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用户“强制索权”?有些App“太贪婪”!

新华社:向用户“强制索权”?有些App“太贪婪”!
2018年04月01日 07:40 新华社

  新华社福州3月31日电 题:向用户“强制索权”?有些App“太贪婪”!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一款普通的手机浏览器,不开启定位权限就无法正常使用;一个普通的手机输入法,拒绝它收集你的信用卡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就不给你用……继手机App被媒体曝光过度获取用户权限后,一些软件开发者不仅没有改正错误,还耍起了“强制索权”的蛮横。

  是用户真的“对隐私不敏感”,还是没有选择余地?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时下流行的一些App进行了随机测试。

  App嗑着“猛药”玩套路:不授权不给用

  “我想掌握自己的流量使用情况,所以下载了一个电信营业厅App,结果要使用它我还得授权它读取我的通话记录,允许它拨打电话,甚至允许他修改我的通话记录。”提到新近下载的这款掌上营业厅,杭州的胡先生显得非常生气。

  记者在华为应用商城中搜索这款名为“电信营业厅”的App时发现,该App有1亿次的安装数量,综合评分为两星半。在下载该软件并安装完成后,App弹窗提示记者:……应用程序将访问传输手机号码、IMSI、IMEI、MEID、手机型号等设备信息,系统验证通过后提供安全免密登陆、读取用户位置信息、读取手机通讯录、获取通话记录、拨打电话、发短信、修改联系人、调用摄像头、改变WLAN状态及录音等权限。如用户点击不同意,则自动退出该应用。

  在记者点击同意后,该应用又提出四项用户授权,分别是:存储、电话、通讯录和位置信息,在申请电话权限时,对话框下方小字注明“具体包括:读取本机识别码、读取通话记录、拨打电话、新建/修改/删除通话记录等权限。”在记者点击“禁止”按钮后,该App弹出对话框显示“请在应用信息-权限中开启电话权限,以正常使用。”也就是说,用户一旦拒绝授予该权限,则整个应用都无法使用。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申请通讯录使用权限上,系统提示该权限包括:读取联系人、新建/修改/删除联系人等权限。

  网络安全专家在对该App进行检测时发现,虽然用户在初次安装使用该App时仅有4项权限提示,但是其向用户主张了70项子权限。较为敏感的子权限包含修改通讯录、读取联系人、录音、修改通话记录、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以及下载文件并不显示通知等。

  网络安全专家认为,作为一款掌上营业厅App,向用户索取诸多与主功能不相关的隐私权限并不恰当。而诸如拨打电话等权限,一旦被恶意程序利用,有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拨打付费电话,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

  “强制授权”成常态,折射行业“数据之争”

  记者就上述“强制授权”的技术问题采访了四叶草安全移动安全专家田铭。田铭认为,某些强制授权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例如基于位置服务的交友软件必须开启定位功能才可以正常使用,电商类软件则需要获取用户设备的唯一ID,来控制优惠券的发放范围。

  田铭说,对一些企业而言,强制授权虽是一种必需行为,但也是一项风险行为。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是一个趋势,例如通过“获取设备安装软件列表”权限了解到用户的手机中同时安装了哪些软件,既可以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实现对该用户标签化,可应用在之后推广营销信息的分发中。

  专家指出,在“大数据决胜”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将线上消费者视为大数据掠夺的重要资源,超范围攫取用户隐私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表示,除手机App主动索权外,一些企业利用“格式条款”将诸多索权隐匿在连篇累牍的用户协议中,这样的做法也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张威说,获取的消费者信息越多,能绘制的消费者画像越精准,从而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

  360企业安全研究院院长裴智勇认为,企业通过索权在取得消费者信息后,数据保存和利用也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企业的数据库缺乏有力的安全防护,在遭遇网络攻击时容易造成用户数据的泄露。裴智勇指出,企业内部对数据查询、输出的授权也存有安全隐患,近年来也多次出现知名互联网企业“内鬼”泄露消费者隐私事件。

  不可听之任之,对“强制索权”说不

  专家认为,针对互联网企业线上侵权形式日益多样化,有关部门可通过落实监管、细化法律法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方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张威建议,在网络安全法已经对线上消费者的隐私信息、用户权益等内容作出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可结合当前线上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新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责任。

  张威表示,在一些国家,企业如侵害用户合法权益,可能面临“天价”集体诉讼,因此不敢贸然逾越雷池。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有关监管机构理应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处罚,以在行业内起到警示作用。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张翼腾律师则对“格式条款”中可能涉及的“霸王条款”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认为,互联网企业虽然在运作方式上有别于传统产业,但是依然沿用了传统行业的格式条款来约定双方权利义务,不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他建议,未来可指导行业对合同进行“可变化定制”,告别“一揽子授权”模式,由消费者根据需求自行决定是否让渡相关权益。

  田铭建议用户,在初次使用某款App时,审慎对待该App声索的每一项授权。在下载相关软件时,应在正规安卓市场选取,不要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采写:颜之宏 汪奥娜 周蕊 李黔渝)

App隐私权限用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