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文静)从6月王志东被抛出新浪成为定局以来,2个多月的时间,王志东转入了一个媒体的低潮期,人们只是偶尔在网页上看到他对新经济的支言片语,这让那些准备在离职事件上大做文章的记者“大失所望”。9月9日,网上忽传“王志东正在筹备自己的新公司,公司的名称定为‘青鹤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业务仍属于互联网领域,侧重软件,定位于产品服务公司。”云云。
王志东是否真的要重返伤心地、再操网络业?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拨通了王志东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临时办公电话。在电话中王志东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心情非常兴奋,终于可以放开一切包袱,投身到一个新的事业中去。”面对过去种种,王志东表示,离职给他7年多的新浪创业生涯划上了一个句号,而35岁也正是重新开创一片天地的合适年龄。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青鹤鸣时非太平”,由于目前互联网业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所以有一些关键问题将直接关系新公司未来的命运。王志东是否做好起飞前的准备了呢?
问题一:
资本?互联网业切肤之痛
众所周知,王志东是靠风险投资起家的,1997年,美国的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对四通利方投资650万美元,这是新浪网的第一笔风险投资,也使王志东成为国内IT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8年,四通利方与华渊合并,此举陆续引进了多笔国际风险投资,去年4月,新浪网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业界普遍认为,王志东创造了互联网行业资本运作的成功典范。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对于大网站来说时时都可能面临断顿危险的今天,小网站又何以立身呢?资本的撤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筹措第一笔投资是让新公司能否“顺产”的前提。对于如何筹措资金的问题王志东守口如瓶。但同时王志东并不认为在目前阶段缺少风险投资,他说目前的状况正说明互联网的泡沫成分在逐渐消退,部分存有投机心理的风险投资的撤出表明网络业正走向理性。他认为除了国际风险投资以外,国内的投资也很丰富,如果有好的项目,就一定能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问题二
人员?企业先天不足
据王志东介绍,目前“青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员方面只有王志东本人和助理两人,目前公司正处于筹备阶段,很多原则、策略和方向性的东西还没有定下来,所以在人员方面还没有扩充的安排。其实像这样2个人筹建一个公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是难以想像的,但在新经济行业中却并不奇怪。根据9月8日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在2000年成立的网站中,员工人数在3人以下的网站占总数的65%,其中31.6%的网站只有一名员工。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总公司总工程师王安耕认为,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络行业没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对于人员要求很小,不用人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也是出于对时间的考虑。不可否认,目前互联网行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从网络基础设施来看,不论是网络的普及还是对网络的认知都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还在不断提高,据统计,1996年中国网民只有10万,而到今年6月,已高达2650万。根据预测到2003年,中国网民数量可能达到3000万以上,到2005年前后,中国网民数量将有可能突破2亿。第二,宏观形势向好,也为网络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在现在坚持就等于希望。
问题三
赢利?
勒在网络人头上的金箍
互联网至今还拿不出一个公认的赢利模式,当初拿不出考卷的王志东,如今信心从何而来?对于新公司具体的操作模式,他也说还不便透露,但他可以肯定他不会再做“门户”。王志东清楚地认识到前期运作模式的定位对于未来整个公司发展将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没有提供具体业务的操作模式,但王志东向记者明确地表示,新公司虽然属于IT产业,但它更多地会跟传统产业进行各种形式的结合,新浪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一点——网络只有在传统企业全面应用以后,才可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王志东说,新公司就像一张白纸。但他也仔细分析了网络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几种方式:第一是与传统行业结合,服务于传统行业,形成一个综合体;第二利用传统的经营思路传统的价值链,重新观察和审视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第三从管理上回归传统。
声明:新浪科技登载该文并不意味着新浪网赞同其观点或描述。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