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综述:反垃圾邮件立法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 15:38 电脑报

  本报记者 朱文利

  “网络速度将下降,大批邮件查无踪迹,然后全球互联网崩溃。”

  “我们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了。”

  这是英国人史蒂夫·林福在2003年8月做出的预言。他认为泛滥成灾的垃圾邮件正严重威胁互联网的安全,并将彻底摧毁这个自电话发明以来最具革命性的通信系统——互联网。

  6个月过去了,史蒂夫的预言没有应验。互联网依然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史蒂夫·林福也并非是危言耸听。下面的数据也许更能解释他的忧虑: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UNCTAD发布的《2003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称,垃圾邮件已超过互联网邮件总量的50%,全球企业用于清除垃圾邮件的费用大约为205亿美元,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是一个天文数字——仅美国一年蒙受的经济损失,就高达870亿美元。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数字正呈爆炸性的增长势头。著名的邮件过滤公司MessageLabs就忧心忡忡地指出:到2004年4月,垃圾邮件将占到电子邮件总量的70%。

  和史蒂夫·林福的预言遥相呼应,2004年伊始,中国反垃圾邮件的运动也发展到了高潮——立法阶段。

  政协委员提交反垃圾邮件提案

  “世界上多国已经就反垃圾邮件立法,我国行业内部也制定了反垃圾邮件公约,去年两会有很多委员代表行业及公众提出立法要求,条件已趋成熟,应立即制定并公布部门行政法规,同时开始人大立法。立法过程建议充分吸收公众及业界参与,并以现有行业公约为基础,以期法规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与理解。”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博士写在自己提案中的话。

  2004年3月2日,也就是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来自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博士作为经济界的代表住进了铁道大厦。在那里,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向政协会议提交了名为《加强反垃圾邮件的建议》的提案。在这份1500字的提案中,周晋峰强调:加速立法是反垃圾邮件的第一要务。

  “刚拿到的第一份政协提案目录上,022号就是我的提案。”对于记者关心的问题——反垃圾邮件法案能否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突破性的进展,周晋峰不无欣慰地说。

  事实上,周晋峰是在2月18日正式向政协提案组提交这份协议的。2月28日,他接到了电话通知:提案通过了提案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立案,并已交信息产业部。

  “信息产业部应该很快就有复文。即使他们收到的提案很多,最迟在7月份也会有结果。”周晋峰博士的信心也让记者看到了中国反垃圾邮件运动中政府干预力量的逐渐加强。

  互联网协会推动立法

  无独有偶,就在周晋峰正式向政协提交《加强反垃圾邮件的建议》的2月1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召开了反垃圾邮件立法建议研讨会,发出了“关于加强‘反垃圾邮件’进程的倡议”。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黄澄清告诉记者:“我国反垃圾邮件现状不容乐观,我会强烈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止垃圾邮件增长趋势,有效打击垃圾邮件。”

  在周晋峰和黄澄清大声疾呼的背后,是垃圾邮件近乎疯狂的泛滥。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互联网最大的特色是自由、无限,电子邮件则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的低成本和遍及全球的特点,为全球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虚拟世界同样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垃圾邮件的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一颗“毒瘤”。

  为此,各国政府纷纷加入到反垃圾邮件的阵营。

  2004年1月1日,美国的反垃圾邮件法案正式生效。

  2004年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出台新计划,加大用法律规范打击垃圾邮件的力度。负责信息产业的专员利坎宁在报告中强调,欧盟将赋予各国更大的权力,给予发送垃圾邮件者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反垃圾邮件法案,对发送垃圾邮件的行为予以严厉制裁。

  “互联网已将世界联在一起,在别的国家已经立法的情况下,我国如果还迟迟不立法,就会成为垃圾邮件的重灾区,给垃圾邮件制造者带来可趁之机。”周晋峰博士因此积极呼吁我国反垃圾邮件法的出台。

  的确,中国已是垃圾邮件的重灾区,每个月要接收超过6亿封的垃圾邮件,反垃圾邮件任务任重道远。

  2002年11月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反垃圾邮件小组。小组的40家行业会员共同签署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拉开了中国反垃圾邮件运动的序幕。

  2003年7月,互联网协会开始公布垃圾邮件服务器名单,成员单位对邮件服务器进行封杀。迄今为止,这样的名单已经公布了3期。

  但这样做也还不够。黄澄清告诉记者,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打击垃圾邮件不可能由一个组织独立完成,没有法律的支持,只加强技术、管理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郑重倡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快反垃圾邮件的立法进程,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反垃圾邮件体系,并加强行业协调,通过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有效遏制垃圾邮件的泛滥。”在采访中,黄澄清不止一次强调这个观点。

  业界大声疾呼

  严援朝是新浪网的首席技术官,他帮助新浪建立起堵截垃圾邮件的防护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防不胜防的垃圾邮件洪流,即使是严援朝自己的邮箱,也难免中招。严援朝告诉记者,他曾经订过台湾省的一份电子资讯,但后来每天收到的大量邮件却成了他的一大烦恼。想取消订阅,却怎么也取消不了,最后还是通过新浪在台湾分公司的律师,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世界中已是司空见惯。或许正因为如此,此次记者采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所有的被访者众口一词地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及早出台针对垃圾邮件的法律法规。在互联网协会,记者看到了网易首席构架设计师丁磊、新浪网公司总裁汪延和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发来的书面声明,表示对反垃圾邮件立法行动的支持。

  饱受垃圾邮件困扰之苦的严援朝就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如果不立法,要解决垃圾邮件问题,不可能!”对于即将出台的垃圾邮件法规,他也有自己的建议:条文一定要明确,措施一定要具体,避免流于形式。政府、行业还要相互配合,为中小企业建立帮助渠道,立法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而法律界的人士显然要冷静得多。在投入互联网行业法律建设4年之后,TOM公司的法律顾问窦丽君律师对于反垃圾邮件颇有心得。在记者采访时,她侃侃而谈:立法已是大势所趋,但各个部门一定要联合行动。比如说,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互联网协会都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这就应该避免管理的重复交叉。

  但针对要求人大针对垃圾邮件立法的日益高涨的呼声,窦丽君并不一味赞同。她说:“人大立法进程较长,一旦立法不容易修改。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了,如果以法规的形式颁布,更适合眼前的形势。”而且,新的法规一定要更多听取业界意见,从而使反垃圾邮件行动更为有效。

  北京市律师协会WTO委员会委员娄耀雄律师也表示立法非常必要,他从专业的角度为反垃圾邮件立法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要确立公民邮件正当的接受权和运营商的终止权,因为在现有的民事法中没有关于发送垃圾邮件侵占了什末权利的条款;其次是对垃圾邮件概念的界定要明晰,美国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反垃圾邮件法,列举了13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垃圾邮件,根本点是针对不请自来的商业邮件。对有争议的情况,互联网协会对邮件是否是垃圾邮件有义务进行鉴定;应加入违反的责任认定,美国的反垃圾邮件法就有最高5年拘禁的刑事处罚和最高200万美元罚款以及没收全部财产的民事处罚条款。

  政府在行动

  面对越来越高涨的反垃圾邮件立法呼声,政府有关部门做出了回应,并积极参与到其中。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副组长吕诚昭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各界要求立法的呼声和积极行动,感到非常高兴。他并表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将积极推进这一工作。

  吕诚昭透露,针对垃圾邮件的立法工作,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共同进行。去年3月在成都超开的全国信息安全工作会上,最主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强调立法问题。今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信息安全保障会议上,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黄菊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组长身份出席,并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这和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

  吕诚昭还告诉记者,今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将召开全国信息安全立法研讨会。为此,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国务院已立项,首先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条例的立法工作,由国务院信息办牵头做。我们是公开立法,全社会都可以参与。”

  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反垃圾邮件法案自然是立法工作的重要部分。吕诚昭告诉记者,关于反垃圾邮件法是并入信息安全法规中还是以单独的条例形式出现,还是在讨论中的事,但明确今年已列入国家二级法,一旦条件成熟,立即讨论通过。

  记者也相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发送垃圾邮件行为的处罚有法可依,将大大推动中国反垃圾邮件运动的进程。而垃圾邮件的势头也将得到遏制,并逐渐减少,还互联网以纯净的空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