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辉:人事动荡暴露网站内部管理致命漏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27日 15:19 新浪科技 | ||
作者:于东辉 2000年6月开始,中国网络的板块上爆发出一连串的超强度地震:新浪、网易、my8848高层震荡;网易、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东窗事发,面临停牌甚至诉讼窘境。这些事件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都存在着致命漏洞,这些漏洞一直被人们忽视,但一旦显现,就足以让那些强大的企业在瞬间崩溃。 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尚且如此,我们就可以想见两年来涌现出来的成千上万的.com何以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 这是这个行业对管理以及一切经营传统整体漠视的恶果。 作为代表最新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是西方直接的舶来品,应该代表着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那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上何以千疮百孔,进而百疾缠身呢? 原始驱动画出运转怪圈 由于美国JAVA软件对任何非赢利性使用都是免费的,所以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史密特总是非常担心亏的钱太多,直到有一天,首席执行官曼克尼里问他:JAVA到现在一共亏了多少钱?回答是:大约100万。"听着",曼克尼里说:把预算增加10倍--你要给我亏1000万才算完成任务。 中国的网络企业在过去的两年里显然完全接纳了这种市场观念。 2000年4月,一个离开校园不久的年轻人来到当时一家颇为红火的门户网站应聘,人事部给她开出的条件让她自己都无法想象:月薪8000、每月报销8000元费用、每月积累8000元股票期权。 一个企业何以如此彻底地粉碎以往的成本观念? 张滇,原网大北京公司经理,现任天极网副总裁。早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就向记者表达了对网络膨胀的忧虑,后来网络发展的态势大抵如其所料。20个月后,张滇再来解释网络萧条的原因时认为:企业驱动力的偏误导致了网络企业运转程序进入怪圈。 他分析说:传统企业的驱动力是利润,它的运转程序大抵是这样的:组织原料、人员和设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通过渠道送到用户那里,通过差价来实现产品增值,从而拿到自己需要的利润。 但两年来网络企业的运转程序却并非如此,首先它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不是通过利润,而是资本运作。这就导致了它的运转程序复杂而莫名其妙:首先它要组织的是团队、概念和前景计划拿到风险投资而使企业规模化,然后通过市场手段增加公司的被关注度,进而拿到更大的投资以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直至上市,投资方得到投资回报。我们发现"公司生产产品,通过渠道送到用户手中"这一环节虽然存在,但对企业发展并无实际意义,因为这一环节中不存在产品增值,这个环节中唯一受益的是电信部门。我们甚至在整个网络企业运行链中也找不到产品增值的环节。而公司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将大量的资金投到市场上,成本耗费之大是传统公司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的产生本来是用于降低成本的,而在这里其初衷显然被严重扭曲了。在这里出现的社会现象则是一大群人将一大笔资金拿出来,通过一番运转之后,其中少数资金汇集到几个人手里,而大部分资金则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张滇认为,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固然是导致网络企业管理出现漏洞的原因,但给予网络企业管理致命一击的,仍是企业驱动方向的选择。 飞快的转速遮掩了一只破轮子 2000年9月,搜狐以股权置换的方式收购了当时的第九大网ChinaRen,仅就收购价格来看,搜狐是拣了一个大便宜。ChinaRen创始人陈一舟由于在搜狐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而在半年后辞职。后来有原ChinaRen的员工透露:在被收购的几周前,ChinaRen已无力支付员工工资。如不被低价收购,它只好关门。 天极网总裁李志高是在2000年少数不肯烧钱的CEO之一,在回忆起"快鱼吃慢鱼"的岁月,李志高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一切组织机构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运转。但以前互联网公司过分强调公司发展的速度,认为速度比什么都重要,比赚钱重要,比规范化的管理重要。 李志高分析说,过分强调速度就很难让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当时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个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工作效率也很高。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根本没时间去论证和考虑。很多是老总拿主意,干了再说,没有一个制度化的东西去制衡。当时在扩展市场方面,为了抢占市场,根本不考虑价格的合理性。当时许多网站做广告根本就不砍价。很快钱花出去了,发不起工资了,才意识到自己没钱了,所以很快就死掉了。这在传统公司中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哪家传统公司到了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没钱了。传统公司在半年之前就会考虑到半年之后的钱从哪儿来。互联网公司就不一样,它的钱不是自己挣来的,它们比的是谁钱花得多,谁的嗓门就大,就会有投资进来。这其实违反了经济规律。 李志高认为,发展速度和管理规范之间是有一定矛盾的。高速发展会掩盖许多管理上的问题。你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觉得它是一种威胁。这就象一个车轮,在飞速转动的时候,即使路面有问题,或轮子本身有什么问题,它也不会倒掉,但一旦速度慢下来,就会出问题。 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这样,本来看着很红火,但说不行就不行了,积累起来的问题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毁灭性的。 但当时网站的管理者们并非莽夫,其中许多人出身国外名牌大学的MBA,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会导致的后果他们不会不知道,但他们在当时何以如此漠视这种危险呢? 李志高认为,这是当时的环境所迫,他们别无选择。那时大家都认为,如果当时跟不上速度,那么当时就没有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网站老总大体有两种心态,一种认为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能够解决。一种明知解决不了,但也没办法,风险总要冒。 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跟不上发展速度而垮掉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象互联网行业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问题就不正常了,这表明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不理智的畸形发展状态。那时候,什么利润最大化、节约成本等企业基本运行规则都不讲了。 在被问及天极为什么当时没有加入"快鱼"的行列时,李志高说,我是从重庆这样一个内地城市出来的,观念不开放,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电脑报没有背景,这就产生了天极企业的危机文化,而不是许多公司的优势文化。也许是这种观念的滞后帮了我们。 2000年3月份天极做第二季度预算,市场部做出的预算是1400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天极拥有的资金是500万美金,李志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预算,将预算砍至300万元人民币。这个动议几乎招到了所有同事的反对。市场部解释说天极只有出名才能进前十,进前十才能拿到新的投资。李志高生气了:没有收入进了前十又有什么意义?他把桌子一拍,强行通过300万预算。 今天回忆起这个情节时,李志高说,我当时不理解的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看重投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花钱意味着要承担亏损,你花投资方的钱越多,亏损就越大。我没花1400万,后来也一样进了前十。 家企业与资本家企业 2001年7月的一天,刚刚渡过"停牌危机"的网易总裁丁磊仍心有余悸。当记者问他在这个事件上吸取了哪些教训时,他思索片刻,回答:"就是不能太相信职业经理人。"此前他刚刚请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并恢复自己在网易的所有权力。 在资本进入到中国互联网之前,许多网站在创业时都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这其中包括后来发展起来的新浪和网易。这种带有明显家族色彩的网站被人们称作家企业。 然而家族管理并非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事实上许多港台和西方的优秀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管理,而在内地,希望集团也是家族管理的典范。 那么为什么中国网站的家族管理会出问题呢? 有关人士分析说,家族管理事实上能体现许多优势,比如管理层易于沟通、利益的一致性等等。但家族管理不能成为屏蔽优秀人才的搁板。国内一些企业的领导人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只任用亲属和亲信,而排挤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这就导致了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出现逆向淘汰,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一些网站的老总只树立自己的权威,而不树立制度的权威,所有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系数。 互联网企业作为市场新兴企业,为了迅速拓展市场而掀起的"造神运动"本无可厚非,但一些网站领导人用投资者的钱一味包装自己、宣传自己,而没有把心思花在企业上,结果导致了个人品牌的迅速抬升,企业却一筹莫展,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资本进入网络之后,他们改变网站以前的发展轨迹,并以自己的职业经理人替代网站创业者的位置。人们把这种企业叫做"资本家企业"。但代表着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网络界却并未受到欢迎,而事实上他们也并未做出什么业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张朝阳认为是文化差异导致西方职业经理人不能适应中国的水土。 所以说,在中国做一个公司,做一个现代化的公司,只能在两种文化之间里找到一个平衡,不能太西方化,如果太西方化,中国人根本接受不了,整个公司就会非常乱非常散,各自为政。很多外企在中国设代表处也好,或者设独资企业也好,总喜欢换人,一拨一拨的换,结果使公司在中国一筹莫展,根本做不出什么成绩,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因为他不懂中国文化,不懂得中国是一个人情维系的一个社会,这是特别重要的。 但是,如果完全是按照人情维系的话,你的公司竞争力也就是你这一批人的竞争力,如果这批人有局限性的话,你的公司就不会往前发展。 张朝阳特别呼吁对游戏规则的尊重。他显然是针对一些公司为了眼前利益,偷机取巧,结果导致了在资本市场上被调查,甚至被起诉。他介绍说,美国证监会又公布了一个更严的原则,使得财务就象警察一样,纪律性很强。作为一个公司的CFO,当出现财务问题的话,所要负的责任相当大,有可能要坐牢的,所以CFO不敢乱来,CFO要替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考虑,不能因为他和CEO关系很好,就会不顾一切,他得考虑自己。 "网易还是没有经验,他们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张朝阳这样说。 声明:本专栏文章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欢迎来新浪IT业界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