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国内 > 新浪聚焦:短信专题 > 正文

短信、上网寄托哀思 今年流行“数字化祭奠”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4日 16:33 北京晚报

  记者 张卉 于建 实习记者 傅洋

  网上祭奠悄然兴起

  在福州工作的浙江人朱白帆特别崇拜不久前辞世的数学家苏步青,清明前夕,当他看到网上已经创建的“苏步青教授纪念馆”,于是拿起手机发了一条短消息,给数学家献上一
束鲜花以表达哀思。今年清明,以手机短信和网上纪念馆为代表的数字化祭奠方式悄然流行。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获悉,随着数字化网上祭奠的流行,今年清明前两个高峰日扫墓人数和机动车辆已经比往年同期有所减少。

  在网上,人们还可以找到孙中山、张学良、赵朴初、雷锋、赵丽蓉、马三立等各类名人纪念馆。在历史相册中,随时可以瞻仰他们的音容笑貌,浏览生平事迹,饱含缅怀和思念之情的祭文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在网友心目中,网上祭奠缩短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距离。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和福田公墓等十几家陵园也都开设了网上奠扫项目,只要进入相应的陵园网页,拜祭者就可以在乐曲的伴奏中抒发缅怀之情。

  今天早晨,记者点击网上马三立纪念馆的网页,在献花、献歌、点烛、祭酒等祭奠方式中点击了“献花”并留下自己姓名和留言,几秒钟之后,主页上就刷新了最新献花者的名字和留言。而不方便上网的用户在手机中输入网络纪念馆的馆号和祭奠形式后,其内容也可即刻在网上纪念馆中显示。

  网上建馆日超一千

  从2000年出现第一家网上祭堂起,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网络祭堂。这些祭堂有的是公益网站,有的是传统的殡葬馆利用互联网的延伸服务。如上海的网上福寿园、北京的网上万佛园。网同纪念是世界上第一家规模化经营在线纪念的网络公司,目前在中国、新加坡等地展开业务,普通百姓在这家网站上建立的网络纪念馆近2万座,每天访问量达到80万人次,高峰期则每天保持在100万以上。

  今天上午,殡葬网站“网同”的市场总监戴欣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上祭奠开展3年多来,人们经历了一个从不接受到渐渐接受的过程。3年建馆的人数呈几何增长。现在普通人的纪念馆已达2万个,每天平均访问量超过了10万次。”记者了解到,清明前后,网站的点击率非常高,有时一天的建馆量就超过一千。戴先生还透露,近日“网同纪念”推出手机短信祭奠服务访问量也在大幅上升。

  在线人数多网站忙扩容

  今天上午,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黄峭泉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刚开通的八宝山在线(www.babaoshan.com.cn)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政局今年开展的文明祭扫活动中的一个最大的亮点。他介绍说,八宝山在线目前虽然处于试运行状态,但是每天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人,而且日访问量还在节节高升,以每天300人的幅度往上增加。黄峭泉说,八宝山在线现在每天的访问量还需控制,因为目前网站服务器的容量尚不能支持更多的访问量,面对每天递增的访问量,他们只能对服务器进行扩容。

  与此同时,北京市民政局还首次联合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6个委办局正式联合发布《关于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的通告》。倡导鲜花、绢花、网上悼念等文明祭奠方式。

  网上祭奠体现人文关怀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让生命的故事在世间永远流传”。殡葬网站“网同”的市场总监戴欣东认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网上祭奠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墓地,更是建立了一个逝者亲人交流的平台。

  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杨为民逝世当天,学生为他在网上建了纪念馆,并将网址印在讣告上。让许多原来只是默默寄哀思的人得以在网上吐露心声:“一个渊博的学者离开了书房!一个和蔼的老师离开了教室!一个火热的生命离开了深爱的世界!”网上的灵堂不但深沉肃穆,还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而成为一个温情荡漾的地方。

  在交互性和时效性方面,网络纪念馆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原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于1969年去世,他的亲属现在散居在世界各地;但每逢重大日子,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通过互联网相聚在“许光达纪念馆”中,为将军献花、祭酒、擎烛,同时也交流一下各自的心情和生活情况。

  一位名叫徽嘉的网友专门做了一首小诗歌颂网祭:“带着网络中的喧杂走近你,也不由地庄重起来,因为你———肃穆又朴质的环境,深沉又清雅的格调。”

  网上纪念尽显时代气息

  “尊重和纪念祖宗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应该鼓励用多种手段、尤其是高科技的手段来继承这个优秀传统,网上纪念是充满时代气息的纪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先生这样评价网上纪念和手机纪念的出现。

  被称为“往生事业”的殡葬业,由于引入新形式、高科技的手段,为沿袭千年的清明节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意蕴。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墓地、进行祭祀的“数字化安息”,已经成为今年清明节的亮点。陆学艺告诉记者,通过网络纪念的形式跨越时空,是一种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新方式,能够事半功倍;其次,中国地少人多,死人和活人争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移风易俗,网络纪念的出现为中国在丧葬礼仪上的移风易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思路。

  网络纪念这一新生事物还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注意。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的赵功民委员正式向大会递交了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对网络纪念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扶持,以发挥网络纪念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

  “蕴涵着价值判断的丧葬习俗,是社会风俗中最难改变的部分。”从事社会心理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分析说:“网上纪念的生命力在于尊重习俗、提升习俗、改变习俗”。

  需求催生多元纪念方式

  在殡葬网上为逝者设立纪念堂,可以让生活在天南海北的亲戚朋友随时可以上网献上鲜花、写几句心里话,不方便上网的还可以用手机发条短信,而不必回到老家。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丧葬和祭祀方式,与“网上祭堂”一样,树葬、海葬、花葬、草葬等新的丧葬方式也日益普遍并且深入人心。我国目前年死亡率约0.65%,近五成的遗体实行火化。虽然火化后存放骨灰的灵堂或公墓较土葬大大节约用地,但每年仍有近7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变为坟地。“树葬可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还可以增加绿化,我相信更多的人会有这种新观念。埋放骨灰的方式和地点并不重要,看到小树长高,就感到亲人的生命还在延续。”一位大学生说。

  据悉,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800万,用于殡葬的消费达300亿元。殡仪服务需求多样化,使殡葬业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然而,殡葬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方面要提供多层次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人们接受新的殡葬方式。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省市近年来也都开展了骨灰撒海和骨灰植树活动,一些地方还推出一种可以更少占用土地的殡葬方式———壁葬。“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催生了多元化丧葬和纪念方式的出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说。


评论】【IT业界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任你邮印象30,30M大空间+彩信相册,免费试用!
  在职硕士四六级英语在线学习送内部教材
  天堂对巴蜀的召唤 六座空城看谁领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口罩 春装 小灵通
 

  新浪精彩短信


张国荣彩图金曲
想成为性爱高手?
点歌传达浓情蜜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谭咏麟] 难得糊涂
[刘德华] 月老
[张 宇] 四百龙银
[和 弦] 为我好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佳能数码相机
  • A60A70新品上市
  • s45 送128兆
  • igo5美味购物体验
  • 三星相机特惠展卖
  • 买文曲星送复读机
  • 上网体验潮流科技
  • 1500搞定彩屏手机
  • 500买尖端科技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铃声 图片 订阅 言语传情 游戏 职业特工队 爱情快递
    · 星情性趣 麻辣情爱 激情男女宝典
    · 调皮捣蛋Dinga彩图 疯狂铃声
    · 两性学堂-激情狂野幸福陶醉
    · 加入缤纷,铃图下载只要0.1元/条
    · 永远的偶像-张国荣图片铃声专题
    · 首位三国霸主横空出世
    · 逃离寂寞-240万GGMM激情相约
    · 手机点歌诉说思念真情 语音笑话
    头条新闻
    (30元/月)
    新闻冲浪
    (8元/月)
    激情男女
    (5元/月)
    体育新闻
    (30元/月)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自写短信 精彩专题:流行音乐排行榜铃声 射雕英雄传剧照 流氓兔专题
      爱有温柔的、性感的,更有火辣辣让你无法拒绝的。立刻用手机编写短消息00发送到888811加入爱情快递!满足你交友聊天的全部欲望。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