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2002·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今天在此间结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网络中心主任吴恒权致闭幕词。以下是闭幕词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下午好!为期两天的《2002·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就要结束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 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人民网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苏州市委、市政府、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站、国际在线网、央视国际网、中国广播网、千龙网、东方网、中青网、北方网、南方网、中国江苏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论坛主办单位,向苏州工业园区、中国联通、苏州吴中区、苏州相城区等特别协办单位,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文明工程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和江苏省、苏州市的负责同志,亲临论坛,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网络媒体、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认真领会讲话精神,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两天来,与会人员围绕“网络媒体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建设有特色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盈利方式”、“网络媒体信息转载规范化”、“网络媒体的运作与管理”以及“网络媒体新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内容涵盖网络媒体从网络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发展趋势到规范管理、从盈利方式到技术革新等方方面面,相信大家都会从中有所收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是一次求真、务实的会议,是一届凝聚智慧、振奋精神的会议。本届论坛的成果必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推进我们的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硬件和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们网络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内容的扩充提供了良好基础。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内网络媒体,特别是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进行改版或扩版,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时效性和可读性。不仅重大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推出了一些有吸引力的特色栏目。
以原创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例。2001年以来,许多网站不约而同地开办了原创评论,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千龙网的“千龙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等。纵观这些网络评论大多具有时效性强、针对性强、文字短小精悍、文风泼辣等特点;与此同时,网上深度报道也已形成气候,办活了一批以“视点”为题的深度报道栏目,如人民网的“人民视点”、新华网的“新华视点”、国际在线的“记者视点”等。这些栏目定位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具有聚焦新闻热点、强化舆论导向、精心策划、精心编辑、分析深入、论述透彻等特点,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除此之外,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也正在得到人们的认可,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之,过去的一年是网络媒体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加速发展的一年。
现在,人民网新一轮的改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通过这次改版,人民网的内容将更丰富,结构更趋合理,服务性和互动性将进一步加强,技术运用也将更加有效,将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和适应网民的需求。
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尤其是宽带网络与多种接入方式及终端的逐步普及,网络媒体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当然,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同样不容忽视。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要求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我们常说,网络媒体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网上信息发布的不规范和侵权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加大网络信息传播的立法和管理力度,提高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规范信息发布行为已是当务之急。
正因为如此,在本届论坛主办单位的倡议下,与会有关单位共同签署了《保护网络作品权利信息公约》,承诺共同维护网络信息源拥有者的权益。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公约》的签订与执行,将规范网络媒体的署名及权利信息的标注等问题,倡导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业风气,推动网络媒体产业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互联网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赶上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应对。
让我们携起手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们坚信,中国网络媒体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
再一次感谢诸位对本届论坛和人民网的支持!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谢谢大家!
2002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