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小伶北京报道
“新浪将变成什么?一间独立运作的控股公司。”2月26日,新浪CEO茅道林向记者透露出这个信号。在头一天,新浪和搜狐同时推出了宏大的“NET计划”。
新浪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为新公司高薪挖到一位CEO。据茅道林说已经锁定了一位“I T服务高手”,此人将得到不超过3%的新浪股权,略低于茅道林。
茅道林的说话风格变得明确多了,在半年前,这位海归人物习惯向外界打太极,对所有的“新浪问题”向下推给总经理汪延,向上则推给董事长姜丰年。现在,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呆在万泉庄甲一号拥挤的办公室里。
茅道林是刚完成工商注册的“北京新浪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这家新公司是新浪网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美金。茅道林说,这笔钱也是新公司年内的全部营运费用,暂时无需再注资。
新浪和搜狐都在热炒推出.NET(企业在线)如何具有“划时代意义”。就目前来看,这两家公司只是把内部营收部门做了一个调整,将原来合并发布个人信息的.COM和发布企业信息的.NET做了一个简单剥离后再分别注册。茅道林说,其实这两个平台的技术层面还在一起,甚至暂时不用增加一台硬件和一套软件。这是典型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企业模式、管理、市场、技术支持都是一体化的。
新浪比搜狐走得更远的是为此注册了独立的全资子公司。新浪此计划的后面将启动一个分拆工程。茅道林认为这个计划还远远没到执行阶段,“只是一个设想。”
新浪现有的营收模式,可以看到“分拆新浪”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雏形。新浪在2001财年的营收比例分别是:广告占76%、收费服务占20%、软件销售占4%。新浪董事会不太满意这种模式,他们认为收费服务的收入比例增长是网络企业的成熟表现,而美国投资机构也以此为标准。
茅道林认为初期的新浪是一个”怪胎”,是互联网企业中“业主最不清晰的”,门户业务、个人业务和企业业务“混业”经营,这种多元收入的模式与国际通行的专业分工细化的网络企业模式是不同的。
新浪的理想格局是“一拆为三”。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将成为“一间独立运作的控股公司”,在这个母公司之下的三家全资或是控股公司分别为: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网上媒体公司,主要依托新浪网现有的内容;以商务、政府为服务对象的网上企业服务平台,这就是刚注册的.NET公司;以个人信箱、短信息、网上游戏开发商等业务为主的网上个人收费平台.COM公司。
如此清晰的拆分方案不可能一夕完成。独立注册的.NET是跨出了第一步。第一步的关键是.NET公司与.COM公司共享一套管理系统----研发中心、市场行销、财务、行政、全球网络等要为它们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内部管理成本控制的模式,还不是拆分的概念。新浪在2001年中发布了专业化的企业邮箱搜索引擎;在2002年初推出sina.net服务商务平台。在此之前,新浪的企业收费占全部营收比例小于5%,在今年12月底计划超过10%。业务结构调整到位,意味着新浪朝着分拆的方向在缓和地向前推进。
茅道林不谈真正意义上“分拆”。他坚持说,要等新浪主业做好了再考虑。他评论了Yahoo、Excite、Enfoseck的分拆并购案例。Yahoo一直在做个人收费的本业;Excite匆忙被AT&T收购之后近乎倒闭;Enfoseck被迪斯尼收购之后再没有作为。
新浪盈利的时间表有可能提前到2002财年结束和2003年财年开始的时候。新浪实行的“铁腕”管理起到了节流的作用。茅道林介绍,新浪每季度的运营成本缩减了2/3,毛利上升49%-50%。互联网企业物交换在20%以上,新浪物交换的营业额则少于1%。新浪和一家传统型企业一样,一切从过“管理关”开始。
2002年对新浪是一个考验。新浪2001年第二和三个季度试算表亏损额下降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的。但从第四季度开始,成本费用已很少压缩空间,有投资者分析,“要在2002年实现试算表或者EBITDA盈利(从试算表中剔除利息收入或者支出),新浪只有期待收入能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10%的增长。”
茅道林比较痛苦。他要在每个季度看到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长数字,就像农民要守着土地等待收成一样。当然,还有一个来钱更容易的办法。比如出让新浪股权和收购阳光。
收购阳光24.3%的股权,是否合算还没有定论。新浪在2001年9月底手持现金9700万美元,到12月底还有9600万美元,从当时收购价来看,新浪进价少于9分港币,而在记者采访茅道林当日,阳光股价在1角2分港币,新浪的帐面增收了近1500万美金,“狠赚一笔”。但这种没有套现的收入在财务报告中将会被撇掉,以原来价值放入获利记载中。
新浪的董事会可以轻易地说服投资人--为什么不“分析”呢?一切要等实现盈利之后。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