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二次上市,成为新经济行业近来的最新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动中的企业均为该行业的领跑者,如海尔、联想、方正、新浪等,更使二次上市具有了潮流的意义与指导的意义。
《新经济周刊》:最近成立的sina.net公司,让业内人士看出了新浪有用它融资与二次上市的意图。新浪很早就曾想在香港创业板异地上市吗?
茅道林:其实两个市场异地上市,一直是新浪的梦想。新浪的理想是作为一艘船,分别在不同的海洋里航行。当初新浪上市的定位与规划,就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与香港创业板同时上市。所有在法律文件等方面的准备,都是为两个市场同时进行的。但在最后一分钟暂停了。
《新经济周刊》: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是新浪一盘棋中的哪一步?
茅道林:1999年第一、二季度的时候就开始了两地上市方面的运作。1999年底之后的三个月进入最实质性阶段。运作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人员和纳斯达克也是一套班子。只不过根据两个市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法律文件准备。你们看到的新浪上市,只是我们运作企业整个过程的一个步骤,当初与华渊合并,上市前募集6500万美元,在香港创业板同时运作,都是设定好的几个步骤之一,是联系在一起的。
《新经济周刊》:最后一分钟暂停,原因是什么?
茅道林:是很简单的具体原因。比如货币方面的处理,港元和美元如何结算。在香港买股票与在纳斯达克卖股票如何交割,又比如出售股票在香港创业板是全流通体制,在纳斯达克则是登记规则等。我们有法规方面的问题要等。目前也还没有一个两地同步上市的先例。
《新经济周刊》:后来新浪的财务部门搬到了香港,与香港上市公司阳光的互换股份,也被认为与在当地上市的意图有关联。
茅道林:这纯粹是公司内部的事情。我只能说与当时的CFO辞职有关系。后来发现在那里运作的费用,比美国还要高。我们已经决定把公司的财务部门迁至上海。至于与阳光的股份问题,是我们在机会面前的一个投资选择。至少我们的主观意图上,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新经济周刊》:不言放弃异地上市,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
茅道林:把股票做活,加强新浪股票的流通性。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必然会有更多人购买新浪的股票,买与卖的人多了,股票才会更有交易性。流通性好的股票,才有日后发行新股的可能。另外,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利好消息也需要在股市上有反响。还有一个原因,是流通性不好的股票容易被操纵,很少的资金就能得到这一点。这对公司来说是不安全的。
《新经济周刊》:在政策未有突破的情况下,新浪会选择新的变通方式吗?
茅道林:首先是从未放弃过对香港创业板的关注。国内一直有专人负责这件事。但现在再为香港创业板对公司重组变得可能性极小。因此,我们也在考虑与尝试变通与突破的办法。比如四通利方在国内上市等。
《新经济周刊》:新成立的sina.net公司,除业务的考虑外,是否也有资本的目的?
茅道林:业务是第一考虑。但也有用它来寻找好的策略股东与上市的考虑。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尽量把未来可能存在的机会考虑在内。新经济行业时机来了决不等人,你不能等有了机会再对公司做重组,再准备上市呀。
《新经济周刊》:但新浪最近的动作似乎没那么简单,.net公司只是策略中的一步。
茅道林:新浪现在的确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未来的理想格局是“一拆为三”。现在门户网站新浪将成为独立运作的控股公司,在这个母公司将有三家全资或是控股公司:一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网上媒体公司。一是以商务、政府为服务对象的网上企业服务平台,这就是新浪.net公司。还有以收费邮箱、短信、网上游戏等业务为主的网上个人收费平台。我认为这三方面最能体现互联网的三大特性。
《新经济周刊》:实现这个计划,新浪碰到的瓶颈是什么?
茅道林:一是适合收购的对象不多,价格上合理的更少。二是新浪自己储备二级管理层的问题,如果你收购一个企业,自己得先有能派得出去的管理层。
我认为资金流动起来才有价值。新浪现在预留一部分钱作为日常运营所需。剩下的钱,我们就得为它找方向。收购与投资扩张都是出路。
《新经济周刊》:最近国内很多企业都在运作异地二次上市,比如方正、联想、海尔,这有潮流意义吗?
茅道林:二次上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二是有利于业务在当地的拓展,更好地发挥其品牌效应。另外,有些海外市场对上市的审批不那么苛刻,为公司在机会面前增加了选择性。我认为业务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也不能简单地将二次上市评价为积极还是消极。把融资简单理解为“圈钱”,是很俗气的说法。在不同地方上市,与一个公司和不同银行发生借贷关系是一个道理,就是用股份换取资金。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多小九九。
上市一定和一个公司的整体成长、业务发展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你要透明,你要实现股东对业务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再大的公司都可能跨下来,安然就是一个。
很分寸很到位--职业人茅道林
上海人茅道林从神情到谈吐,都散发着敏感男性的气息。他喜欢在西服的里边穿颜色鲜艳的圆领衫。他喜欢喝清淡的绿茶而不是咖啡。“如果我的朋友对我有意见,我的上司对我不满,我会非常容易觉察得到,我不会让人家先提出来。”
茅道林嘴里几乎没有什么绝对与铿锵味道的词汇。对很多事情,你也都不会在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他会给你讲一个道理,让你自己去判断。因此,与茅道林的对话不会淋漓尽致,而会有很强的职业感,将分寸把握到位。
与茅道林接触的人,绝少会看到他发脾气。茅道林的严厉却不是个人风格的严厉,他会通过系统与规则达到目的。“拍桌子,说三个他妈的这样的事我做不来。”但如果你把他评价为一个温和的人,他会说“谁没有脾气呀,只不过在工作上我没必要表现。在生活中我是性情中人,要不然太累了。”
茅道林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这是他对自己作为职业人的要求,也是他有良好心态的保证。“没有什么事是多么重要,也没有什么事是多不重要。”基于此,茅道林把事情分成几类,不得不做的,就必须要做好;有选择性的,就选择那些喜欢做的。
职业人茅道林不会用什么高尚、君子义气去要求别人,而会觉得想挣钱,想出名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衡量的标准就是对工作能否职业化地面对,能否负责任与遵从游戏规则。“你也可以很任性,但得承担后果。”
茅道林似乎与很多事情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他非得要坚持的。“没什么大不了”是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包括所谓的面对再大的压力,再大困难,都能找到克服的办法。“我随便什么时候都不会失眠,该吃吃该睡睡。”
新浪CEO茅道林平时拿着两个手机,给人的感觉不是忙碌,而是怡然,“如果我每件事都去做,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一项决议,他不会讲要不要坚决执行,而是强调如何执行与什么时间执行。
从茅道林水到渠成的人生经历,可以判断他性格中强烈的顺应而非坚持。“有些人从小到大都有个梦在支撑。比如当科学家、宙航员什么的。我不是。我觉得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大的原则就是喜欢,就是顺其自然。”(晨报记者刘书/文)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