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pster、mp3.com垄断在线音乐的时代一去不返。但即使在Napster、mp3.com先后被“招安"之后,数码音乐的版权保护问题仍旧困扰全球唱片工业。道理很简单,唱片业尽管财大气粗,但也不可能“招安"每一个“叛逆者"。在线音乐毋庸置疑是唱片工业的一项革命,但前提是,必须突破版权壁垒。在越来越多的唱片巨头向“在线音乐服务商"转型之际,数码音乐的版权问题,无疑是全球唱片业生死攸关的核心问题。
随着音乐下载网站Napster的成功运作,全球的音乐迷可以在网络空间随意享受音乐无限和音乐无价的快意,但许多音乐版权所有者正寻求一切途径来阻击免费在线音乐下载行为。Napster成立刚刚5个月,美国唱片协会就代表7个大唱片公司将这家软件公司告上了法庭:通过提供软件下载使用户在线交流音乐,是对音乐的共享,还是对唱片公司作品的剽窃?
版权保护从技术入手
对于网络音乐迷来说,能够在网上直接下载喜爱的数码音乐而无需付费简直是快事一桩。但在音乐发行商看来这无疑意味着他们的版权受到严重侵害并有可能愈演愈烈,他们决心为网络音乐下载设立专门的法规,从而保障他们的版权。4月2日,软件公司Real Networks和三大唱片公司———华纳唱片、贝塔斯曼和百代共同投资兴建了名为MusicNet的网站,希望能够使提供付费音乐下载服务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另两家大型唱片发行公司索尼唱片和环球唱片也计划投资创建类似的网站Duet。而今年7月,在贝塔斯曼的帮助下,Napster将转变成为“以会员制为基础的”付费音乐下载网站。
这些网络服务方式的演变不仅仅决定音乐产业的未来,还会对技术本身产生巨大影响。在所有这些服务方式中都会包含一个“版权保护计划”,这一计划将对消费者如何处理下载的音乐产生一定限制。
对于知识产权所有者来说,他们必须对音乐唱片作出保护,并从提供的服务中获取应有的报酬。但是这很可能会引致对另一些权利的侵犯,例如只作为个人用途的音乐复制行为。
其实,音乐内容所有者强烈限制数码音乐复制行为也在情理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音乐界都一致表示不对音乐光盘进行加密,这无疑为盗版光盘和MP3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吸取了这一重大失误带来的惨重教训,现在的内容发行商和电子消费品生产商都对DVD产品加了密,这一技术称为CSS,也就是“内容不规则性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在新型的内存卡和迷你光盘中都会使用这一技术。而日前,因特尔、微软、IBM、松下和东芝正合力开发一种新的技术,名为“可记录媒体内容保护技术”,简称为CPRM。这样一来,音乐文件只能被合法的下载者使用。1999年,康柏、惠普、IBM和微软组成了维护电子商务安全的联盟,却无意间成为保护音乐版权的利器。
众多软件公司也把版权保护看作商机。微软不久前刚刚创建了一个名为MSNMusic的网站,希望能够让微软的技术成为网络音乐安全的标准。当然,所谓的版权保护计划对黑客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1999年12月就出现过黑客轻松把DVD解密的事件。
付费服务任重道远
目前MusicNet隆重登场,微软的目标是成为领先群雄的在线音乐服务商,以向其它公司收取版权费为主要经济来源,而音乐的整合包装以及价格则由获得授权的公司自行决定。时代华纳和Real Networks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而其它公司也将很快行动起来。
如按计划进行,MusicNet可以推动整个音乐产业向前迈出一大步。但现在付费在线音乐服务能否成功却仍然没有保障。虽然Napster的6600万用户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他们愿意为下载的音乐付费,但是专家们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些音乐迷很可能会转而成为依旧提供免费音乐下载的其它网站,如Guntella的用户。
音乐界目前最为有力的法律武器莫过于美国的“千年数码版权法案”。这一法案于1998年开始实施。许多批评家指出,千年数码版权法案还有值得推敲和改善的地方。(甄芹编)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