,评估市场环境并寻找市场切入点。长城的思路是首先从过渡性的机顶盒入手,最终切入终端接收产品市场。”

  “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在大众面前代表长城形象的产品,不要总是将长城PC的不成功等同于长城集团的不成功,所以我们一定会推出自有品牌的数字电视。”在王卓看来,作为全球第二大硬盘供应商,第一大磁基片供应商,长城的技术和制造实力不容忽视,所以在数字电视领域,长城更多的时候要承担起核心技术和底层产品的开发工作,而不是在价格上与其他品牌刺刀见红。”

  第三,最大限度整合企业上下游资源,发挥品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近年来,三星、Philips等横跨IT及家电两大市场的厂商纷纷调整自己的架构,在公司内部将显示器及彩电整合成一个事业部或子公司,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飞利浦多媒体显示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黄夏对记者介绍,以前Philips的显示器及彩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来运作。近年来,两边的产品在设计上都在不断引入对方的设计理念,因此虽然在亮度、对比度、反应速度等性能方面显示器及彩电对面板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公司还是将两个部门的技术研发端整合在了一起,并统一物流及财务,而销售还由两个事业部单独运作。

  优派公司产品经理郑智勇先生介绍,与其他IT厂商相比,优派的工作模式比较特殊,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相应产品后,通过代工企业生产,由于没有制造的包袱,优派可以迅速根据市场的需求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优派感触最深的,是品牌知名度的跨领域塑造。比如,优派在美国是参与数字电视标准制订的厂商之一,但在国内却远远不如长虹有名。“目前在国内可能有几亿人都知道长虹,但只有几万人知道优派,因此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专业团队,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优派的何俊玲女士对记者说。目前优派的小尺寸液晶电视、等离子及投影机等产品已经在上海的华联等商场中开始销售。

  明基液晶电视产品经理黄振宇谈到明基进入该市场时,除了对未来3~5年中LCD TV在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中的美好前景大作展望,更是反复提到:“LCD TV中最关键的零组件为液晶面板第6代市场线,目前我们的兄弟公司友达已在我国台湾省投资1000亿台币建厂,主要切割电视用面板。所以明基能够不断扩大液晶电视的投资力度,为未来决战LCD TV市场作好准备。”

  如果说还有第四个理由,那就是通过液晶电视进入数字电视市场的门槛较低。一位IT老总曾感慨,你只要有一间办公室,就可以开一家简单的液晶显示器组装厂。目前,液晶面板的价格占总成本的80%左右,未来随着面板集成电路程度的不断提升,面板的价格将占到总成本的90%左右,所以哪家企业要推出一个新LCD品牌,只要搞定了面板,就非常之容易。因此2001年,几乎各种各样的IT企业都开始进入液晶显示器市场,一时之间,市场上液晶显示器的品牌高达数百种。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除飞利浦、三星、LG、明基、优派、AOC等拥有规模、上游资源及品牌知名度的寥寥几个品牌外,目前市场上不但众多小品牌已经销声匿迹,而且很多国内较大的品牌也退出了市场。

  做大革命的投机分子?

  一位IT老总曾经感叹:做了这么多年IT,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进入时机最重要,进早了容易成了“先烈”,进晚了又难以获得份额。数字电视市场也是如此。

  未来数字电视的传播方式将主要包括卫星、有线、IP、以太网、ADSL宽带等多种模式,因此数字电视的商机也相应涉及到以下价格环节: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传输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硬件接受设备提供商(其中又包括机顶盒产品及数字接受终端提供商)。在进入该市场时,各厂商根据自己的不同优势又有不同的思路。

  海信电器的王俊昌副总经理认为,介入IT市场虽然没有为海信带来巨大的利润,却使其积累了IT市场经验并熟悉了相关技术,因此海信的互动电视具备一些电脑功能,可以在不影响看电视的情况下,实现在线浏览、收发邮件、下载网络内容等。在数字电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四方合作:有线电视台、有线运营商、传输解决方案提供商及接收终端提供商。鉴于在IT市场的开拓经验,海信对高端电视市场的拓展也采取了与其他市场不同的模式:投资3000万元与山东省网共同开发山东省数字电视市场,解决数字电视入户之前的设备铺设及技术难题,为以后进军数字终端市场打下基础。长城认为未来多种传输模式将竞争发展,很难说一种模式会取代另一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各种传输方式可能会相互补充,竞合发展,长城不会排斥任何一种传输方式,将积极寻求上游增值高的环节切入,通过提供核心部件、开发低层软件及嵌入式的模式介入相关技术、产品服务市场。谈到长城的未来优势,王卓认为,纯电视厂商进入新市场比我们包袱重,目前的液晶电视市场炒作的成分多,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如果过多热炒这一市场,势必会影响到其传统业务的开展,而长城不存在这些顾虑,可以利用资本优势,采用收购的模式迅速切入这一市场。

  在国内用户的心目中,台湾省品牌几乎是价格战的代名词,哪个市场中只要有台湾省厂商介入,就会在市场容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将产品的利润空间打压到最低。但是明基在进入液晶电视市场等领域时却出人意料地将自己定位在高端市场。

  明基产品经理黄振宇先生介绍,虽然液晶彩电市场刚刚启动,但该市场确实已经开始分出明显的高中低三个层次,以15英寸产品为例,一个是以夏普为代表的高端阵营,价位一般在5000元左右;一个是以三星、LG、飞利浦为代表的中端产品阵营,价位一般在3999元左右;一个是以康佳等品牌为代表的低端阵营,价位只有2800元左右。目前明基产品售价为5000元左右。从目前的销售状况看,不同产品均有自己的用户群,如在广州市场中,LG卖得较好,深圳康佳卖得较好,而上海则是夏普销售情况不错。由于目前低端市场的销售策略主要是打价格战,因此明基决定从高端市场切入,同时奠定在新市场中高端品牌的地位。

  为了让用户接受自己的这一品牌定位,明基的思路是在提供高性能产品的同时,突出自己作为一家IT厂商的技术特色。“由于性能不同,因此一般来说,1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要比液晶显示器面板贵几十美元,但目前很多液晶电视的价格却卖到了液晶显示器的价格。要降低价格,只能以牺牲性能指标为前提。高亮度、高对比度及反应时间是决定画质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很多中低端产品的亮度及对比度均在300左右,而明基产品不但这两项指标均达到500,而且使用的是目前反应速度最快的16ms面板。由于价格原因,目前市场中销量最大的产品为15英寸产品,占市场总量的70%左右,同时这些产品主要放置在餐厅中。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利用液晶产品的便携性,明基在产品及有线电视的输入端口中内置了无线接收器及电池,打破了有线电视的局限性,使用户可以将液晶电视线悬挂在任何一个自己需要的地点收看。同时其还可以提供画面静止功能,使用户能够方便记录电话及地址等重要信息。”

  在国内股市屡屡炒作数字电视概念的清华同方,目前正在围绕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进行大规模布局。与其他厂商不同,清华同方将从内容、发射、接收、显示终端多方面切入数字电视市场。

  革命者的必备素质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数字电视市场中能够成功的企业将包括以下三类,一类为市场运作能力非常强的公司,典型例子为显示器市场中的优派及PC市场中的联想;一类为拥有上下游资源及技术的公司;第三类为专注于某个特定市场,可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公司。

  笔者认为,成功者的素质之一是对这个市场的推进决心。如黄夏先生所言,飞利浦、LG、三星等品牌与其他厂商进入液晶电视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其是尝试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开拓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拥有上游及整机制造企业的飞利浦、LG、三星等企业来说,我们是必须做,而且也只有做好一条出路。

  第二,要拥有上游资源或拥有规模优势。

  规模可以保证你成为上游厂商的上帝,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价格,而且在面板缺货时获得更高的优先权。

  拥有上游资源则是进军液晶电视市场最重要的优势,但其有两面性,黄夏认为,目前显示器市场中三星、Sony是上下游资源垂直整合最好的企业,但垂直整合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供不应求时,你可以获得充足货源的保障,但市场供大于求时,你却没有机会去选择更适合你的上游产品。从飞利浦来说,我们更崇尚各企业在市场中的自然竞争,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当然,同门三分亲,目前在LG-Philips公司中的CEO及CFO分别由两家公司高层担任,在市场出现面板短缺现象时,我们自然会动用高层的影响力,让上游面板企业给予我们一定的倾斜支持。“如果你的上游资源完全依靠自己的兄弟企业,一方面你容易获得价格优势,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比如,以前我们20英寸产品用的是一家日本品牌面板,但在采购时我们发现该品牌面板会产生透光现象,因此就选择了另一家对比度、亮度稍逊的产品。”另一家显示器企业也对“惟面板制胜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第三,价格的预测及把握能力。调查显示,由于价格影响,个人用户70%购买的为15英寸的产品,目前用户购买这种小尺寸产品主要是将其挂在餐厅中观看,同样由于性价比低,在需要大尺寸产品的客厅中,用户首选产品为背投,其次是4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最后才是30英寸以上的LCD TV。“未来LCD TV将决战于30英寸~40英寸的市场。”这是液晶电视厂商的共识,而价格显然是决定液晶电视能否在数字显示终端阵营中胜出的最关键因素。

  在面板方面有独特优势的明基认为,LCD TV未来的价格及普及速度决定于6代液晶面板线量产的速度。“以显示器市场为例,3代线产品主要用来切割15英寸产品,2001年三代线开始量产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15英寸的价格就从万元左右下滑到2000多元,根据6代线投产的状况,预计到2005年~2006年,液晶电视价格将开始大规模下降,如果液晶电视的价格能够降到同尺寸普通电视价格的2~3倍左右,市场就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成长期。”

  飞利浦多媒体显示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黄夏则认为,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供求关系虽然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目前显示器市场价格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规律。两年前,很多人预测,随着5代线的量产,2003年~2004年CRT显示器将会逐渐退出市场,但目前的情况却是,由于15英寸面板缺货,导致其价格一直持续不下,而17英寸3000元以上的价格又难以对CRT显示器市场构成威胁,因此2003年,液晶显示器不但没有全面取代CRT产品,而且增长速度也低于市场预期。这种看起来正确、实际却没有实现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个是很多企业预计5代线量产后,在3个月内就可达到70%的良品率,而实际上情况是面板企业量产半年后的良品率还没有达到50%,同时切割的尺寸越大良品率也越低,这种结果造成液晶面板量产却没有上量。第二,很多企业投资5代线时只想到了笔记本电脑对面板的需求量,却没有考虑液晶电视对面板的需求会大幅增加。4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只能由5代线供给,17英寸面板的利润率远高于15英寸产品,因此目前面板企业的5代线主要用来切割17英寸及电视面板,这种情况造成市场需求量最大的15英寸由于面板缺乏而造成价格上扬。

  另一方面,对面板厂商而言,如果你没有能力不断投资新一代的产品线,就意味着你必将会被淘汰出市场。因此面板制造企业希望在一段时间内可保证其产品能获得较好的利润,其才能生存下去并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去投资8代线、甚至9代线。鉴于这个原因,2002年,在面板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韩系厂商采用降价策略,使我国台资企业由于投资亏损无法募集到资金而不得不放缓了投产5代线的步伐。

  目前,LG-Philips已经开始投产6代线,而三星和Sony将跳过6代线直接上马8代线,这对于每一家厂方来说,却是巨大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考验,主要用于大屏幕电视市场需求。从投资状况预计,未来2~3年液晶面板的价格将有很大程度的下滑,但是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于高新技术进程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现在很难就未来液晶电视的价格走势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测。

  第四,营销通路的控制与创新。

  从纯技术开发及制造能力来说,家电及IT厂商可谓互在伯仲之间,因此除价格因素外,营销模式就成为各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并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

  以前,家电产品主要是通过卖场销售,而IT产品主要是通过代理渠道销售。由于价格因素,目前LCD TV客户群主要为行业客户及部分追求时尚、高端的个人型用户,采用LCD TV放在传统的家电卖场中销售的模式,可谓是高射炮打蚊子,难以命中目标客户。比如,虽然上海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即使是在上海市场,一家上海品牌也曾品尝过一个月没有销售出去一台的尴尬。鉴于以上原因,在LCD TV市场启动初期,厂商必须寻找新的销售模式。

  对于飞利浦来说,技术部门的整合是公司内部事务,但销售端能否整合在一起并不能由厂商来决定,因此显示器及彩电的销售仍由两个部门单独运作。但我们内部设了一个接口,使两个事业部能够方便共享对方的销售渠道。在显示器事业部中,我们有两种销售渠道,一种是直接面对行业用户的行业渠道,一种是针对消费市场的分销渠道。为了满足行业客户对40英寸大屏幕产品的需求,以前我们的行业渠道一直也在销售家电事业部的等离子产品,同时今年我们也开始尝试通过家电的零售渠道销售显示器产品。除寻找两种产品融合的销售模式外,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电子商务等全新的销售模式。

  三星的思路是将LCD TV引入原有的代理销售模式,一方面更好地满足行业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渠道的增值空间。而厦华则是在以前显示器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希望组建一个全新的LCD TV行业销售渠道。作为LCD TV市场中一个全新的品牌,明基的渠道将包括三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希望进入消费市场的IT渠道企业;一类是销售明基数码相机、MP3等数码产品的渠道,其已开始全面进军消费类产品卖场;第三类为传统的黑色家电渠道。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神行查博士------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东方庆成立十周年 新概念、口语、商务英语及各种课程大优惠!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佳能数码相机
  • A60A70新品上市
  • s45 送128兆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上网体验潮流科技
  • 全新手机百元起
  • 彩信手机百元起拍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