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个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信誉。“中国企业员工表现鉴定与评估在线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可几个月过去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红黑档”的平台反应冷淡,近百家会员单位在网上的“红黑档”还是一片空白。笔者很赞同这种清醒和审慎,“中国红黑档”当慎行(2001.12.17《中国青年报》)!
当员工离开时,企业将其业绩放入“红黑档”,以给员工积累信誉资源,有利于建 立职业人在社会流动中的职业信誉。但我认为,市场经济信誉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信用大厦倾斜的无情现实使我们对于信誉有着更强烈的诉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绝不可以急于求成,因为往往欲速则不达。
其一,“中国红黑档”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如果只是为了记录员工绩效,我们现成的人事劳资档案管理系统足矣。如果将“中国红黑档”纳入社会信誉系统,首先就必须保证它的公正性。
但是,对不良信誉员工的曝光,却让人疑虑重重。有人问:“与老板产生矛盾,员工被迫离职。如果此时‘黑档’成了刁难、报复员工的一种手段怎么办?”“红黑档”的发起者黄亨煜说,因失误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才可能登上“黑档”,且上榜的程序相当严格,比如要所在企业出具记过等处分的正式文件,并由法律顾问签字认可。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绩效考核要与员工见面,并由本人签字认可。
按说这已经是天衣无缝了,可因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以多少为限?这个标准由谁来定?失误的原因又由谁裁决?员工有异议怎么办?
不错,可以有记过等处分的正式文件,由法律顾问签字认可,但谁又能保证这种处分是恰当、公正的?如果员工不服提出申诉,谁来最后裁决,且是公正公平的裁决?这种权力既不能由企业自行决定,同样法律顾问有些也靠不住。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裁决认定,谁来保证“黑档”不会成为报复员工的一种手段?
其二,谁有权发布社会信誉“红黑档”?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系统由谁来管理?目前这些问题同样也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过去长期由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信誉等级给予评定,甚至“消费者信得过”也由职能机关公示,而与消费者群体无关。其弊端显而易见:那些挂满“质量信得过”、“物价信得过”、“消费者信得过”招牌的企业和店家却常常假冒伪劣猖獗,乱收费乱罚款盛行,消费者最信不过。何故?就是与信誉评定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关。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或企业信誉确认只能由市场来检验和评定,而不能由政府部门直接评定和授与。也就是说,承担企业和员工的信誉评定和发布的机构,必须是成熟、公正和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恰恰还缺少这样的机构。
其三,发布中国企业或员工“红黑档”的程序必须合法、公正、公开。但哪些应该公开、哪些属于个人隐私、这个度该怎样把握、用什么形式公开等等,时下都还没有章法规矩可以遵循。如此环境下随意评定、记录、公布“红黑档”,没准儿就会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基于此,中国“红黑档”当慎行。当然,不是停步,而是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开拓前进。 (刘效仁)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