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The Verge成长路:AOL内耗催生新博客

瘾科技(Engadget)是一家国内技术爱好者熟知的数码产品博客,但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过去一年中,瘾科技的文章风格出现了变化,甚至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与此同时,另一家名为The Verge的科技博客突然兴起,目前在TechMeme的科技新闻来源排行榜上排名第4,仅次于TechCrunch、The Next Web和All Things D。
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实际上,瘾科技的主创团队,包括其总编辑约书亚·里安·托珀尔斯基(Joshua Ryan Topolsky)由于与母公司AOL的理念不合,集体离职成立了The Verge这一全新博客。
创始人的传奇经历
生于1977年的托珀尔斯基是一名具有传奇经历的媒体人。除科技记者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唱片制作人、鼓手和DJ。在音乐界,他使用的名字更多是约书亚·里安,并曾制作过多张金牌唱片,甚至曾吸引了索尼唱片购买授权。唱片公司Fragrant Records曾于1999年发表了他的单曲《Pistolwhip》,而这首歌曲曾登上过英国单曲排行榜第29位。
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托珀尔斯基担任了瘾科技主编。在与Gizmodo等对手的竞争中,他使瘾科技逐渐成为硅谷最热门的数码产品博客。2009年,他还担任了NBC热门节目《吉米晚间秀》的科技行业嘉宾。
由于与母公司AOL理念不合,托珀尔斯基带领瘾科技的很大一部分主创团队,于2011年上半年离职,创办了新网站This Is My Next(我的下一站),随后将其转型为The Verge。
托珀尔斯基在瘾科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新技术的热情,以及如何让普通人接受新技术。他曾在个人博客中表示:“即使是在关注或评测熟悉的产品时,我们的角度也不仅仅是技术,而是这样的技术未来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错综复杂、令人迷惑的发展路线图。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以我们的方式了解并喜爱技术。”
AOL的争议战略
2011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称,“瘾科技的8名知名编辑和技术员工已经或即将从AOL离职,创建一家全新的数码产品网站”。除托珀尔斯基之外,这些员工还包括执行编辑Nilay Pater,多名普通编辑,以及产品经理Justin Glow和网站开发者Dan Chilton。
外界普遍认为,瘾科技主创团队的集体出走是由于AOL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在这份长达58页的文档中,AOL描绘了“AOL之路”,即如何将AOL变为一家“媒体帝国”。对于这一计划,许多业内人士,例如TNW编辑Countney Boyd Myers都认为,AOL是在牺牲新闻质量来换取页面浏览量。而对AOL这种规模庞大的公司来说,用同一种模式来发展旗下所有媒体资产本身就不现实,尤其考虑到AOL的许多媒体资产都是收购而来。
瘾科技并非唯一与AOL发生龃龉的博客。在CEO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的领导下,AOL正在重塑形象。在互联网接入服务不断滑坡的趋势下,AOL已经将业务重点转向了媒体。而与雅虎等网站不同,AOL更多地希望通过矩阵式媒体资产来覆盖更广的范围。
过去几年中,AOL收购的博客和媒体网站包括TechCrunch和《赫芬顿邮报》。在收购TechCrunch之后,AOL也试图主导TechCrunch的新闻报道,这直接导致了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的离开。对于AOL斥资3.15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的交易,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师Trip Chowdhry指出,AOL已陷入僵局,既不成长也不消亡,而AOL不应过多干涉《赫芬顿邮报》,使其染上自己的老朽气息。
回到瘾科技,对于瘾科技与AOL的矛盾,该博客前编辑Paul Miller指出:“根据‘AOL之路’所说和个人经历,AOL已将内容视作用于销售广告的廉价商品。这在商业上来说很合理,但不会带来好新闻。这也无法保证,瘾科技,这一我所了解并喜爱、志向远大的团队获得繁荣发展。”而科技博客All Things D则认为,托珀尔斯基等人的离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时遭遇的挑战”。而托珀尔斯基本人也坦承,从运营角度来看,换个地方可能会更成功。

The Verge的诞生
The Verge依托于一家名为Vox Media的公司,该公司此前运营着体育博客SB Nation,并希望新闻报道能覆盖更多领域。Vox Media的一大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管理系统,这被认为是互联网上最好的内容管理系统之一。SB Nation上一家体育博客Behind the Steel Curtain的创始人Michael Bean表示:“SB Nation给博客提供了出色的工具。私有的内容管理系统和网站的协作发布带来了独特、具备社交性的优势。”
2011年4月,托珀尔斯基、Nilay Patel和Paul Miller等人建立了新网站thisismynextpodcast.com(现已跳转至The Verge)。这是一家播 客网站,以延续他们在瘾科技网站上备受好评的每周播 客节目。当月,他们将网站名称改为thisismynext.com。托珀尔斯基表示,他们的最初计划是利用个人博客报道新闻,至少是最值得关注、最有趣的新闻,但很快发现这并不可行,因为读者需要前往多个网址查看新闻,新闻缺少统一的发布平台。
2011年6月,This Is My Next团队搬迁至距离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不远的办公地点。11月,托珀尔斯基宣布,团队将逐渐减少This Is My Next的更新,转向The Verge。这一科技博客最终于2011年11月1日上线,其中包括This Is My Next的全部内容,以及一个庞大的产品数据库。
成功之道
由于托珀尔斯基团队的专业性以及业内知名度,The Verge毫不意外地成为一家热门科技博客,目前也是国内科技新闻网站的一大消息来源。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AOL的内耗行为反而给科技媒体圈带来了The Verge这样一股新鲜空气。
不过,The Verge成功的背后也有更多原因。托珀尔斯基曾表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形成的想法。我希望建立一家完美的科技网站。这家网站应当易于被接受,而不能封闭。网站可以提供长篇特稿、更多的评测、更多的编辑观点,吸引专栏作家和自由撰稿人撰写深度报道。”
The Verge的网站设计令人称道。托珀尔斯基一直认为,网站设计很重要。对于The Verge,编辑团队与产品设计师合作了6个月时间来搭建网站,从而以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来提供科技新闻。托珀尔斯基认为,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而科技新闻的读者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新闻是一个重要问题。
他表示:“你不仅需要优秀的内容,还需要以优雅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内容,使他们乐于阅读,同时提供更多功能。兼顾美观和实用,这一目标很有挑战。我们应当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网站,而不仅从内容的角度。”
近年来,国内的科技博客圈正在蓬勃发展,而The Verge给出了如何打造一家成功科技博客的指南。另一方面,对于理想远大的媒体人来说,托珀尔斯基从AOL离职,创立The Verge的过程或许也具有借鉴意义。
(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