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业发展概况
自中国大陆于1994年3月20日被正式接入Internet以后,于1995年5月向社会开放网络并提供全面服务。数年以来,Internet在国内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局面,并且开始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显现其巨大的效应。据CNNIC的最新调查,截止到2001年1月,大陆的网民总数已达到2250万人(CNNIC对中国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Internet一小 时以上的中国公民),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则达到892万台。我们可以对近几年的中国网络业发展的另2个核心数据作一个比较:
公布时间 1998.7 1999.7 2000.7 2001.1
域名注册数量 9415 29045 99734 122099
WWW站点 3700 9906 27289 26540
显然,在最近几年里,中国的Internet事业一直在保持高歌猛进的势头。到2000年7月为止,站点绝对数量基本上是以300%的速度增长;进入2000年,网络业由量向质调整,发展速度略有减缓,纵观全球的Internet发展的局势,可以发现,中国国内的网络事业的发展速度并不逊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这也表明了在Internet的起步阶段,中国的业界并没有落后于其它大多数国家。
2000年5月10日,在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办的"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指出:我们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时候,常常有简略的说法,比如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等,中国进入每个时代都迟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次进入网络时代却没有迟到,几乎是和美国欧洲同步,而且我们每一年网络的用户都以200%到400%的速度增长。
但对增长的自信并不能作为对历史和现状的完全审视。下面,我们谨对这5年来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的欣喜与忧虑做一个辨证的回瞻。成绩与进步纵观中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大致可以看到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量的增加。从1995年《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上网开始,中国的绝大部分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对建成自己的网络版和网站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或至少给予的充分的关注。据统计,就报纸而言,中国的报纸大约2200多种,而目前至少已有约1/7已经上网。到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不仅仅从全国的新闻媒体总数来看是这样,而且就地方而言,也有很多的省市地区在网络新闻建设方面十分活跃。以四川省为例,1998的只有《四川日报》和《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三家媒体上网,而到2000年,该省的上网媒体已达90家,包括综合类报纸5家,专业类报纸29家,地市州报纸11家,杂志16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含频道)29家。在全国的各大城市及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也都普遍呈现出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
2、品牌化--品牌的建立。新闻网站光是有数量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新闻报道的效率、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建立自己的声望和品牌效应。在数年来的发展中,国内的众多新闻媒体网站包括传统媒体的电子版,都从技术、观念和服务上加强了强化了市场导向,坚持面向受众服务,并且在各技术方面逐步改进,受到了新闻受众的欢迎。200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大赛组委会通过了中国优秀网站的评选结果,在新闻与媒体类网站当中,有以下网站榜上有名:(1)、人民日报。(2)、新华社。(3)、华声报。(4)、中新社。(5)、计算机世界报。(6)、浙江在线。(7)、中国计算机报。(8)、国际广播电台。(9)、中国日报(ChinaDaily)。(10)、中央电视台。而在其它评选类别中,也有四家新闻媒体网站名列前茅:科技日报(科技与教育)、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以上两种为金融与证券类)、电脑报CPCW网站群(电脑与网络类)。
这样,总计一共有14家新闻媒体与网站在世纪之交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效益,在受众心目当中建立了自己的较为权威、科学、规范和先进的传媒形象,这种品牌资源也将成为网络媒体更好地进行新闻服务和其它综合类服务的优势资本。
3、独立化--质的转化。
(1)在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中,有不少是属于"翻牌网站",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电子版和网络版。在网络新闻业迅猛发展的几年间,已有很多这样的电子版或网络版对自己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远大的要求:把网络版和电子版改进成为独立的和更加具有网络业运作特征的网站。如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网站的名称是"申网",《广州日报》的网站名称是"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的网站名称是"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网络版之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门户网站等,不胜枚举。从Internet新闻运作趋向来看,传统媒介的网络版和电子版的第二阶段通常是实现独立化,反映在名称上是建立独立域名,或以"某某网"、"某某在线"来命名。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加大了在网络运营上的投入力度,并借助这样一种改良使自己在掌握网络传播的特性和规律方面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索。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一种名称上的改变,或运作单位级别的调整;而事实上,这却反映了中国网络新闻业界对于未来有着充分的信心,正努力与世界先进的潮流与理念接轨。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版和电子版改为各种类型的专业新闻网站、地方门户网站以及其它综合性网站之后,它们在新闻传播方面召唤力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2)门户化--质的转化的第2个特征是"网络门户"(InternetPortalSite)的热潮。"门户网站"的概念是指用户进入的站点。1998年,门户热波及到中文网站。任何一个自称门户网站的站点都一定或自认为具有很强的网络信息操作和整理能力,通常认为新闻媒体网站和搜索引擎是问鼎门户网站的强有力者。国内的一些著名的商业网站行动很快,纷纷亮出了门户网站的架式。将中文虚拟社区与网上门户的概念相结合,加大了首页的信息量,传统媒体的ITCP也不甘落后,也大多实现了时政、财经、体育、电脑、文化艺术、生活娱乐、医疗保健、旅游、游戏、音乐等各项内容一体化。
4、合作化。
(1)联合舰队的出现。联合舰队型的网络媒体,如北京11家单位所成立的千龙网,上海9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是继电子版、网络版改为具有运营活力的网站后的一个更新的潮流和走向。2000年5月8日开通的千龙网和同年5月28日开通的上海东方网,都是由区域内的众多新闻媒体联手建立的大型网站传播平台。这不仅仅是反映业态的繁荣,更重要的则是表明了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已经看到了自己与世界上实力较强的门户之间的差距,而努力用规模效应和集团优势来为参与国际新闻事业竞争做好必要的准备。
(2)与海外网站协作。由于网络传播是一个无国界的、国际化地球村式的传播,因此,在网络新闻服务方面,扩大合作是扩大自己业务范围和业务势力的最好的办法。对于大陆的网络受众而言,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了解,更是他们上网的一个主要动因。台湾的《明日报》是2000年2月15日创立的,该报推出的ePost就是由台湾9家传统新闻媒体和上海《新民晚报》所组成的电子报联盟。
ePost为新明晚报在台湾发行繁、简体字版电子报提供了平台。这一破天荒的组合,被誉为创立了两岸新闻的新纪元,在两岸尚未实现三通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网站本着服务大众和平等互惠的精神,促成了ePost这种新闻服务联盟的创立。它不仅在两岸关系和文化交流上具有长远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描绘出了大陆的网络新闻媒体进一步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美好前景。中国网络媒体与外界接触不免会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就是我们能够更多的吸引受众,并且能吸纳别人的优势来壮大自己的服务能力;弊的方面则是我们将面临着更加有力的新一轮的竞争。合作、竞争与发展的过程,必不可免的将会使我们自己的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都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也许我们最需要考虑是:如何及早做好准备。
5、国家政策管理水平的提高。
国家管理部门对于网络传播的认识已日益深刻,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如有关申请域名问题,1997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达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的注意事项》(国新办发文[1997]1号),文件指出:各新闻宣传单位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对外新闻宣传的内容,需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统一入网,不得自行通过其他途径入网,更不得自行在国外入网。到了199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署再次联合发文,对上述文件做了补充规定。指出:一年多的实践表明,统一进入中央外宣网站虽可增大中央外宣网站的信息量,但网址单一,不利于查找;信息拥挤,容易形成瓶颈,影响信息速度。因此,今后各新闻宣传单位获准入网后,将信息链接中央外宣信息网站的同时,可以申请独立的域名,建立自己的网站。
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家对于ICP从事有关网络新闻的刊载资格的有关管理,从最初的未涉及到禁止,再到放开批准其中的一部分优质的ICP有刊载权,使其能与ITCP一起来共同来建设中国的网络新闻事业,这本身是一个进步,可以想象,国家在这一方面将会有进一步的开放政策,有关管理力度和支持力度将会有同步的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大势所趋、民意所向。
不足与隐忧
尽管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很长足的进度,但是也要看到,在网络新闻事业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隐忧。尤其是我们不应该对当前的网络新闻发展的形势不适当的乐观——
1、关于网络时代的地位问题。尽管我们在网络新闻的起步不晚,发展速度也并不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毕竟,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面我们还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技术强国,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无论硬件、软件,中国的绝大多数IT产业还没有占据前沿位置。因此,正如赵启正所说,中国现在所进入的还只是一个所谓"应用网络时代"。
2、从用户数字上来看,中国用户量在几年间飞速增长。尼格洛庞帝在1999年1月访问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网络的发展做出了较为乐观的估计,他在其演讲《数字世界与数字中国》中提出了几个"大胆的预言",如他认为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1999年底将达到1000万,而事实上,我们的发展确实是达到了尼格洛庞帝的最乐观估计。按照业界的普遍看法,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和2200多万的基数,中国网络用户的绝对数量将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和全球第二。据世界权威的调查机构IBG所作的调查显示,预计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
但是,尽管绝对数字很高,中国网民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很低。目前2200万网络用户约占13亿总人口的比例的1.5%左右,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极大,就是与港澳台地区相比也差很远。1999年年底,香港Internet的用户已到了150万人,占人口比例25%,台湾Internet用户在2000年6月已经达到了557万,占人口比例达25%。在海外的华人使用Internet的比例也远远较大陆比高。新浪网曾经委托ISA(interviewingserviceofamerica)公司对北美地区华人使用Internet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9月公布的调查结果表示,美国拥有电脑的华人家庭比例高达97%,而加拿大拥有电脑的华人家庭也达到38%,远过超过了美国一般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在使用网络上面,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上网经验,其中高达70%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每天都上网。
从以上数字来看,不管是从全球范围来对比,还是仅仅从华人世界来看,我们对于目前的网络事业的发展,完全不能持乐观的态度。网络发展的地区人群的不均衡性及严重的两极分化成为一种制约我们网络新闻发展的劣势;毕竟,从新闻的角度来看,网络只有成为一种泛意义上的大众媒介才可能会与以传统媒介竞争当中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说,必须要占到总人口的20%的传播量,一种媒体才可能被称之为大众媒介,那么在中国,要达到20%也就意味着,需要有2.6亿的网民总数。这对我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漫漫长路!
3、我们的网络新闻媒体在实际的运作中,还出现了许多运作观念和水平上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除了少数强势的ICP与ICTP外,众多提供网络新闻的网站,包括门户网站,缺乏足够的内容支持。大量的抄袭、转载和空发议论,形成了网络信息千人一面的可悲可叹的不良景观。
(2)信息基础设施问题仍然处在建设时期,卫星传输、宽带接入等事业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滞后于市场的普遍需求水平。
(3)大多数新闻网站的技术与服务能力仍然有待改进,包括其视觉形象系统(VIS)、交互功能、多媒介制作与交流、信息仓库规模等均还存在着太多的欠缺。
(4)网络新闻运作观念上还有明显不足,如对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报道中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定位与定向的价值、全时新闻观念等,从业界到理论界,均还处在幼稚的探索和学习阶段。
(5)政策管理,从对ISP、ICP服务商的甄别与管理,到新闻采访权向ICP开放的争议,再到网络新闻站点的访问限定等,如大家所知,目前仍有诸多棘手的政策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正。(杜骏飞)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