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面对那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少点阴阳怪气

曹林:面对那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少点阴阳怪气
2018年12月14日 13:24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这篇报道不也是丢往井下的一根绳子,不也是一束光吗,让很多人看到了打破知沟、让知识无阶层流动的希望和信心。温慰人心之处还在于,当很多人因为这种教育鸿沟在抱怨、焦虑、愤世嫉俗、丧、愤怒、撕裂、绝望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努力在干在奔跑。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没有明星,没有焦虑,没有悲情,没有英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火得让人觉得有些意外,不只是噌噌噌上涨的阅读量所呈现的热度,也不只是刷屏所带来的那种涌向人心的冲击力,更火的是,已经成为一个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现象级话题。有多家企业老总被这篇报道感动后,决定参与网络直播课程建设,捐出亿元支持更多学校落地这个模式,打破知沟,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更多的“教育平行线”汇合成一条线。

  “冰点”这篇特稿在报纸上的题目叫《教育的水平线》,写的是以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代表的200多所贫困学校,全天候跟随名校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改变了很多学生命运的故事。这篇报道周三发出时,并没有成为话题,周四在公号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题发出后,形成了震撼级的传播。也许是因为“屏幕”和“命运”这两个词隐含的意象触中了舆论痛点,让人温暖和感动,更让人心安。贫富差距所形成的教育鸿沟,穷人孩子奋斗了18年很难进入大学跟城里孩子一起喝咖啡,一直是社会的一个隐痛,让人不安,让整个社会都觉得在道德上有很多亏欠,这块屏幕让人感觉稍稍心安了一些。

  有些人盯着的可能只是那个炫目的成绩:这些平行直播班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在很多贫困县“零一本”的现实下,这个成绩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我相信刷屏之后更触动人心的是报道中另一句话: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这个屏幕,不仅提高了很多孩子的成绩,更让他们看到了井外的光。这篇报道不也是丢往井下的一根绳子,不也是一束光吗,让很多人看到了打破知沟、让知识无阶层流动的希望和信心。温慰人心之处还在于,当很多人因为这种教育鸿沟在抱怨、焦虑、愤世嫉俗、丧、愤怒、撕裂、绝望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努力在干在奔跑,尝试做一些实事,让行动跑在焦虑的前面。这种努力也许扳不动教育不公背后的那个大逻辑,但起码可以让差距小一些,让很多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爬出井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模式经过了20多年的慢慢耕耘,才有了今天的效果,这种耐心也很打动人。

  也有一些批评声音,觉得推广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教育专业人士理性的批评碰撞出了很多精彩的火花,但也有一些阴阳怪气刻意挑刺的声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们这些坐在电脑前靠键盘写字的人,还是应该对那些努力想做一些事改变现实的行动派多一些同情的理解,多一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敬意,多一些呵护、善意和包容,少一些不懂装懂高谈阔论的苛求,少一些站在云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空谈,更少一些胡同串子般的阴阳怪气。

  比如,有一种声音批评称,平等直播班模式虽然取得一些成绩,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命运,但这种模式不能“根治”城乡教育不公的鸿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差距。这纯粹是屁话,谁说借助这种模式去“根治”什么了?“根治”是一些人惯用的批判武器,仿佛达不到“根治效果”就不行。可一种药如果能让人缓解一下疼痛,能够局部解决一些问题,能解决一批算一批,为什么不可以呢?一时没法填平井下与井外的落差,往井下多放一些绳子,让井下的人看到外面的光,让尽可能多的人往外爬,虽然没有治本,却治了很多标,不也是很好的吗?暂时没有“根治”之策,就让人慢慢等,等着“城乡教育资源完成平等”后再努力吗?实际上根本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迅速的“根治”之策,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没法用休克疗法,只能依赖像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去逐渐拉平教育的水平线。

  比如,还有人说,这种直播班,确实让一些贫困县的中学与大城市名校看齐了,但在校内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因为看这种直播班的是学校的尖子生、尖子班,那些普通学生、差生并没有机会上,他们被甩下了。——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其一,这种不平等本来在很多学校就存在,即使没有直播,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也会分快班、尖子班、择优教育,这种分班和不平等不是直播屏幕带来的,而是原先固有的;其二,直播并不会加剧不平等,而会形成示范,其他班和落后的学生在直播班的示范下、在越来越多学生考上名校的感染下,也会受到那束光的感染。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帕累托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在不损害别人利益情况下而使部分人的境况变好,也就是说,没有产生负外部性。一方面,直播班的学生享受到了好处,另一方面,其他班的学生也受到了感染。报道中提到,很多班其实都在违约“偷录”视频偷放直播,形成一种“改变命运”的学习氛围,谁是受害者呢?没有受害者。不上进的本来就扶不起来,而有上进心的,会受到直播的感染和激励。

  还有人说,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关键是培训教师,这种平行直播只能影响学生。——这显然不是事实,贫困县的中学教师其实也是直播的受益者,学生在学习,当助教的老师也在学习,这也是无形中的一种培训方式。报道中提到,平行直播后,县里一大拨年轻老师被直播培养了出来。禄劝一位老师说,教出好学生,录取率高了,被人称为“名师”,“是一种教师特有的虚荣心。”当然,对老师的培训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能只依赖这种形式,需要更多的途径。

  当然,还有人指向了这种模式,觉得这种市场化的模式,企业只是为了赚钱,加重学生负担。——这种指责也不成立,第一,市场化怎么了?赚钱怎么了?如果一种市场行为,既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又能带来公益效果,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带来贡献,有什么不可以呢?亚当•斯密说过:“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很多公益正是私利所驱动的,解决公共问题需要市场思维,对市场不能有道德洁癖。第二,有人说这会加重学生负担,这也是不懂现实情况,购买直播课并不是学生掏钱,而是当地政府。这属于市场提供产品,政府购买公共产品,政府和市场合作提供教育资源。

  还有人不屑地说,光靠一个屏幕就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了?教育公平不是技术能解决的。“光靠什么什么不能解决”也属于“根治苛求”,没有谁天真地觉得“光靠屏幕”就能解决大问题。虽然这种模式的主体是一个屏幕,但支撑这种模式的其实不只是技术。用心去看的话,从这篇报道中,我们能看到政府制度化的投入,看到很多主体人文层面的投入。成都七中老师的用心投入,某位七中老师,结束分享,离开远端学校时,一转头,发现全校学生,乌压压一片,全站在各自教室的窗前,和他挥手告别。直播或录像,他们都听过他的课。他愣住了,然后开始哭。他从未想象过自己能有那么多学生,“好几百人,可能要上千……”直播提供者网校的善意,负责网校的人跟记者说,“你知道吗?这个学校,其实只交了一个开通直播班的钱。”他笑着说,他早就知道学校其他班都在“偷录”直播,各自播放。“但没关系。所有人都很开心。”

  支撑这个事业的,绝不只有冷冰冰的技术,更有温暖的人心,这正是报道能够穿过手机屏幕感动无数人的地方。

曹林屏幕学生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