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动态 > 互联网周刊 > 新闻报道
 


综述:北京光盘生产厂家联合涨价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0/05/22 10:54 互联网周刊

  (eNet消息)全国现有光盘厂约80家,光盘生产复制加工线170多条,主要集中在京、沪、粤三大地区,DVD生产线30条,估计年可生产光盘7亿张以上,CD-R生产线25条(集中在浙江、广东地区)。基本上是96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浓浓的计划经济色彩

  北京现有光盘复制加工厂8家,成立于1996年的云成公司是北京最早的光盘厂,其它几家都是98年以后相继成立的。现在共有20多条复制加工线,其中有4条具有DVD生产能力(但据厂家透露各厂几乎还没有大量生产过DVD盘),母盘复制加工线3条,北京年可以生产2亿张光盘。

  “中新联”是规模最大的复制加工厂,7条生产线,年可复制加工3500万张光盘,还具有母盘和DVD的复制加工功能;规模最小的是保利星厂,只有1条生产线(具DVD功能),年生产能力1000万。但据传,新闻出版署刚刚批准他们引进1条母盘线、10条普通生产线、10条CD-R生产线。从1996年开始,所有建立光盘复制加工厂和引进光盘生产线都要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版权局的严格审批,(这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网络公司海外上市的审批)根据《电子出版物暂行规定》对其筹建者资格要求相当高,除相应的资金和场所外还要求不能有三资关系,必须有主管部门(这点还是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色彩)。所以,光盘厂不是广电总局的下属三产单位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下属厂等等都是“有娘的孩子”。大树底下好乘凉,保利星厂的主管部门就是现在亚洲鼎鼎有名的保利集团,所以上述消息应该比较可靠。这样,他们最终年产量将上亿张;96年几家国际数据集团都预测CD-R市场前途广阔,几年来台湾和东南亚许多企业纷纷建立CD-R生产线,导致97、98年CD-R从100元的市场价格降到10元左右,并且随着降价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反而更加扩大。中国许多企业也纷纷看好这块市场,99年中关村柜台上就出现了国产的CD-R,但多是浙江大自然和广东马龙的产品。保利星若真的拿下了CD-R线,至少中关村柜台上将可能得益于此。但是市场风云叵测,现在仅是有可能被批准引进生产线,等1年后真有产品上市后,能否在技术、价格上和日本、台湾、大陆南方同类产品竞争还是个问题。再过几年,DVD-RW是否会取代CD-R成为市场主流也很难预料,早先我国引进的LD生产线不都趴下了。

  未必失败的价格联盟

  再谈谈普通光盘复制加工价格问题,北京96年通常每张光盘复制加工价格在7元以上,97、98年全国复制加工厂数量增加较快,复制加工价格立刻跌入3元以内。99年北京又增加了3家光盘复制加工厂,与以往不同,他们用的不再是罚没的盗版黑线,99年新投入生产的10条生产线大都是运转性能更高、产量更大的全新设备。近2亿张的生产能力和99年的估算复制加工总量9000万之间的落差相当大,所以各厂肯定要以价格争取客户。99年,最低加工价格是每张1.6元,最高不超过2.3元。但是在今年4月,许多光盘厂客户惊奇地发现8家光盘厂统一提出2.5元的加工价格。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次所谓的“价格联盟”主要是全球石油涨价导致光盘加工专用的塑料价格上涨的结果。中国大陆才170条生产线,日本、台湾、泰国、新加坡、缅甸整个东南亚有数千条“黑、白道”生产线,据统计,仅香港、澳门地区就有300条以上。所以石油危机一来导致专用塑料来源紧张,有货也都先发到东南亚光盘大户手中。北京离主要供料基地的东南亚空间距离最远,加上北方海关打击走私力度较大,各厂没有渠道也没有必要冒大风险用走私的原料,所以北京各厂纷纷到处找原料下锅。笔者所在公司委托某厂生产的光盘就被延误了一个多星期才到货。广东地区的价格没有北京的涨幅大,所以2.5元的价格恐怕不会长久,截止发稿时,已有防线被突破的消息,价格下调到了2元。

  市场的很多价格联盟都难达到预期效果,这次北京光盘厂的联盟是否也算个失败呢?明知沪、粤地区价格没有自己预定的那么高,连就在身边的天津天宝光盘厂也没有大幅提价,他们凭什么就大胆提出2.5元的价格?北京是全国信息产业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正版音像制品和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使用多集中在北京,光盘复制加工厂除了价格牌外还有一张地理优势牌牢抓在手。不妨设想,各厂预先目的就是要摆脱2000年初时始终在1.6-1.8元间徘徊的局面,而单独一家厂难免尴尬。现在,经过几个月8家厂统一行动,他们成功地把价格稳定在了2元/张,虽然表面看来2.5元是没有挺住,但实际收益增加了。聪敏的企业总是会利用国际国内大小气候的。

  再谈远期发展。光盘厂家增多和生产线增多应是件好事。前面提到现有光盘厂从建立审批开始多少是有点计划经济的味道,但是他们至少还是公司,公司数量多了就自然迫使他们运营时肯定不能对过去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受到的特殊保护报有什么幻想,近百家企业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很难对谁有过分照顾,所以各光盘厂起跑线差距不算太大,要取得好的效益必须依靠经营。生产线多了,生产能力上去了,复制加工成本降低了,受益的是客户、是老百姓。要是将来全部走市场化,光盘厂必然有营有亏,好的收购差的是必然结果,可以利用原有生产线(一条线约400万人民币)。要知道国外光盘厂多是走大规模的发展道路,随便一家就有50条以上的生产线,国内多数厂相比就似小型乡镇企业,市场道路必然促使光盘厂早晚要走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或联合的路,只有大集团、大规模才是未来10年中国光盘厂发展之道。伍婕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有奖调查,申请十佳网站评选投票权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动态 > 互联网周刊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