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国内 > 新闻报道
 


王朔:不上网者无所谓

http://www.sina.com.cn 2000/05/27 13:18 南方周末

  我当然为能挑起这么多人在这里大发雷霆沾沾自喜了。---王朔

  □本报记者李戎《计算机世界》报记者刘韧

  突然发现自己懂了

  王朔很早就有电脑了,但很晚才开始用。因为一直觉得里面的语言闹不明白,什么插入啊,格式化啊,文件啊,编辑啊,不知道哪跟哪,一打开又不对,说明书也看不懂。90年代初有计算机公司搞促销给名人送电脑,但他不会用,转身就送给朋友了。

  后来梁左告诉他,说电脑特别容易,你别犯怵。王朔就开始试着用电脑写电影剧本,因为“剧本不是正经东西,拿来练练”。像《永失我爱》,《一声叹息》(原名《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都是拿电脑写的。

  刚开始还怕影响思路,但一用上就没那么可怕,只觉得方便。王朔在电脑上的突破,还是跟梁左有关。有一次梁左换电脑,王朔在旁边看,就发现他比自己还不懂,结果自己突然一下子就懂了,马上告诉他这应该这样那应该那样。

  当然不是自此就一帆风顺,因为突然停电,丢过两次两万多字长的小说,其中包括《看上去很美》的开头部分。王朔当时觉得“特受创伤”。“这种机器我觉得不是百分之百可靠,当然没有百分百可靠的东西,只是人对机器总有些崇拜,觉得它应该比你周到一些,所以它出错时尤其觉得不可原谅。很多人就说要备份,要打印出来,有阵子我就每写一张都打出来,看到字打在纸上觉得踏实。但那可靠吗?纸不也照样丢吗?”

  能不学就不学

  王朔打字用全拼,不快,有一点跟不上脑子的速度,但“不用那么快”。王朔的拼音不太好,“碰上中间带H的(卷舌音),经常就分不清,北京人的普通话也不标准。”

  “为什么不学五笔?只是需要学的东西,我能不学就不学,我在这方面不是很灵。电器我都是朋友帮忙弄的。录像机上的线我也不会接。小学时我们学吹玻璃,我就是吹不圆。自行车我学了两年,先学了一年扶把,就不会蹬轮,第二年学会蹬轮又不会扶把了。汽车我差不多也学了两年,现在也只会开自动档。我就是照顾不过来。”

  “机器味儿”

  用电脑写作的好处是修改方便,但也带来很大的麻烦是要无穷地改,因为文字没有绝对准确的东西,总是可以改的,“你可以丰富它,可以简化它,甚至换一个角度讲同一番话,所以改个没完。在很长时间造成我写作停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脑。”改个没完之后,就像作家刘恒说的,文字会出现机器味儿。

  王朔不会使电器,跟他的英语不好有关。现在他用的视窗是九五中文的,界面还可以接受。“最怕给我出英文,不知道碰到哪儿了,‘啪’给我出一行英文,红的,有问号,YES,NO什么的,一下子给我问住了,不敢动。我就试着关窗口,那窗口又非常顽固,那时就特别着急。”王朔现在除了Word,别的软件和程序都不用,甚至不敢上网,怕“上网给上乱了”。倒不是怕上网下载下来病毒,王朔也不下载东西,只是怕“弄多了以后,手开始不利索,鼠标乱窜不知道碰哪了,它(电脑)经常出现非法操作,执行非法程序即将关闭什么的,特别吓唬你。”

  为什么不上网

  大概在1995年到1996年间,王朔在美国时见到了互联网。但王朔不上网。“我现在也有伊妹儿,但我不会使,老忘。我没必要用,我不写很多东西,不用投稿,我也不查资料,不用琢磨得怎么翔实。我记住的就记住了,记不住我也不查,查起来哪有完?如果每一处都得落实,你没法写东西。”

  王朔承认,不想上网是因为他与别人沟通的欲望不强,技术不好只是一个托辞。“我没那么多需要。我与外地外国的朋友一般都通过电话联系,也不多。我没有太多朋友,不用频繁跟人联系。”

  CNNIC最新调查显示,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是目前中国网民使用得最多的两个项目。王朔既不用“伊妹儿”,也不在网上看新闻。他认为网上新闻不是原创的,大部分都是抄抄摘摘。自小在部队大院看着战争片长大的王朔最感兴趣的新闻是俄军在车臣的战争,“车臣的东西我希望看到图像,记录片一类的,谁跟谁打,用什么方式打的。这种故事,这种场面我在网上就看不到。我觉得战争中的人的状态特别有意思,俄国人在车臣打的那场战争显得还比较原始,不像美国打南联盟都跟高科技电子游戏似的,没有传统战争的味道。战争中人面临死亡,肮脏疲惫等等,反正是非常态吧,里面有人和人的冲突。”

  王朔现在不上网,不代表他将来不上网。他觉得现在网站太多,“鱼龙混杂,你不知道谁有实力”。要过上三四年,优胜劣汰淘去一批差的站之后,带宽也足够之时,他就会在网上做一些事情。“我看了些电脑游戏,它不一定能代替电影与小说,但一定可以代替电视剧。可以交互式参与去玩,我的优势就是网络连续剧。”

  小说更是王朔的强项。“为什么现在很多外国网站要来买中国小说的版权,都是在争抢资源。人最终还是关心自己和别人,所有的艺术的产生都来自对人的关心,传统是搞影视、小说的,现在则无非是传播的手段变了,但原始的故事还在,艺术手法是不会过时的,内容才重要。”

  骂人与被骂

  去年11月,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后,在媒体与网络上掀起大波。不仅传统媒体热炒,网络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热度也几达沸点。金庸在网上的拥趸很多,王朔在网上受到的狙击也格外惨烈,言辞之激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人身攻击的程度。“我到网上也看过一次,骂得很凶,有些还很脏。”王朔不在意网络上有人骂他。他认为网络的意义就是自由发言。“不能说只有我有说话权别人没有,这一点原则我还是有的。你说话我不爱听,但你肯定可以说。网络的社会进步意义主要是打破了只有经过特别挑选的人才能说话的这一点。”

  “为什么非炒我的话,我不懂。我当然觉得我说话跟别人说话没区别,大家都无非是一个人,我写作一直是为了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我这么多年写作使有些人注意我说的话,不管喜欢不喜欢,就使我的话能传播得远一点。不是我多么自大,同样的话,何满子讲,谁都不注意,他在不断地讲关于金庸,我只胡说一句,别人就哗一声炒起来了。别人对我有病态的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王朔听见骂声四起到底是什么感觉呢?他说:“你要说绝对意义上讲,我当然是高兴比不高兴要多一点,我当然愿意我说的话被更多的人听见,不管你听见了喜欢不喜欢。”

  我跟别人一样就完了

  王朔说:“我觉得可能我的表达方式更刺耳更粗鲁一点,但我不是最粗鲁的,有很多普通人说话方式更粗鲁,只是没人注意。可能是别人觉得你是一个职业写作者,你应该文雅一点,应该客气一点,好像你进了这个圈子里头,总要有一些游戏规则要遵守。我从来不认为我进过什么圈子,可能是因为我来路就不正,那样讲话我也不会讲。而且我觉得我有些时候并不是观点的东西,无非是说话的方式特别。这是我非常自觉地意识到的我的特点之一,我不能改了这种说话方式,我跟别人一样就完了。我的说话方式不会为任何人改。而且时间长了以后我觉得只有这样说我才痛快,我才觉得我把想说的话说了。

  “在生活中我当然不是这样。所以我不交朋友,其实我不是没朋友,在生活里面你当然要遵守基本社会礼仪和礼貌。但在纸媒体上,这种文字是超乎人际关系的,往往你说到的是你不认识的人,你跟他没有直接关系,没有利益冲突,你仅仅是对于他的某些观点立场风格写法,甚至说话的方式表达你的看法,在我看来不存在个人恩怨。有人就认为这涉及到人身了,你贬低一个人的作品就是贬低一个人的价值,甚至会把针对作品的一些尖刻的语言认为是对这个人不尊重。我觉得中国人普遍都是尊老爱幼,尤其对年纪大的有成就的,你批评他也得小心翼翼的,客客气气的,充分肯定之后再指出。”

  王朔承认,他也没预计到会出现这种局面,“我原来不觉得是一多严重的事。对某个作家和某些作品说三道四,可能一般人觉得一团和气,可是在专门写字的这一圈子里一直都是这么讲话的。”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有奖调查,申请十佳网站评选投票权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国内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