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在光怪陆离的国内IT业界,很少有一条CEO离职的消息如此牵动人心,而且来得如此突然。6月5日,像许多人一样,当记者惊讶地得知王志东辞去新浪网的所有职务时,立即拨通了王志东的手机,电话另一头传来的是王志东夫人刘冰的声音。听上去刘冰的心情很不好,嗓子也有些沙哑。刘冰解释说,王志东现在没法接听电话,因为他还没有想好跟新闻界如何 去说,我这个电话,已经是刘冰接到的第一百多个电话了。
按常理,王志东的这个手机平时是不怎么开的。显然王志东有话要说,但现在还不好说。而手机也开着,至少说明王志东现在终于有"闲"了,而且似乎也在安慰自己,至少留出了一个众多朋友"给予道义支持"的途径。
记者就此采访了新浪网的有关人士,但所有的口径都如出一辙,跟新闻稿中所说的一模一样,一位员工在电话的另一头甚至哭泣起来,显然,大家都不愿多说什么,王志东在抖落新浪网所有职务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现在无法说出的隐衷。
王志东称职吗?
当记者问及王志东此次离职跟他在新浪网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的表现是否称职相关时,这位负责人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表示不愿意就这一问题发表评论,但又充满感情地表示:"王志东先生对新浪网是有贡献的。"
平心而论,王志东对于新浪网来说可谓举足轻重。从最早组建四通利方、进行国际融资,到1998年力排众议,与华渊合并(更准备的说法应该是被华渊收购,但王志东更喜欢用"合并"这样的说法),王志东在一步一步把新浪网向前推进的同时,并没有太多地在乎自己的利益和位置,最典型的例子,在国内三家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中,一路稀释下来,王志东所占公司的股份最少(外界传言在6%-7%左右),其他如张朝阳之于搜狐、丁磊之于网易,单从个人股份就足见个人在公司的权重。
在新浪网并不长的发展史上,王志东把当时的四通利方(新浪网的前身)推向华渊的怀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其一,使新浪网很快实现规模效应,迅速树立起其在华人互联网业界的领先位置;其二,合并之后,更加兼容并包的企业开放性的文化,使得新浪网无论是在团队组成还是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融资方面,都能够领先国内其他竞争对手一步。但实现这一步骤的代价是他对企业的控制越来越被弱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在1998年年12月合并完成时,姜丰年任董事长,沙正治任CEO,王志东任总裁,这样一个三驾马车组成的领导层中,王志东的职位最低,更多是做具体执行。一直等到1999年10月份那次有名的"新浪政变"之后,王志东才如愿以偿,接替沙正治坐上CEO的位置。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许多人看到的那样,新浪网开始步入发展轨道,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正如原ChinaRen创始人陈一舟所抱怨的那样,"Internet在美国还热了三、五年的时间,可我们才赶上半年,太不公平。"事实上,从2000年4月新浪网开始顶着Nasdaq的寒流上市时开始,新浪网就与整个幼稚的互联网商业(更准确地说,是.com热)一起跌宕起伏。
不管怎样,王志东和他领导的团队还是凭借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树立了新浪网在中国市场的领先位置,事实上,在那次著名的"新浪政变"中,王志东也正是凭借这一点,说服了董事会并得到了董事会的信任,才获得施展的机会。但这一次,王志东一直期望中的"贵人"并没有出现,在Nasdaq一路阴跌、.com尸横遍野、整个全球IT业也步入衰退阴影的大前提下,新浪网也未能幸免,在整个互联网面临赢利要求的巨大压力下,面临主要依赖网上广告实现收入的新浪网也遭遇到了经营危机(按照其惯例,新浪网上广告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新浪网2001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其广告收入比上一季度只提高了6%,相比于以前动辄就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量,面对首次出现的整个大市场的衰退,除了广告形式的花样翻新外,新浪网似乎也是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新浪网的股价也是一路下滑,从2000年4月14日上市时的每股20美元,到一个月后的最高价每股54.5美元,再到今天的1美元多,在一年的时间里,新浪网虽然树立了在国内互联网业的领先位置,但是在它的国外投资者眼里,新浪网与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一样,依旧是一只"不结果的苦瓜"。就连一向从不抛头露面的原新浪网COO茅道林也对记者说:"新浪网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三家(指新浪、搜狐和网易--作者注)是连在一起的,就像一棵树上的三个苦瓜一样,可能有个苦瓜站的比较高,人家摘不到,比较大棵一点,比较健康一点,但是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他们是一样的。作为美国的股票投资人,一波一波地选,真的投到像新浪网这样的中国市场的公司,肯定是到第三步第四步去,这又是一个时间,所以从这个时间点来推算一下,市场复苏很容易就是要到明年年底的事情。这期间还有一个假设,公司营业很正常,在风暴当中也不会翻船,同时市场会服输,那么这些都是大的假设,这些假设不成立的话,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痛苦期其实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所谓每股一美元指标性的价钱,也超过了摘牌。"
市场风云突变,充满了严酷。在对中国公司和中国市场越来越失去信心的投资人眼里,王志东从2001年开始反复描述的中国网上广告市场的美好前景显然成了"画饼充饥"和老生常谈,显然,新浪网董事会已经失去了耐心,遗憾的是,王志东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没有能重演1999年10月时的那一幕,说服自己的董事会。
更致命的是,在背后投资者的驱使之下,王志东原先激烈反对的与中华网合并的提案也在6月日在美国召开的董事会上又一次被提了出来,而且这一次,王志东面对另外一个完全对中国市场陌生的利益集团,只能选择"Yes"或"No",按照王志东的禀性和志趣,他的选择只有一个:负气出走,而且是又一次负气出走,只是与当年离开新天地不同,王志东的心情会更加黯然。因为这一次他输给了他不熟悉的资本和资本背后的力量。
最新的流传版本是王志东在6月1日在美国召开的董事会上,坚决反对与中华网合并,再一次年轻气盛,会议中途拂袖而去,最终导致6月3日的被突然解职(虽然董事会在这之前,也曾照会过王志东本人,要么答应,要么遵从其个人意愿离职,本来王志东是希望自己以"宁可玉碎"的心态寄希望董事会能深重考虑合并事宜,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导面前,这一次,贵人最终还是没有出现)。
谁在控制新浪?
从新浪网成立的第一天起,像所有的中国企业一样,新浪网就饱受企业政治的困扰。新浪网源于当时华渊和当时的四通利方的合并,但当时的力量对比而言,更中肯的说法应该是华渊并购了当时的四通利方,原华渊创始人姜丰年任新浪网董事长就是最好的旁证。当然,更重要的是,王志东要率领一家从中关村走出来的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在适应国际化运营的企业规则面前,王志东所面对显然是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就信息不对称而言,他显然处在劣势。
生性笃实的王志东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他更热衷于把一家中国的软件公司推到国际舞台上去,实现他心目中乔布斯(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作者注)式的创业梦想。而且在当时,从国际融资到力促合并,王志东正在实现其从当年的程序员到一家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角色蜕变,在2000年中接受记者的一次采访中,王志东回忆说:"与华渊的合并刚刚完成时,我们的团队的确有相当问题。那时,我是没有管理经验,你可以说我不具备磨合大陆、台湾和硅谷三地之间的文化、管理以及资本矛盾的能力,但我在学习。从1992年做新天地开始,我已经做了8年的经理人。新天地之后的四通利方和现在在新浪的一年磨练,培养了我的管理感觉。管理不仅仅是经验,更多是感觉。"
王志东相信自己已经越来越积累了这样的感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事实上,从离开新天地的那一天开始,王志东无时无刻不在锻炼自己的经理人才能。在就任CEO以后,王志东一年里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美国、北京、香港和台湾之间飞来飞去,马不停蹄地接见公司的主要股东、投资银行和记者,至于团队的磨合,王志东认为自己和姜丰年之间的默契配合已经获得了公司董事会给出的"业绩顺畅"的评价。
1999年10月的"新浪政变"就不难看出王志东蓄积的势头和踌躇满志之气态。"新浪政变"的起因是由于当时的新浪网因为急于在美国Nasdaq上市,代表美国华尔街派的沙正治占据了上风,在1999年4月沙正治加入不久的一次董事会上,王志东力主尽快上市。当时,新浪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私募,王志东认为,新浪早在1997年就在开曼群岛注册了用来上市的控股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有了实际运作经验和一批适应这种管理的中坚员工;市场环境渐趋成熟;同时,新浪已经在美国市场上营造了一些中国网络概念的气氛,因此,上市时机已经成熟,董事会上,他成功地说服大家同意启动上市程序。
王志东满怀希望回了北京,可是两周以后却仍旧不见动静,电话打到美国,沙正治的答复是,投资人和一些行内人士的看法是,现在不适宜提上市,应该等到新的管理班子彻底上手之后再议上市。沙正治的"独断专行"使新浪网丧失了最好的上市时机,由此也直接导致了沙很快地离开新浪网。"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首要原则是要按照董事会的制度办事。原先的约定是组成包括我、姜丰年和沙正治三人的决策核心,任何决议都要得到三个人的统一意见。但是,很遗憾他没有这样做,使新浪贻误了很多好机会。"
当然,王志东对沙正治的不满还源于沙的党同伐异,在沙的组阁中,来自华尔街的美国派占据了大多数,其中包括像财务总监这样的要职。王志东和姜丰年都认为沙正治这么做下去会很危险,但两人都隐忍未发:"既然看准他的硅谷职业经理,就让他按照硅谷的风格先做下去。然而,这次丧失的机会对于新浪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为上市制造的有利因素,反倒被中华网利用,抢到了第一支中国概念股的位子;随后的纳斯达克大调整又令整个市场雪上加霜。回过头来看,不要说一个月,只要新浪早上市两个星期,就会比事实情况要乐观许多。"
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引发了许多新的冲突。王志东认为,沙正治过于程式化的管理方法,对于新浪这样一个在四个背景迥异的地方拥有四个分站点的全新公司,未来应该具有怎样的图景缺乏正确判断;新浪的发展与北京和台北两地一班创业者的贡献分不开,沙正治却不信任、甚至排斥四通利方与华渊原有的管理人员,沿用以美国人为核心的团队,这种思路在王志东看来就是"实际上要放弃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根据王志东早先的分析,产生以上种种"失误"的根源在于,沙正治也许符合华尔街的口味,但是,新浪的主体业务是增长迅速的大中华地区,这是纳斯达克感兴趣的亮点概念。沙正治虽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其做法却完全脱离大中华区的市场环境,想把公司的管理核心与运营核心都放在美国,由一批不太了解大中华市场,事实上也不太了解互联网业务的人员在美国遥控大中华区市场,也就是说他要在美国做一家大中华区的公司。
矛盾沉淀到最后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是王志东所说的"沙正治要挟董事会"。后来被媒体大肆炒作的"新浪政变"实际上是沙正治自己提出来的。王志东说,"沙正治明明知道当时公司已经启动上市程序,临阵换帅是大忌,只能挽留他,这样他就有余地提条件。但是,董事会认为他有明显过失,再做下去很危险。我们的一个独立董事说,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这么复杂,提出让我做,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积累,当然也为赌一口气,就答应了。"
首席执行官的变动无法得到换帅之前就敲定的上市承销商高盛的理解,这家深谙华尔街规律的投资银行不明白新浪为何不顾华尔街的口味,逆潮流而动,于是力主上市一事先暂缓缓,等新团队熟悉市场之后再说,但是新浪已经坐失一次机会,王志东不能再等下去,于是摩根士丹利浮出水面。
实际上,在姜丰年担任新浪第一任首席执行官、沙正治担任第二任首席执行官的时候,王志东从来没有怀疑过再次接手自己一手带大的新浪的可能性,他一直在有意识地准备。当姜丰年、沙正治在华尔街、纳斯达克极力推介新浪这个华人新门户,以致于海外的普遍印象是华渊购并了四通利方、而非两家平等的合并时,王志东还在位于北京万泉河的新浪办公室里继续他擅长的软件开发。自然,这时已经不再单纯出于程序员身份对于技术的热爱,而是要充实自己直接负责的新浪(北京)研发部门的实力;另外,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王志东开始尝试以一种国际化的视点管理已经变成了新浪(北京)站点的四通利方。现在回想起来,蛰伏期的最大收获是北京稳定住了。
由此,种好了北京这块试验田的王志东信心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全球CEO生涯。某种程度上说,上市前夕,王志东得以重归首席执行官位置,缘于中华网凭借中国概念火爆上市带给新浪董事会的遐想,起步于中关村的王志东自然是当时视野范围内所能遴选到的代表"中国概念"的最合适人选,尤其是当中国境内的ICP们去纳斯达克掘金的进程变成了一场看谁脱得更快(剥离国内ICP资产)的比赛时,王志东更成为把注册在太平洋岛国的新浪与中国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他胜出。
历史总是充满着惊人的相似。时过境迁,中国概念股现在已经成为国外投资者严重无人顾及的"弃儿"(张朝阳语),坚守网上广告的营运模式已经被雅虎这样领先的门户所质疑,因而引发了原雅虎CEO库格尔的去职,这也许会成为新浪网董事会怀疑是否还有继续让王志东继续做下去的必要。原新浪网CEO沙正治甚至大胆放言,"美国网络业已经倒下了,中国的反应要滞后6个月。"言下之意,如果沿袭旧有 的商业模式,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半年之后将无一幸存,茅道林也认为:"风暴来了,对于眼下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无非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假如有一个港口靠岸的话,一定要去靠岸,就是跟那些更传统的公司去做合并,比如说跟比较大的房地产公司合并;另外一个就是找一条大船,你跟大船捆在一起,比如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跟国际的互联网公司的合并;第三个就是所谓大船也找不到,港口也找不到,旁边有一条小船,就可以跟小船捆在一起,同心协力,渡过这个风暴的难关,才是一个现实的发展方向。"
虽然现在无法指认谁最先将中华网与新浪网的合并提了出来,但在新浪网投资者的眼里,捆绑中华网也居然成了新浪网度过眼下难关的现实途径。今年4月份,原新浪网COO、现接替王志东担任新的CEO茅道林在与记者的一次长谈中,茅明确表示,新浪网也在与AOL、MSN、雅虎等互联网巨头保持多头接触,并表示"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变数",而且很快就会有惊人的结果出来。"中华网+新浪网"=?这样的结果的确会令局内人感到惊讶。因为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华网总裁李永长去年放风有益收购国内三大互联网公司时,王志东当即冷嘲热讽般表示,"中华网合并新浪?!新浪还想合并雅虎呢?!",几个月后,虽是物是人非,但言尤在耳。
但不管怎样,如果像传言中形容的那样,中华网与新浪网合并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那留给王志东的选择显然不多:要么离开,要么委曲求全。不幸的是,这样的传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并购,没有一次不是有人预先走漏了风声,免得有人乍一听,心脏承受不了。
另据报道,中华网与新浪网要合并消息一经传开,新浪网股价就大幅度上扬11%,达1.85美元。虽然新浪网对合并事宜一直未置可否,但汪延表示,新浪网不会主动寻求合并,如此看来,新浪网不会排除"被动合并"的可能性,再回到新浪网的一些大的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已经失去了耐心,急欲退出,相信促成与中华网合并虽非上策,但也不失为杀鸡取卵之举。结合市场对王辞职以及合并传闻的反应,也间接证明新浪网确实有重大变故要发生。在这样的前提下,王志东最初的"纽带"使命已经完成,在此情况下,真正的国际化也许会催生出更合适的首席执行官人选。
有趣的是,在新浪网董事会的复杂组成中,采用的是双数的6人制,其中原先就是姜丰年代表的台湾方面人士占先,后有茅道林的加入,使得有台湾风险投资背景的华登国际投资在人数本不多的董事会中占有了2席,占1/3的席位,具有中国内地背景的董事只有原四通董事长段永基,美国宏道公司总裁华裔陈丕宏以及台湾stand foods总裁Ter Fung Tsao两人加起来股份还没有戴尔电脑或王志东的多,但都为董事会成员,虽然新浪网已经明确将来的业务发展重点将是中国内地,但新浪网董事会构成既没有反映出实际的股权分布状况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最后王志东还是输在了资本面前。
另一方面,自从王志东升任CEO以来,在新浪网复杂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派别中,反对他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多的声音就是有人指责他经营风格"太过保守"。为此,王志东也进行过反击。在2000年底与记者的一次交流中,王志东一度认为他的位置已经得到了巩固,因为原先攻击他"保守"的人发现,"在股市突变的情况下,固守基本面的做法反倒显示出优势来",事实上这是王志东此前一直不愿多谈"并购"的原因所在,王志东认为网上广告前景光明,但显然,更大的利益集团已经等不及他去验证,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原则方面双方越走越远,最后只能摊牌,这样看来,王志东也是"大意失荆州",如果他能更多地注意控制企业,进入董事会,或者有所准备,他不会又一次跌到在相同的地方。
失去王志东,新浪将会怎样?
王志东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此种心情非经历者不能体会,有消息说,新浪网董事会已经同意王志东等10多名"持不同意见者"向中华网出售个人股份,由此可见,隔阂之深,已经到了无非弥补的程度。对于王志东的离职,新浪网似乎也出现了不同的阵容,原新浪网中国区总经理、新任新浪网全球总裁汪延在就这一事件发表评论时说,"王志东的离开,并不表示着一个所谓王志东时代的结束,新浪网一直是一个团队奋斗的结果"此言不虚,在新浪网的团队中,就向王志东的精神领袖所昭示三那样,姜丰年对国际化企业的运作经验、茅道林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谙熟和汪延的经营才能和技术能力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问题是,失去了王志东的新浪,利益均衡只会进一步倾斜,而王志东的个人魅力和粘合效应更非其他人在短时期内所能取代的。
不久前,新CEO茅道林对《华尔街日报》称,尽管王志东已经不是新浪网的雇员,但是他个人很愿意就有关问题咨询王志东,如新浪网的股权安排以及转让等,但国际投资界和法律界人士均对此表示担忧。茅虽然有在中关村创业和华尔街闯荡的双重经历,但大势如此,他就一定能挽新浪网于波澜之外?更令许多人担忧的是,王志东离职会不会引发新的的人事洗牌和人心涣散?如果有的话,这样的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
对于传言中的中华网与新浪网的合并,许多分析人士更是不看好。就中华网而言,其抢先上市圈来的4亿多元现金的确可以挥霍一下,弄点什么资本运作,但中华网除了一个好的域名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驾轻就熟之外,在运作互联网业务方面,似乎并无多少可圈点之处,典型的例子就是其影响力甚至网页制作水平在国内都是差强人意,进而有人认为,中华网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干的是系统集成的活儿"。当然,更致命的是,中华网的企业风格、企业制度、业务方向等都与新浪网不是"同路人",除了可以用来进一步刺激股票市场(事实上,这也是中华网的最长袖善舞的一面)和方便新浪网的部分投资者及时退出外,人们看不出这项合并会对双方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益,而更会有杀鸡取卵之嫌。
有人进而这一姻缘比喻成"一对病人的结合",寓意是原先各自都因为赢利问题而先天不足,病体孱弱,理应去找一个家底殷实的富家小姐(传统公司,如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方能相互扶持,走出难关,现在两个病人走到一起,除了惺惺相惜之外,更诳论什么共同成长了。弄不好,只会给对方增加更重的包袱。
事实上国内外的很多例子也已经证明,同质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并并不会带来新的亮点,这样的例证已不用笔者在此赘言。离开了新浪网的王志东,会痛定思痛,但王志东不会就此退出,按照他的禀性和天赋,刚满33岁,是日出东山的年龄,并不妨碍"20年后又是一条汉子",而失去了王志东的"新浪",会不会失去元气、人心和"主心骨",引发更大的利益不均衡?这些暂时都还无法预知。新浪网会走向何方?关心中国互联网的人们都在关注。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