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辞职:难逃七年之痒

2012年10月30日 01:26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王汉华(新浪科技配图)王汉华(新浪科技配图)

  赵楠

  耐不住与美国老东家的“七年之痒”,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在“被逐渐边缘化”的传闻声中,已向总部提出辞呈。

  一个月前,王汉华还以亚马逊中国总裁的名义在公开场合频频现身,与媒体交换国内电商价格战的看法。

  但同时,王汉华的辞呈也并不突然。今年一季度,美国亚马逊总部向亚马逊中国分派了多名高管,接管百货等众多业务,而仅将图书音像、开放平台留给王汉华直接管辖。

  面对辞职一事,王汉华表现得较为淡然,他没有过多解释其中原因,只是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的确已提出辞职,未来仍将在互联网圈内。不过,他否认了“被边缘”一说,他强调:“负责百货的老外直接向我汇报,就像媒体业务和第三方平台等其他业务一样。”

  王汉华没有向记者谈及这7年在亚马逊中国的感受,以及他辞职后的继任者。亚马逊中国公关人员表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未来人选还未确定,并对王汉华辞职一事不予评论。

  也许,对于王汉华以及他的继任者来说,有关中国化和本地决策的问题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属于亚马逊中国的敏感话题。

  在亚马逊这7年

  2005年4月,在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不到8个月后,美国亚马逊炒掉了卓越网原总裁林水星和如今已是凡客CEO的卓越网原副总裁陈年。王汉华以继任者的姿态开始了其在亚马逊中国(原卓越网)的总裁之路。

  在那一年,陈年曾就离职原因对媒体谈到:因为失落,想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国市场规划太艰难了,因为美国人基本上不听你的,我的2005年新规划出不来。

  而7年过后,王汉华在与亚马逊告别时,则选择了沉默。

  一名已离职的前亚马逊中国员工对记者表示,王汉华在亚马逊中国的7年可以说是亚马逊再造卓越,或者说,卓越复制亚马逊全球模式的7年。

  王汉华也曾公开表示,从2005年到2010年,亚马逊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在过渡期完成从卓越系统向亚马逊系统的全面切换。而从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将更多扮演亚马逊在全球市场当中的一个运营中心,而不是地域的决策中心。

  一名亚马逊中国内部人士称,王汉华在亚马逊中国更多的作用是“缓和”,不够“激进”,因此,在收购后的过渡期,他能够很好地带领团队达到战略转型需求,但在过渡期之后的抢市场阶段,则并不适合。

  王汉华也曾多次表示,亚马逊中国已不再是中国的亚马逊,而是亚马逊在中国。在一些员工看来,王汉文是一个更善于守成的人。这种性格也使得王汉华在对待员工的各种提议时,推动的速度较慢。

  国内业态的竞争加剧,亚马逊中国留给业界的不温不火,换来的是销售份额的递减。来自易观的报告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亚马逊中国在国内B2C的市场份额为2.33%,落后于天猫、京东、苏宁、腾讯之后位列第五。

  王汉华却将之视为一种发展节奏,他更强调长远的发展。但这可能不能使美国总部满意。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在业绩与保持全球协同上陷入了矛盾。

  2012年初,亚马逊美国总部已派多名高管来直接负责百货等其他品类,虽然仍需要向王汉华汇报,但之间的意味已然不同。前述离职员工称,王汉华已面临信任危机。

  简单复制是否适合中国

  事实上,亚马逊全球CEO贝索斯并非不看重中国市场。2011年,亚马逊将“卓越亚马逊”改为“亚马逊中国”,就可看到其中意味。

  王汉华也多次谈到,亚马逊总部对中国地区在资金上的投入是大方、不吝啬的。2010年,贝索斯曾将王汉华认为激进的预算翻倍,并鼓励其用于长远投资。

  不过,亚马逊总部对中国的投入更多来自于资源,而非决策的自主上。

  王汉华曾表示,亚马逊中国将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运营中心一样,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下,将各种复杂问题或程序,转化为一个统一的简易逻辑,之后在全球推行开来。

  这个简易逻辑是,以某个地区的用户体验为导向,倒推商业模式,然后放置于全球资源中共享推行。

  但绝对的用户体验导向和数据驱动,在跨市场和本土问题上也并非受用。中国高速扩张的市场环境与欧美成熟市场不同。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以价格战为例,亚马逊中国的决策速度,已经足已打完一场战争。而亚马逊强调的“天天低价”在营销上并没有比某段时期电商的大幅度“促销”更有噱头。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亚马逊中国是一个全球体系,不会因为王汉华的离职而受影响。但亚马逊应思考的是,只追寻对美国总部的复制而不想办法开辟的思路,是否适应于亚马逊中国的发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