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贫困地区的网络直播课需要理性评估性价比

敬一山:贫困地区的网络直播课需要理性评估性价比
2018年12月14日 17:06 界面
2018年11月5日,成都,东方闻道位于成都七中的导播中心,负责向200多所学校传输信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11月5日,成都,东方闻道位于成都七中的导播中心,负责向200多所学校传输信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敬一山 

  近日,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著名的成都七中通过开通直播,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步分享给246所贫困地区的中学。而这些网络直播课,很大程度改变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命运。16年来,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

  最初引发关注的报道,显然是把这件事当成正面典型,发掘出了一条能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新道路。可是随着更多媒体、自媒体跟进,原本乐观的氛围变得富有争议。

  在很多质疑者看来,这块直播屏幕并没有那么神奇,贫困地区学生被名校录取的人数增多,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在于,最近几年国家的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比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都有必须招收多少贫困地区学生的“任务”。

  此外,那些直播班本身也是贫困地区优中选优的“尖子班”,不仅学生本身的素质有保证,而且都有当地师资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倾斜。如果夸大直播屏幕的神奇,甚至鼓吹复制的话,有可能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方向形成误导。

  不能简单把这些质疑当做杠精。因为从过往历史来看,技术所能创造的教育奇迹,往往是有限的。传播学领域有一个比较知名的“知沟理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通过电视媒介制作了早教电视系列片。因为电视机在贫困家庭也比较普及,预期会缩小贫富儿童的早期教育差距。可是最终结果出人意料,研究发现这反而扩大了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重要原因是,富裕家庭的儿童能更快更好的接受这些信息。

  “知沟理论”的诞生说明,仅仅是技术手段,并不必然促进贫困群体的逆袭。推演来看网络直播,贫困地区如果仅仅是看那块屏幕,实际教育效果很可能未必有多显著。没有线下教育资源的有力加持,基于技术手段的直播,更可能形同鸡肋。一个有力的佐证是,网络直播课已经持续16年,如果它真的有奇效,不可能时至今日还是“新闻”,早就被复制推广了。而如果改变贫困学生命运如此简单,这个问题也就不会困扰社会如此之久。

  当然,我们不是要彻底否认网络直播课的作用。对于那些资质较好,渴望接触到更新、更多元信息的师生来说,直播课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和窗口。有从直播班毕业又考上北大的学生就回忆,直播班对于高考的作用没有那么神奇,但对开阔她的眼界有所帮助。

  面对贫困地区的网络直播课,网上的争议很多。但坦白说,很多是基于主观想象。从来没去过贫困地区,完全靠脑补想象贫困学生求学艰难的人,其实很难判断其实际意义。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这些地方的师生。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组织严肃的调研,搞清楚对网络直播课的整体教育资源投入,客观评估其性价比。

  因为小小的直播屏背后,牵扯的重大问题是——贫困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才能更有效率。开通直播班的背后,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的多方投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育路径决策,需要更多的论证、分析,需要更严谨的程序,而不是某几个校领导的拍脑门。

  从媒体的报道中不难发现,网络直播课对于贫困地区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比如,直播教学和正常的线下教学冲突,教师对直播过于依赖;再如,直播班变成了加强版的“尖子班”,会不会进一步恶化贫困地区内在的差距,培养一个“直播班”的代价,如果是更多班级更多学生基本的教育资源恶化,是不是公平?教育决策永远需要权衡寻求最优解,而不能只关注一个班级、少数群体的命运改变。

  现在一个比较有共识的看法,是认为网络直播课会有点作用,但作用没有某些媒体想象的那么大。这样的判断其实模棱两可,无法拿来指导教育决策。所以当下关键是,通过客观的调研论证,搞清楚其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拿多少教育资源去投入。网络口水战,解决不了关乎无数贫困学子命运的教育难题。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